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泰州一模)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A小农经济趋于鼎盛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节俭恭顺蔚然成风B翻译题干材料大意是:奢侈会导致不恭顺,节俭就不会越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因此孔子有此言论,主张恢复礼乐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开始形成,而不是趋于鼎盛,故A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之后儒家学
2、说成为正统,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节俭恭顺蔚然成风,故D项不符合题意。2(2019苏州市期初调研)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D材料中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追求精神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克己复礼,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方略,故D项正确。3(2020启东中学月考一)有学者认为,过去
3、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C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文化,后来经过汉代董仲舒进行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特点,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并不能打倒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4(2020江苏名校联盟)
4、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从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出发,希望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号召人们互相帮助,同时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该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C孟子 D墨子D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他主张不分亲疏贵贱,把尊贤举贤普遍化”,这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道家政治理念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故排除A项;墨家出自儒家又反对儒家,故B、C两项有一定的迷惑性。5(2020江苏名校联盟)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其政治观的最高原则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该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C李斯 D王阳明B题干材料
5、的关键信息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这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故选B项;儒家、法家都强调入世、积极有为,故排除A、C、D三项。6(2019南通一模)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入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荀子C董仲舒 D朱熹B通过题干中“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宫长”判定他生活在战国,通过“礼仪来教导民众”“法令来制约民众”判定他主张隆礼重法,通过“他不能入孔庙配享孔子”判定他不是孟子、董仲舒、朱熹,综合上述判定可知,这位思想家应该
6、是荀子,故选B项。7(2019天一中学期初)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D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兼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
7、,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8(2019苏州三模)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它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D题干指出了公羊学派在研究春秋时,先后提出了大一统、尊王攘夷、新王必改制的主张,这些主张均是从汉武帝实际政治需要出
8、发而提出的,体现出理论服务于现实的特点,故选D项;A项错在“曲解”,题干信息体现不出;B项是老子的主张,而题干涉及的是儒家;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9(2019盐城一模)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B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C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D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D由题干可知,孔子在创作春秋时,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
9、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明成祖的言论,意思是蛮夷之人与中国人没有差异,都有是非善恶之心。由此说明,对华夷观,孔子和明成祖的看法不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论证,故选D项;A项表述本身错误;“本质区别”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封建社会不断演变中形成的,故C项错误。10(2019常州一模) 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C传统儒学的影响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B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女子不厌再嫁”到西汉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
10、开始内化心中,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的主要原国在于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董仲舒新儒学中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道德标准,故选B项。11(2019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董仲舒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普遍设立学校来教化人民,任用有才华的人为官。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推动贵族政治进一步走向瓦解,从而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因素,推动
11、国家统一,故选C项;董仲舒主张任人唯贤,这与先秦时期的用官标准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教育措施主要在郡县范围内,故B项错误;D项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结果。12(2019无锡一模)“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D统治者借助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D根据材料中“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
12、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1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受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侧
13、重君主若没有实行“仁政”,上天就会予以警示,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14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相权的压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
14、神权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15(2019苏州二模)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D史书记载中认为刘贺因昏乱被废黜,但是在其墓葬的实际考古发掘中却发现了大量的儒学经书和孔子像,表明与史书记载有明显的出入,故选D项;“唯一可靠”表述绝对化,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汉书属于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后者说服力更强一些,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
15、分)16(2019扬州三模)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材料二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
16、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
17、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实施仁政”,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并结合所学关于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可以分析出答案。第(2)问,首先,根据题序、设问的提示,可确定材料的论点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推动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其次应注意最大程度综合材料,挖掘材料信息,概括材料要点。材料一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反映了两个论据:“诸子百家都主张实现大一统
18、”“法家等学派思想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材料二中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这些可以找到三个论据: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有利于汉初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防止君权滥用、汉武帝推行尊儒政策,实现了思想大一统。最后,答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明确要求和写作小论文的基本规范。必须简明扼要地提炼材料观点,分层次地解读、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相关论据,然后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地书写表达出来。答案:(1)办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论点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推动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2分没有关键词“大一统”不得分论据诸子百家都主张实现大一统5分每一论据1分,共5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1分法家等学派思想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有利于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防止君权滥用汉武帝推行尊儒政策,实现了思想大一统论证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1分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0分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