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庞贝梦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公元79年8月24日,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附近的庞贝古城被彻底毁坏。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整个庞贝城就被完全掩埋在67米深的火山尘砾下了。由于火山喷发十分突然,大多数人都来不及逃跑,就被厚厚的火山灰覆盖,所有生命都遭到了瞬时的窒息而死亡,庞贝城就这样在地下默默地沉睡了1900年。直到二百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长埋在火山灰下面的这个城市。历经多年挖掘,一个古城市景象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本文是一篇游记,通过记叙游览庞贝古城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悲壮而又迷人的庞贝文明画卷,表达了对庞贝文明由衷的赞叹和惋惜,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
2、些思考。基础梳理 一、字音1.典型字梦魇(yn) 懵懂(mng)眄(min) 颓圮(p)氤氲(yn yn) 俨然(yn)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1.重点词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2.相关成语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在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3.近义词界限界线 两者都指不同性质的分界。“界限”多指抽象的、范围大的,有限度之意。如:我们要划清两个阶级的思想界限。“界线”指具体的分界。如:标出房子的界线。权利权力 “权利”与“权益”相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
3、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他的权力很大。 四、文学常识1.周瑞金,1939年10月生于浙江平阳县。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193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并兼任华东分社社长。有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与人合作编著了编辑学现代科技新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读本等书。2.庞贝,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古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 五、名篇名句 庞贝早熟的文明,是一个千古之谜。在一所倾颓的楼房前,挂着一块金属指示牌,标明
4、这里是科学院。1900多年前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科学殿堂,真是匪夷所思。另一处墙壁上绘着一幅裸体画,表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在打猎或战斗中负了重伤,失血过多,危在旦夕,为了抢救他的生命,一名年轻的女子俯下身子,通过一根导管,由自己的心脏直接向伤者的心脏输血,这是多么超前的医疗知识。并且,这样的知识不仅仅为医生掌握,还上了具有广告意味的壁画,说明当时的文明水准已相当可观。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过先进的战地外科手术,也许这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吧。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1.这时候,惟独阿波罗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赛斯神殿在惊恐地注视着维苏威火山,表情明显怪异。 剖析: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
5、予“阿波罗神殿、朱庇特神殿以及阿赛斯神殿”人性化,暗示了在繁华景象下潜藏的危机与灾难。这样写其实是为了突出庞贝城的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毫无思想准备的平常心理状态。2.于是,经过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挖掘,当初的繁华和噩梦又历历裸裎于世人的眼前。 剖析:本句照应前面“但远远不是她的终结”一句,又引出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挖掘”说明了挖掘的艰难,也可见庞贝城当年的繁华。这样对比的描写,更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历史颤动。3.庞贝无疑是地中海沿岸的商业重镇,城墙长4.8公里,建有7座城门和14座城塔,4条用巨石铺成的大街交叉而过,将全城分为井井有条的9个社区,其间小巷纵横,密
6、如蛛网。 剖析:本句用一系列准确的数字说明了庞贝当时是建筑和商业较完善的城市,使读者对庞贝古城的概貌有了大致的了解,让读者想象到庞贝城当年繁华无比的景象,和庞贝城现在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历史沧桑之感。4.这是一座古城的悲剧,但远远不是她的终结。 剖析:句中的“这”根据上文可知是指庞贝古城“悲怆地葬送了”。“但远远不是她的终结”意谓庞贝古城后来被发现被挖掘,“当初的繁华和噩梦又历历裸裎于世人的眼前”,使人更感庞贝古城被毁灭的悲剧性。 二、重点语段1.“庞贝城的惨剧,让我们看到了地狱式的末日”至“还紧紧抓着装满硬币的钱袋” 剖析:这里再现了庞贝城生命毁灭的惨景。作者虽然字面上写
7、的是“我看到”,但实际上这里仍是作者根据有关资料的想象:绝望的赶骡人、被铁链拴牢了的狗、壮年的汉子、奔跑的商人一个个细致入微的镜头,把庞贝城生命毁灭时的悲剧凸现于眼前,使人有强烈的触目惊心之感。2.“然而,可怕的毁灭”至 “以确保我们在前进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更强的力度”。 剖析:本段是反思庞贝文明毁坏的悲剧,总结历史教训。作者以“然而”突然一转,发出了“可怕的毁灭”的惊呼,与上文形成巨大的反差。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作了一个假设,假设维苏威火山不爆发、庞贝城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至今的情况,进一步突出了庞贝文明的巨大价值。然后,回到现实,再次呈现“光天化日下的废墟”,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情景,并用
8、“看到的,只不过是庞贝文明的碎片,听到的,仅仅是历史断续的回声”总结上文。接下来,才明确地总结出了历史的教训,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结尾提出自己的愿望:“但愿人类能更多地保存这一类废墟,以确保我们在前进中能保有更多的清醒,更强的力度。”在结尾点明了主旨,给人留下长久的思考。结构图解主旨探讨 本文是一篇游记,通过记述游览庞贝古城的所见所思,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悲壮又迷人的庞贝古城画面,表达了对庞贝文明由衷的赞叹和惋惜,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思考。文章熔记述、描写、议论于一炉,将历史与现实交叉,联想与想象共舞,完全依据主旨和感情的需要,兴之所至,随意驱遣,开合起讫,收纵自如。文章语言生动酣畅而又不
9、失典雅,词采绚丽而又不乏洒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的观点:_审美鉴赏情景交融 卒章显志 文章的题目“庞贝梦魇”,将庞贝被毁坏的悲剧比喻为“梦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纵观全文,作者强烈的感情充溢其中。文章开头,作者写鸟鸣,写断垣残壁,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叹惋。同时引起了下文对庞贝文明的追思,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中间部分,作者遐思庞贝城被掩埋的情景,游览庞贝遗址,感慨庞贝文明,一方面是想象情景、介绍遗迹;一方面是作者的惋惜、慨叹、震惊、陶醉、振奋、赞美等种种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情”与“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此外作者还不时插入几句议论,或点明意义,或加以阐发,或引申推想,揭示庞贝文明丰富而深刻的
10、内蕴。结尾一段,文笔更是摇曳多姿:惊呼、假设、总结、祝愿情理交融,发人深思。 另外文章蓄势充分,卒章显志。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庞贝惨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刻注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即不能漠视自然的存在甚至破坏自然,要清醒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享有文明发展的福祉。这是作者游览庞贝遗址所获得的感悟,是文章立意所在。作者是在文章的结尾点明这一观点的。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抒写的是庞贝方方面面的文明遗存;突出渲染的是庞贝文明的早熟卓越、辉煌璀璨。这样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惟其如此,庞贝文明因被掩埋而突然断裂的悲剧才更让人感叹惋惜,才更使人反思悲剧产生的根源。所以,主体部
11、分实际上为结尾点明主旨起到了充分蓄势的作用,譬如长河奔流,滔滔滚滚,到了结尾处则急转直下,跌落悬崖,因而让人更感惊心动魄,回味不已。问题探究 现在,人类一味重视发展经济,却忽略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遭到了一系列环境的报复,洪灾、旱灾、沙尘暴、赤潮、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是环境向人类敲响的警钟。那么,我们周围环境的现状是怎样的?人类应该怎样和环境友好相处呢? 导思:近年来,世界自然环境持续恶化,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亲身做一次环保使者吧! 探究:第一,请几位同学组成小记者团进行调查,研究家乡的环境现状。 第二,分组调查研究,研究家乡的环境现状,宣传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分为三个小组,一个组调查研究土壤植被的破坏情况,一个组调查研究河水污染情况,一个组调查研究空气污染情况。 第四,环境考察报告写作角度:(1)现代人与自然即宇宙、天地、环境与生物的关系;(2)人类对自己“反自然”行为的反思;(3)个人认识,其中包括评述、展望、建议等。 第五,查阅资料,追寻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的“废墟”情怀,联系本文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废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