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222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卷共 8 页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

2、思考上。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

3、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

4、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B. 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

5、,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C. 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D. 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B.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C.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D. “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3. 根据原

6、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B.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C. “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D. “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

7、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不合文意,原文中第二段相关表述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选项偷换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表述错误,文中第一段提出问题“沈从文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第二段列举沈从文的作品

8、分析论点,第三段进一步分析论证,并没有解决问题,第二、三段是递进关系。选项“解决问题”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B项,“船总顺顺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原文说的是超脱了“烟火气”,选

9、项曲解文意。C项,“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创作中注重“人性”,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D项,“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于文无据,原文相关表达为“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文中只是说沈从文的作品中能体现这种诗性建构模式,但这种模式是否是沈从文开创,文中没有明确说明,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应聘李桂芳母亲陪着儿子

10、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

11、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

12、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

13、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14、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一位母亲陪着儿子应聘工作的事,插叙了儿子在家待业半年的背景和母亲在中学时代书法作品曾得过奖往事。所叙过程很简单,但情节有波澜。B. “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C.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母亲为儿子无怨无悔地做出一切,反衬了儿子懒散,不积极,不认真的性格,凸显了母爱伟大这一主题。D. “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中的“嗔怪”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5. 小说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小说内容反

15、映母亲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 小说结尾“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1)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的事: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替儿子填写表格;替儿子打圆场;陪儿子面试;替儿子回答问题。(2)母亲在整个过程心情:不满儿子呆在家里不找工作;急切希望儿子找到工作;担心儿子错失找到工作的机会;高兴于那家公司打来的电话;意外于电话的内容。 6. 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母亲听过电话,得到的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被录取的是母亲,儿子没被录取,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相应的母亲的“呆”可能是惊奇、惊叹、惊喜。耐人寻味,令人反思,深化主题。不管应聘的结果如何,都令人思

16、考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是否会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C项,“无怨无悔”“母爱伟大这一主题”错误,文中有“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主题应该是表现“有些事情父母是替代不了的,当父母的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包办代替”。故选C。【

17、5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的心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概括母亲所做的事情;根据“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然而,听过电

18、话,母亲却呆了”概括母亲的心理,如对儿子不找工作是不满的,对儿子找工作一事是急切的,儿子面试的过程中担心儿子失去机会,看到工作人员的微笑,母亲是高兴的,最后接到电话听到电话里的话,母亲是意外的。【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效果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结尾的类型,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从艺术效果,人物的塑造和结构主旨等角度分析,此文以省略号结尾,属于留下悬念的结尾方式,其结果是引人猜测思考,留下想象的余地,对此可产生各种猜想,然后分析原因,无论是那种结果都是母亲的原因,凸显了母亲的形象;然后分析主旨,如被录取,当没有母亲是孩子的前途会如何,如被淘汰,就是母亲直接造成的,这引发人们对家庭教育、子

19、女成长等问题的思考,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是否会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点睛】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出乎意料)”“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扶贫工作语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

20、,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2012年河北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时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

21、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困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浸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根上。(2018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材料二: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把下一代教育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是教师对脱贫最大的贡献。宣传扶贫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宣讲养殖经验,教授家电修理枝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全国各地活跃着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把课堂搬到村头巷尾,把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将科教技能运用到扶贫当中。近年来,各行各

22、业广泛参与扶贫事业,教师承担起教育扶贫的重任,书写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诗篇。当下,精准脱贫到了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时间繁、任务重的形势,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却患上“急躁症”,在“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上,出现了“动作变形”甚至跑偏。日前,一位农村老师给媒体写信,反映当地教师扶贫的困惑。信中提到,当地要求老师“利用周末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扫扫地、洗洗衣服等”“即使学校的课不上也要完成任务”弃课扶贫是否合理,引来关于农村教师该如何扶贫的思考。古人说,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有的地方因为基层干部人手有限,就找农村教师当“替补”,以行政命令督促他们去完成力有不逮的物质扶贫。让老师离开讲台

23、,包户驻村,把精力放在填写扶贫表格、走访拍照,甚至帮贫国户洗衣扫地、放牛养猪,这是用非所长。错把教育扶贫当做教师扶贫,张冠李戴的效果只会与初衷南辕北辙。精准脱贫求的是实效,而非轰轰烈烈的声势。强拉教师投入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领域,看似红红火火,扶贫效果却不佳。这也提醒当地政府,扶贫举措不唯实,就会出现资源错配现象。(摘编自2018年10月人民日报)材料三:7月1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曝光专区”通报了20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案例省级纪委监委报送的18起,地州直报的2起;违纪违法对象:县职能部门、乡镇党员干部7起,村干部13起;问题类型:腐败问题13起,形式主

24、义官僚主义问题7起;违纪违法情形:贪污侵占的6起,失职失责、优亲厚友的各4起,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的各2起。通报还指出,这20起涉案人员多为基层干部,侵害的是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乃至“救命钱”,啃噬的是群众获得感。中纪委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竖,既注重自身“更为扎实、更为过硬的工作作风”,也督促把作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落到实处,紧盯问题不放,深入基层,直面群众呼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摘编自2018年中央纪委监察网)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5、( )A.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扶贫工作就是要帮助我国低收入群众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B. 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抓好教育是根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把下一代教育好,才是教师对扶贫的最大贡献。C. 只要各级纪检机关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就能把作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落到实处。D. 精准脱贫要讲究实效,有的地方因为基层人手有限而强拉农村教师当“替身”参与扶贫的行为,就是扶贫工作“举措不唯实”的表现。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近平主席的扶贫语录中不仅指出了脱贫的目标、关键,而且指出了脱贫

26、的对象、问题,还指出了脱贫攻坚的思路。B. 材料二反映了地方教师参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出把教育扶贫当成教师扶贫的做法是张冠李戴,结果只会南辕北辙。C. 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通报的20起扶贫问题典型案例,涉案人员都是基层干部,这也正印证了习主席所说的观点“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是纲领性指导,材料二侧重教育扶贫的关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三强调扶贫同时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纪律监督。9. 请结合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简要概括我国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答案】7. C 8. C 9. (1)国家重视,长期坚持。(习近平主席从2012年到2

27、018年对扶贫工作一直重点关注、常抓不懈)(2)精准定位,注重实效。(材料一中习主席提出扶贫根本在教育、扶贫关键在干部;材料二提出教育扶贫要人尽其才)(3)直面问题、监督有力。(材料三纪委监察部门的通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C项,强加逻辑,过于绝

28、对,“只要就”说法错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C项,以偏概全,“都是基层干部”错误。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简要概括我国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答题时注意仔

29、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一中分别列举了2012年到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不同会议上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他一直强调对扶贫工作要重点关注,要常抓不懈。这就说明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之一:国家重视,长期坚持。材料一中习主席提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材料二,“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把下一代教育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是教师对脱贫最大的贡献。”还提出教育扶贫要人尽其才。这表明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之二:精准定位,注重实效。即扶贫根本在教育、扶贫关键在干部。材料三,“7月12日,中央纪委

30、国家监委网站“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曝光专区”通报了20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中纪委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竖,既注重自身更为扎实、更为过硬的工作作风,也督促把作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落到实处,紧盯问题不放,深入基层,直面群众呼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这就是说,纪委监察部门直面问题通报和对脱贫攻坚工作有力监督也是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综上,本题从三个方面回答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

31、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四、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2、小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

33、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

34、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

35、有删减)注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6、是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B.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C.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D. 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

37、,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B. 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C. 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D. 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答案】10.

38、 A 11. D 12. D 13. (1)李广的才能(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2)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在附近设有伏兵,想在夜里偷袭他们,(于是)匈奴人就领兵撤离了。【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乏绝”,食用缺乏、断绝,多指暂时供应不继,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不尽饮”的主语应该是“士卒”,排除C项。“以此爱乐为用”的主语应该是“士”,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李广带兵

39、,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故选A。【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错误。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

40、的信心。是边塞诗。故选D。【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分析,“得到他人帮助”误解“赎”含义;“普通人”不准确。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41、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才气”,才能气概;“负”,倚仗、依靠、凭借;“其”,代词,指李广;“能”,才能、本领;“数”,屡次;“与”,介词,和、同、跟;“亡”,使之死去,失去;“之”,代词,他。(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状语后置);“以为”,认为;“于”,介词,在;“夜”,在夜里,趁夜晚(名词作状语);“之”,代词,他们;“而”,连词,表修饰;“去”,撤离、撤退。【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

42、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

43、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魂)邪(,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44、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5、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46、。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

47、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

48、乐于为他所用。五、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

49、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B.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C.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地兀立着。D. “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15.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答案】14. B 15. 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隐居的生活,实际上是悲愤故作旷达之辞,词人志在恢复中原,却 遭排斥打击,感叹自己病后精力衰退,

50、深恐无法为国效力。【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B项“这景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对诗句画面意境理解错误,应该是描绘出一幅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给人苍茫、开阔的感觉。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尤其

51、要重视注释的提示作用,再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先通读全词确定情感,再抓下阕主要内容来分析,充分理解注释的典故,还要抓住“咄咄”“休休”“衰”“懒”这些关键词语重点分析其情感。下阕的前两句“书咄咄,且休休”连用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一丘一壑也风流”再化用典故,以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最后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中原,不难得出他深恐无法为国效力的感叹。【点睛】解答

52、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六、名句名篇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_,_”,也就是说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2)辛弃疾

5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之雄心,也怕会是“_”的结局。(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对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_”;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_”,谁能够灭了它呢?【答案】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2). 后天下之乐而乐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则足以拒秦 (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54、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狼居胥、赢、仓皇、至。【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

55、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_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_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_ _的问題,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

56、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_,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蔚然成风B 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大行其道C. 汗牛充栋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蔚然成风D. 浩如烟海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大行其道18

5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B. 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C. 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D. 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艺巨制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显现B. 文艺魅力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是内在充实的显现C. 文艺魅力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D. 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答案】

58、17. B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汗牛充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第一处,形容文艺精品之多,应使用“浩如烟海”。“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第二处是形容“优秀作品”,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脍炙人口”。“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

59、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也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千人一面”,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第三处,从“抄袭模仿”可知,此处是说作品的公式化,非常机械,应使用“千篇一律”。“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第四处,句中是说会使低俗作品盛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应使用“大行其道”。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

60、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不仅也”是递进关系,应先谈中华民族,再讲世界文明。另外,从搭配的角度看,“滋养”和“华章”应该分别搭配“提供”和“奉献”。A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且“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B项,“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D项,“不仅为世界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

61、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前文“精品”及后文“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可知,填入句子的第一分句主语必须是“作品”,故排除B.C,应为这两项的主语都变成“文艺魅力”,与前后文不连贯。从后文的“凡是”“必然”可得出,此处应有“强调”之意,故选择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

62、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

63、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答案】“就是”改为“视为”;“真是”改为“确实”:“时不时”改为“不定时”,“要是”改为“如果”;“丢了”改为“丢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

64、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就是”太肯定,根据语境不能确定是“占座”,所以就把这种现象“视为”占座;“确实”表判断,此处是判断语境,比“真是”更符合语境;此处根据语境是没有固定时间的意思,所以用 “不定时”;此处是假设的语境,所以用表假设的词“如果”;“丢了”是口语,此处应该用书面语“丢失”。【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

65、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21.下面是某公司校园招聘计划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个字(含标点)。【答案】本公司计划招聘种植技术员,要求农林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意志力顽强、热爱大自然。进入公司后,表现好的有机会晋升为技术主管,再到技术经理,最后到技术总监。表现突出者还可从技术主管直接晋升为技术总监。【解析】【详解】试

6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个字”,这是“某公司校园招聘计划图”,这就要求考生关注计划图中的所有信息,还要注意箭头的指向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种植技术员”就包含三个特点,“农林类专业本科毕业”“意志力顽强”“热爱大自然”;而“种植技术员”的晋升通道则要体现一定的顺序,如“技术员”表现突出的话可以晋升为“技术总管”,再到“技术经理”,最后到“技术总监”。答题的时候要包括如下信息,有“本公司计划招聘种植技术员”,这是在题干中暗示的统领全段的信息;表现突出者从技术主管

67、直接晋升为技术总监;其他信息准确、简明、连贯,字数不符合要求。八、写作22.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诗,之所以优美,是因为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远方;但也有人反诘道,诗,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帮我解决,又如何带我走到远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答案】诗和远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豆浆,当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尝时,其味道也并不始终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至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诗

68、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物质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之上,甚至脱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观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之间流离失所,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知

69、疲倦地耕耘着,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总是记起慧能祖师那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难道不是对那些热衷于物质而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的告诫吗?佛曰: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诗意才是甘霖,远方才是归宿。物质带来的是枯燥与沉沦,心灵永远不需要物质来喂养,恰恰相反,在缺乏物质的世界里,心灵才能茁壮成长。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他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土。是佛曰:美哉!我说:美妙。诗与远方是碰撞的情意,思维的火花,诗与远方又或是诗与当下。握住一支笔,翻开一本书,望着一片林,生在一幽居。生活不一定要繁杂、

70、要财富五斗,它可以简单,朴素,美好。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本题所给材料的关键词是“诗”和“远方”,因此考生需要围绕“诗和远方”来写作。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诗”和“远方”的含意。“诗”指的是人们的精神追求,指的是诗意的生活方式;“远方”则象征着希望、理想、美好的未来等等,“诗”和“远方”可以是对立的,也可以是统一的,还可以是对

71、立统一的。再看所给材料,材料用分号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表达的观点是“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远方”,后一部分表达的观点是“诗不能带我们走向远方”。前一种观点把“诗”和“远方”看作是统一的,认为拥有精神追求能够使我们实现理想,拥有美好未来;后一种观点则把“诗”和“远方”看作是对立的,理由是“诗,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帮我解决”,这里“温饱”指的是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这种观点认为仅有精神追求,没有物质保障,理想是不能实现的,未来也不会美好。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考生写作中可从“诗”和“远方”统一的角度来写;也可以从“诗”和“远方”对立的角度来写;还可以从“诗”和“远方”对立统一的角度立意,写仅有“诗”不能达到“

72、远方”,但“诗”是达到“远方”不可缺少的条件。立意角度参考:(1)追求诗意的生活,拥有理想的远方;(2)诗指引我们走向远方,精神追求让我们拥有美好未来;(3)精神追求加物质保障才能成就我们的远方;(4)仅有诗难以到达远方;等等。行文结构:本题要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诗指引我们走向远方,精神追求让我们拥有美好未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列举正面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进行分析,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诗,只剩物欲,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远方”,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

73、、结尾的照应关系。素材:(1)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高晓松(2)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远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汪国真(3)人需要“诗意地栖居”。苏轼被贬黄州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诗意;霍金全身瘫痪时对无尽宇宙的探索是一种诗意;电力工人王进在138米高空检修1000千伏特高压线时眼中的苍翠青山是一种诗意;母亲生日时父亲的一束鲜花,艰苦学习之后的一曲轻歌这些都是生活赋予我们的诗意。【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