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969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语文版必修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7.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筛选信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要面对的生死选择。 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面对挫折的袭击,有

2、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 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有“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

3、,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2关于报任安书 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这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

4、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 1听课文朗读,先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古人写书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开头段和结尾段,一般都是表达自谦和恭敬的言辞。如这篇书信的开头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意思是:我太史公像牛马一样的人,今天再拜陈言。再:第二次。结尾段:

5、谨再拜,意思是:我恭敬地再拜。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当作段落看待。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书信写作的开头:某某你好,结尾:祝你快乐。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阐述作者受到极端侮辱而不死的原因。(第2、3段) 表达自己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的决心。(第4、5段) 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3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诎体(q)关木索(gan)摩灭(m)大底(d)放

6、矢(y) 前辱之责(zhi)头枪地(qing)暴肌肤(p)箠楚(chu)圜墙(yun) 囹圄(y)强颜(qing)槛(jin)缧绁(lixi)愠色(yn) 倜傥(ttng) 四分析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对照注释看课文,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曩者司马迁再拜言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阕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谦辞与敬辞 先前拜两拜情意诚恳的样子你怨恨,抱怨效法 固执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隔了很久回复责备 牛马走、再拜、足下、辱、幸、仆、固陋 4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

7、陈己志。 5学生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分析第2、3两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原因;认识司马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意义;懂得作者比喻,用典,排比的作用;继续积累通假、古今义、一词多义等,理解活用、倒装等文言现象。 一 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文言文,题目、作者分别是 报任安书司马迁 这是一封回信,是司马迁回复好朋友任安的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不

8、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今天我们来分析第二、三段,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 二 学生朗读第二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两个原因 1 学生朗读第二段 2结合旁注理解第二段文字 3掌握下面几个重点词语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 祖先文献、历史、天文、历法掌管占卜、祭祀的官本来乐师、优伶世俗之人 轻视(形作动)失去和相比只最后、终于平素立身处世这样 说明自己

9、地位卑微,如自杀,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 这句话暗示作者不会因为受辱而自杀。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 最好道理、颜色弯屈肢体(指被捆绑)换通贯,套上杖刑通剃缠绕极点 运用铺排的语句,对比“四不辱”,“六受辱”,极言自己所受的耻辱。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等到笼子、陷阱(指监狱)积累的威力受制作为鲜

10、明的态度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中会逐渐衰微。暗示自己的志气也在受辱中消失。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一方诸侯在受到的惩罚面南背北称孤道王超过穿上(名作动)通贯,套上这些名声在邻国都播扬(省略句、倒装句)通网,法网自杀一样的道理 运用引典,排比的方法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

11、这句话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归纳:这段文字点到自己虽然受辱,但不会去死的两个原因: (1)自己即使自杀,也不能显示节气。 (2)古代许多名人都是受辱不死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那么司马迁到底有什么志向能使他如此受辱还勇敢地活下去呢? 请看第三段。 三结合旁注理解第三段文字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指代监狱遗憾(古今义)平庸到死文章显露 这段话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之三:让文采流传后世。 归纳二、三两段: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1)不想无谓自杀 (2)要像古之名人一样受辱不屈 (3

12、)更要让文采流传后世 四朗读第二、三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朗读第四五六段,理解司马迁“以生践志”的决心,感受他所受耻辱时痛苦愤懑的内心世界,继续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第二、三两段。 这两段文字写了自己受辱而还要勇敢生活下去的原因: (1)强调自己即使自杀也将毫无价值,反而会被世人认为是畏罪自杀。 (2)因为古之先人都有受辱的经历,自己也将学习他们的榜样。 (3)更因为自己要让文采表于后世,以偿先前之辱。 二朗读第三自然段 这段文字提到了自己受辱不死的第三个原因,引出自己将创作史记,将“以生来践志”的决心。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写史记? 司马迁

13、又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写史记?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请看第四五两段。 四分析第四段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解释加点的词语 3这段话引用典故,采用铺排的手法,实际上构成了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显得冗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

14、,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 五分析第五段 1(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解释加点的词语 3这段话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虽然有成书之后的希望,但更多的是给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 4归纳: 这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三段,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15、”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来勉励自己。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六思考:课文题目报任安书,但是2-4四段文字内容上主要表述自己的心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1作者以此表明自己身份鄙薄,身受腐刑,无法完成“推贤进士”的重任,自然回答了任安的前信; 2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这样反复陈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 七朗读第六段 这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找出

16、最能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 最后与开端想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八简单分析写法 1铺排 (1)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17、,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2用典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

18、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九总结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对答复迟表示歉意,引出自陈己志。 第二部分: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书信结尾。 2教育感悟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