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4 殖民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发展及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大题突破透析】【例1】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36题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
2、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同上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古
3、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跨度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说明历史现象”“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说明历史现象”需要分别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出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对外态度的变化、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只要根据题意,概括要点,提升认识答出即可。【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
4、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例2】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35题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此题以美国军费开支为切入点考查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第(1)问从美国19501980年军费开支变化图可以看出,A阶段在19501953年之间,处于朝鲜战争时期;B阶
5、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军费开支下降。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和图示提供的时间不难知道,A阶段,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B阶段,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阶段,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参考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过关实战训练】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
6、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
7、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列举世界范围的至少三个史实来论证这一核心观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3)马汉所谓“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主要指什么?西方国家由此得到的益处又有哪些?(4)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8、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材料二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
9、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
10、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
11、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3. 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由国家主持编订,以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阅读近代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材关于美国政治史的相关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三月四日,首选华盛顿为初次之大统领,成北阿美利加(美利坚)合众国。合众国之独立,实出于国民之爱权利,爱自由,不稍受暴政之压制,奋力以获得胜利。其事业光昌
12、,赫耀伟大。万国历史,光绪28 年(1902 年)材料二 十三州人民以为有制定宪法的必要,就于1787年在费拉德费城开会议,制定新宪法:合众国而成一联邦共和国,各州得各有宪法;立法权委诸国会国会设上下二院;司法权则由最高法院执行。这是根据“三权分立”和“制衡”两原则而形成的。中华外国历史,1947年出版材料三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世界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材料四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
13、史意义美国宪法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了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1)以上四则材料在叙述美国政治史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2)简要论述导致上述材料侧重点变化的原因。(3)谈谈你对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认识。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
14、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木子编冷战风云 材料二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63。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材料三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8.9级地震,引发10米高海啸,并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据英国媒体报道,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官员伊丽莎白 比亚尔斯3月11日表示:“我们已经准备
15、好像往常一样提供援助,30支国际救援队时刻保持警惕、关注情况变化,准备在必要时伸出援手。” 摘编自网易新闻材料四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2011年7月1日晚上发表讲话录音,呼吁北约立即停止对利比亚的空袭,否则,利比亚军队会向地中海和欧洲发动“蝗虫和蜜蜂般的进攻”。 摘编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1)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
16、财富的关键。或加强海洋控制。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2)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理由:长江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3)中国:西方势力的深入,会引起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西方:西方各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寻找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满足了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4)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保护海上贸易通道,重视海防等。2. (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
17、番外交)。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2)“天朝”使用次数下降,到光绪年间基本不用;“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3)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或能平等对外交往)。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4)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
18、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3. (1)清末,侧重于赞扬美国实现民族独
19、立的伟大意义;20世纪40年代,侧重于赞扬美国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联邦制;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新世纪以来,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2)20世纪40年代,社会的主流思潮是和平民主建国,因而比较关注美国的民主政治;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两国关系恶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批判,总体持否定态度。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中美交流的广泛与加深,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总体持肯定态度。(3)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解
20、释是主观的,会随着时代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4. (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原因: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政治关系变化推动了多极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利益冲突,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都反对单边力量控制世界,使相互尊重合作发展成为国际共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3)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