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劝 学(节选)知人论世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1)反对迷信,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3)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代表作品有荀子。现存的荀子有 32 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1字音字形kunzhnqqioxn2通假字(1)以为轮(“(2)虽有槁暴(”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
2、异也(“有”通“又”;“暴”通“曝”,晒“知”通“智”,理智“生”通“性”,天赋、资质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游水名词作状语,每天4一词多义横渡强劲(3)假凭借、借助盼望、希望动词,停止动词,增加)农历每月十五日)介词,比兼词,“于之”合音,在这里爪子和牙齿 广泛地学习劝学是荀子中一篇论述_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_的议论性散文。文章采用大量的_手法,说理贴切,形象生动,是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全文脉络如下:学习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比喻学不可以已论证结构要点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释“劝学”的“劝”的含义,并说说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点拨】“劝学”中“劝”的含义我们可通过“
3、劝勉”一词推测。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有四种类型: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标题提示论述范围;标题揭示论题;标题表示论述对象。答案:(1)题目中的“劝”是鼓励的意思。(2)题目在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意在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要点二:鉴赏论证手法本文多处设喻,使道理论证通俗易懂,结合课文归纳本文设喻特点。【点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答案:(1)以习见习闻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