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1180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3 课外读记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

4、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

5、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

6、”诗句的意境。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

7、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其中常用的是抒情和描写。(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真挚质朴之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

9、以抒情的对象。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2)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晚唐张泌的边上“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再如姜夔的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

10、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

11、,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二)描写手法重点掌握的几种描写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侧面描写

12、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衬托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诗中写人们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

13、,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夜深人静,春山空寂却有桂花悄然落地,这是静中有动;惊鸟时鸣,时传深涧,更显山居之静,这是动中见静。3虚实相生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

14、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

15、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着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是虚写。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

16、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5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三、表现手法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抑扬、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小中见大、意象组合等。1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即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

17、无穷的效果。比如卫风氓,诗中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2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3渲染、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18、,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表面上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的渲染,最后一句的发问“能饮一杯无?”

19、(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4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

20、行文结构方法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包含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

21、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用意,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5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

22、。“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6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

23、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7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四、行文结构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抑扬、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