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991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庐江二中、巢湖市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BYSHI.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庐江二中、巢湖四中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联考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蒋芸芸 审题人:汪为燕 一、单项选择(25 小题,共 50 分)1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段话阐述的核心是“利出一孔”。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其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

2、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于国家的施予。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所以应该选择 D,这样就可以包括 BC 项的意思了。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 考点:推恩令。材料中“诸侯稍微”的原因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极大消弱了地方王国实力,将大

3、的王国分割成小的候国,无法同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达到“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效果,主要反映了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3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大大削弱了选拔人才的功效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范仲淹认为科举制专考辞赋,难以选拔真正地人才,需要在考试内容上进行变革,以解决人

4、才危机的局面。故A、B、D 均正确。C 项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C。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第一步 第二步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 考点:明朝内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之一,因此甲的思维逻辑不严谨;张居正明代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由此乙的逻辑关系符合史实,丙的表述前后形成不了逻辑关系,因此不合史实,丁的表述不合史实,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人治,而大明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

5、集权,故选 B。5.“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B小国寡民 C直接民主 D轮番而治【答案】A 考点:希腊民主政治。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说明雅典各邦长期自治。故本题选择 A 项。6.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

6、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答案】D 考点:罗马法的特点。本题是材料选择题,“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给一个人定罪关键是看证据,而不应该看思想。体现了古罗马法律重视证据的原则。故选 D。A 项错误,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BC 项错误,虽然罗马法原则上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实际运作中并不能保证人人平等。7.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

7、它”是指()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法院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议会的理解。根据材料,“它”的职能是“组成政府甲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乙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丙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丁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的结论 的人员滥用职权”“就将他们撤职”,即“它”的职能主要是限制政府的劝力和任命的权力,体现了政府和议会的关系。故 A 项符合题意。8.历史学家刘宗绪反对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

8、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下列认识不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A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B使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 C保留了君主,是封建残余浓厚的表现 D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影响巨大【答案】C 考点:对君主立宪制的认识。材料明确的提出,君主制并不是封建残余,因此 C 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选 C。ABD 项都是说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后,推动了英国的发展。9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9、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适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答案】B 考点:1787 年宪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信息的能力。“联邦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充分说明了美国民主的特殊性,故 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意思不符,C、D 说法错误。10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 世纪 50 年代,南京条约以及法国和美国与中国签署的条约届满,需要重新谈判。以上三个条约国坚持要求允许其外交官常驻中国首都,中国人百般拖延,没有哪个清

10、朝官员愿意在常驻外交使团的问题上做出让步。”清朝官员如此态度最主要是因为上述三国所提要求()A严重侵犯了中国政治主权 B颠覆了传统夷夏秩序观 C使列强完全控制中国内政 D暴露出条约的不平等性【答案】B 考点: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十年,英法等列强要求重新的修订条约,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主要原因是英法的做法在清政府看来是对传统华夷秩序的颠覆,是对清政府天朝上国地位的否定,所以反对。故选 B。11.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时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打破,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11、,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 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战争 A B C D【答案】C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从材料不难判断。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丧失了独立地位。但客观上它也有积极影响的一面,题中的可以说都是这方面的表现。此题体现的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类似内容的学习,都具有指导的意义。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获取

12、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性质是侵略战争,不是反封建战争,因而错误。12.右图是 1900 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答案】B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八位强者是指八国联军,一位弱者的是指当时的旧中国的清政府。题干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战争所带的后果是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工具,故 B 项正确;A 项“最终灭亡”说法与史实不符;C 项中的“恢复”、“发展壮大”说法与史实不符

13、;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D 项排除。13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答案】A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三民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它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20 世纪初,孙中山阐发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故二者的共同任务是推翻清政府,选 A。14.1919 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

14、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法治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行动【答案】A 考点:五四运动。材料作者要求“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表明他主张理性的对待国际问题,材料中的“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表明他不反对学生的爱国热情,所以答案选择 A 项。15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

15、,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这封家书的内容反映了梁启超()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D对农村工农政权建立的期冀【答案】B 考点: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末日已到”说明这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说明梁启超的这番话重点是对革命的前景感到忧惧。因此选 B.16观察右侧图片反映的信息,上面写着“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

16、地。”下列口号与此历史时期一致的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B“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C“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D“将革命进行到底”【答案】B 考点:结合“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井冈山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运动。A 项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 项是井冈山时期;C 项是抗日战争时期;D 项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故选 B 项。17.“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

17、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答案】D 考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说明从人类文明角度思考十月革命意义的,故选择 D 项。18.下表是欧美 18-19 世纪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 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 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 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 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 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 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年 巴黎公社革命 以下对该表的解读,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

18、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C 考点:巴黎公社;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表格的史实可知,资本主义在 17851871 年这一时期,无论在生产力水平还是阶级力量上都比较强大,说明资本主义仍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分析选项,A、B、D 说法正确,C 项不合史实。所以应选 C。19下图是重庆曾家镇的退休老人罗天才展示保存 50 多年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是罗天才老人 1953 年 18 岁时在成都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普选的

19、证件,这张选民证说明()A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已制定并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迈出重要一步【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迁移分析能力。1953 年参加普选是为 1954 年全国人大的召开做准备,说明新中国民主政治迈出重要一步。而 B 项在 1954 年,C 项是 1956 年,A项与题干无关。20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A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答案】A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

20、与实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悲港岛易英徽”是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香港,“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是指中国国力增强,收回了香港主权,故答案选 A。21俗话说,“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C 考点: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并不是亚太经合组织发起国家,因此 A 的表述不合史实。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组织,不能体现材料中“与

21、邻为善”,C 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领近的中亚国家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由中国发起成立,因此 C 符合题意。D 的表述不合“与邻为善”,故排除。正确答案为 C。22.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 1979 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 3 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 B C D【答案】B 考点:外交政策的调整。“不同任何国家 或国家集团结盟”是不结盟,应是八十年代,与题意相符;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此作出了

22、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与题意相符;在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如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时间与题干一致;独立自主我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基本政策,并不是 1979 年以来 的政策大调整,与题意不相符;故选择 B。231947 年 12 月 19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威胁感到畏惧。”杜鲁门所说的“决议”是指()A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联合国宪章 D杜鲁门主义【答案】B 考点:马歇尔计划。题目中的“欧洲人民”,“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相关内容及其实质目的

23、。故选 B。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于 1949 年,联合国宪章签署于 1945 年,杜鲁门主义提出于 1947 年 3 月。因此 ACD 项均不正确。24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 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D导致东欧剧变【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了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一知识点。根据所学,影响表现在: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

24、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据此本题 A、B、C 三项说法正确,D 项东欧剧变开始发生于 1989 年,与两极格局形成产生的影响无关。25.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的历史研究要()A有历史观的引导 B与时代同行 C与知识紧密相连 D充分掌握史实【答案】B 考点:历史研究史观。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

25、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因此选 B。庐江二中、巢湖四中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25 小题,共计 5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6、27、28 三大题,共计 50 分)26(19 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

2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摘编自 CCTV 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1875 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 18 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

27、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 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1)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实行哪种政治体制(3 分),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2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8 分)(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6 分)【答案】(1)图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1 分)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8、1 分)图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分)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 分)(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2 分)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2 分)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4 分)(两点即可)(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3 分)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 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

29、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3 分)考点:(1)三图可知分别为秦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发展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2)根据题干“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可知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再根据题干“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 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可知民主权利的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

30、普通民众获得权利。至于原因,结合时间,多角度展开,注意历史词语的运用,如“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再加以归纳。(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其实就是考查 1875 年前后中国和法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就是要回答出分别是什么政治体制。1875 年前后中国政治体制其实仍然是在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而 1875 年前后法国政治体制则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 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已经是在政治体制上久经磨练的、相对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7.(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的痛苦考验。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1935 年,中国人民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声。材料三: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新世界。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32、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 1927 年和 1934 年遭受的两次严重 危机分别是什么?(4 分)共产党为摆脱危机的措施又是什么?(4 分)(2)材料二中,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人民发出这一“呼声”的原因是什么?(2 分)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 分)(3)材料三中“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3 分)【答案】(1)危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2 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 分)措施: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33、开展土地革命等(2 分)(答一点即可)长征及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2 分)(答一点即可)(2)原因:日本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重;(2 分)表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 分)(3)含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3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 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革命党人,1934 年则是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共产党分别是召开了八七会议和长征进行应对。(2)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此时日军大举侵华

34、,中国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战。(3)材料一“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的是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也可以答: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28(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

35、世纪,尽管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 材料三:2002 年初,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张宏毅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未来走向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美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

36、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还会存在着“另一种对抗”?(6 分)【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目的:谋取世界霸权。(6 分)(2)特点:美苏争霸,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4 分)(3)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3 分)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3 分)考点:战后国际格局。(1)注意材料的表述,这是杜鲁门说的“新极权主义”,再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新的极权主义”是指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主义,以此理解为基础,其他两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2)从材料中归纳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这一趋势;(3)的第一小问较容易,回答“另一种对抗”还会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指的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