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341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九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泰州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B.听取了不同阶级与阶层的诸多建议C.见证了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D.经历了新中国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解析】选B。由材料“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经历了反复的修改过程

2、,听取了来自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诸多建议后,最终才被确认通过,故选B;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见证的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而爱国统一战线的说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故排除C;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在1953年,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通过是在1949年,排除D。2.“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

3、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B.“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C.“第一”凸现共产党领导地位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解析】选D。根据“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D解读有误,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 “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体现共产党领导地位,“柱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

4、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平等团结,A、B、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3.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解析】选C。依据材料,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由此可知论述的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

5、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论述的是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是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而非民主问题的,排除A;要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与材料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论述无关,排除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的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而非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4.(2021盐城模拟)“它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

6、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A.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C.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1954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B;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1982年宪法,排除C;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5.如图是19

7、53年的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这一作品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D.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解析】选C。根据宣传画时间和“建政权,选好人”信息以及宣传画中的内容反映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说明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这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排除A;宣传画反映的是农民积极参与选举,而不是民主权利的平等,排除B;农民参与人大代表选举是在行使民主权利,与基层民主完善与否无关,排除D。故选C。6.(2021无锡模拟)1957 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

8、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解析】选A。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合作的愿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A正确;人民政协制度初步形成是在1949年,故B错误;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在1954年,故C错

9、误;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D错误。7.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解析】选A。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材料主旨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公民政治权利,排除B;材料仅仅涉及1982年宪法,不能体现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民

10、主法治建设,不是总结民主建设经验,排除D。8.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D.注重经济立法【解析】选D。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

11、,故B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正确。9.(2021启东模拟)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前提下,以“民间、单向、间接、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台湾当局准许两岸同胞进行探亲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说明两岸隔绝的状

12、态已经被打破。因此D正确。A错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B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C错误,台湾当局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开放两岸关系的政策,但并不能说明其已经认同“一国两制”政策。10.(2021无锡模拟)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13、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解析】选D。“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体现50年代对台灵活务实,故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是70年代末,排除B;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11.(2021南京模拟)“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让山河更美,国强民悦。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诗文描述事件()A.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成功实践B.标志着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的失败C.促进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说明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解析

14、】选A。由材料信息“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可知,诗文描述的事件是香港回归,即“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成功实践,故A正确;材料和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无关,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促进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C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故D错误。12.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两岸关系,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国列强的侵略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D.“太痛”说明两岸人

15、民渴望祖国统一【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1南京模拟)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

16、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

17、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2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6分)【解析】第(1)题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

18、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等信息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典编纂。背景: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国内背景”,根据材料一所提到的时间“1908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原因:首先要注意题干限制性条件“直接原因”,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没有实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发生了,清朝统治被推翻。第(2)题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得出是因为

19、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根据所学1962-1964年的相关史实可知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3)题历程:由材料三中的“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归纳为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由“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归纳为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

20、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归纳为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答案:(1)特点:参照西方法律编纂。(1分)国内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2分)直接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分)(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1分)经济社会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

21、计划经济体制。(1分)(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2分)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2分)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期常见人名古代中国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礼、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建国、建军、

22、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赶英、超美、红专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要武、爱武等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琳、鑫、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曦、晓、雪等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就表格信息看,不同时期的人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以就某个具体时期的人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

23、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等,也可以就表格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提出看法,注意说明要与提出的看法相对应,运用的史实要正确、恰当。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3分)说明:福、禄、贵、富、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9分)示例二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3分)说明:建国、爱华、国强、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4、,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9分)示例三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3分)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赶英、超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

25、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9分)示例四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3分)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综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