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专项排查练(六)1 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等同于富足。()点拨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田庄制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并不属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但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出售,实际上,小农经济下农民勉强温饱,生活大多较贫困。2 封建政府只要努力可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点拨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封建政府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抑制土地兼并的
2、努力只能缓解而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3 在棉布出现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点拨丝织品一直不是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明代中后期,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4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逐渐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点拨古代中国手工业技艺高超,商业繁荣,晚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农耕经济下,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只是农耕经济的补充。5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点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是阻碍其
3、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6 “海禁”政策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7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不能正确区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对市的发展掌握不清;对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不清;对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的演变认识不清。1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康熙皇帝任命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
4、产,这表明手工业的性质是官营的;二是要会调用教材知识,题目考查的是官营手工业产品的特点,所以根据教材知识官营手工业的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投放市场,生产不计成本。2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答案C解析B说法明显错误,可排除。A错在“没有必要”,可排除;D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政府规定只有州治、县治的地方才能设市,对地域作了明显限定,这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3“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
5、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商人没经过农夫的劳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A、C两项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要内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4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
6、被打破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小农经济、手工业的三种形态、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经济重心南移及外贸政策。5 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图一图二A合理利用水资源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节省了人力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答案C解析注意利用图片本身隐含的信息,在动力方面一个是人力,另一个是利用自然流水的冲击力,故C项正确。6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
7、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易错选B或者C,错因是没有全面分析图片的信息。A与几幅图片中生产工具的演变无关;B只符合第三、四幅图,排除;第一、二幅图片与铁犁牛耕的发展无关,排除C。几幅图片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7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8、)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答案C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D,错因主要是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没把握好。从材料中“平均分配”“避免土地兼并”等信息,可判断出这是对均田制的描述。8 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 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 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从材料相关信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反映出交易的商品种类;“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反映出交易的规模大。B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排除;C项也片面,材料只举出了“金银彩帛
9、交易之所”,并不能说明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项从材料中也难以看出。能全面反映出材料信息的就只能是A项。9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A解析“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说明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由此容易错误的选择B项,注意题干的限制词:最本质的现象。宋代商业经济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而题干反映的“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说明的正是空间上坊市界限被打
10、破,经济功能增强,故A项正确;C、D项虽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现象,但题干并没有反映与涉及,也不符合题干“最本质的现象”要求。10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宋代()A科举取士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的深刻影响 D择偶标准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婚娶看重资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
11、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说明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12西汉初年,晁错在
12、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 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A BC D答案B解析“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农夫已贫贱矣”。大意是:(商人)依仗自己富厚的钱财,与王侯接交,势力超过官吏,凭借资产相互倾轧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据此可以判断出项说法正确;第项错误,
13、西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政策没有取得实效;第项错误,与材料不符。大题冲关规范练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材料二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6亿人民币欲收购。请回答:(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答案(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2)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制农具的演变。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