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562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

2、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有稼轩长短句四卷。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的局面依旧。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鹧鸪天这

3、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不仅沿袭了苏词的成就

4、,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一、贯穿爱国思想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如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二、内容大气奔放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

5、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三、拓宽词作题材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四、语言自由变化辛弃疾在词的语言技巧上是有力的开拓者,语言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

6、量使用散文句式。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1雕车(dio) 2.黄金缕(l) 3.蓦然(m)4阑珊(ln shn) 5.旌旗(jng)6锦襜突骑(chn j) 7.夜娖(chu) 8.银胡(l)9菩萨蛮(p s ) 10.平戎策(rn )11.髭须(z)1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精美的彩灯2笑语盈盈暗香去 盈盈:仪态美好 暗香:本指花香,此处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3众里寻他千百

7、度 度:量词,次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忽然 阑珊:稀疏,零落5壮岁旌旗拥万夫 壮岁:年青时 拥万夫:统领人数众多的部队6燕兵夜娖银胡 娖: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7西北望长安 西北: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北8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9毕竟东流去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10江晚正愁余 愁:使动用法,使愁余: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5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6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馨提示:,不要把“蓦”写为“暮”,不要

8、把“阑珊”写为“澜姗”,不要把“戎”写为“戌”等。对应学生用书P56一、阅读青玉案元夕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青玉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请完成下面的表格。提示:焰火花千树、星如雨灯火之多,烟花之盛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车马华贵,观者之盛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人之狂欢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美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力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品语言2简要分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蓦然”一词的妙处。提示:“众里寻他千百度

9、”极写寻觅之苦,“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析技巧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4本词使用了反衬手法,试结合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提示:这首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八句写繁灯、游人、音乐歌舞和女子的争美斗艳,极写游乐之盛;后三句写那女子正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以繁华热闹的景象反衬灯火稀疏的一角;以笑语盈盈的逐欢情态反衬孤芳自赏的精神。在反衬和间

10、接描写中塑造形象,个性鲜明,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悟情感5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主旨?试加以概括。提示: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内涵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二、阅读鹧鸪天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6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的自我艺术再现。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他从小就怀有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且在早年就创建了卓著的英雄业绩。但是南渡以来,由于朝政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他,

11、长期遭到排挤打击,使他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至投闲置散。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鉴赏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技巧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词中的词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高考中经常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如何才能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呢?1设问方式: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设问变体: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注意事项: (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2)抓描写抒情主人公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词句。3答题模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即:(1)什么形象;(

12、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品语言7“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中的“夜”“朝”有何妙处?提示:“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很好地写出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以及与金兵战斗的情形。悟情感8鹧鸪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提示: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三、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品语言9试分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望”“可怜”两词的妙处。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

13、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慨!析技巧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是用比兴的手法。请说说这里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提示: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悟情感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表达了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的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表现自己对祖

14、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以及壮志难酬的情怀。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中“

15、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之感。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解析:选BE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

16、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 参考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注 玉

17、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片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

18、的用意。D下片,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实际上却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这段感情。解析:选BDB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D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 参考答案: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

19、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辛弃疾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注汉乐府陌上桑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

20、处以秦楼人指代妻室。东汉末年,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词,开篇两句起笔突兀,开宗明义,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又通过“落日”“酒”等意象表现了“离愁”。B“和月载离愁”一句不仅通过“月”这一意象烘托“离愁”,还化虚为实,使抽象的“离愁”成为可“载”的具体形象。这与李清照武陵春中“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C“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两句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有远大的目标,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D本词使用了伊尹、周公、班超、王粲等典故,这些典故文字简洁、直

21、白深刻,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辛词长于用典的特点。E本词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全词情由景生,作者因情明志,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解析:选DED项,“直白”有误,应为“含蓄”。E项,“上片以写景为主”及“情由景生”有误。上片兼用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2)请分析“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两句的用典手法。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的典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粲,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孤独寂寞。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导致有识之士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二、语言表达4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

22、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

23、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参考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参考答案: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就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5.请补写出下列语段空缺处的语句,与

24、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做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解析: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总结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事”必须是“某诗人”在文章中记述过的。从“古卷残页”“穿越时空”看,“某人”应是古代的文人诗家。按照此思路,就可较容易地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与王维畅游大漠与苏轼夜游赤壁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

25、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附近。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

26、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

27、,苏东坡、文天祥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有删改)赏析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串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作者通过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表明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