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773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10.1 波的形成和传播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讲述波的形成与传播,当物体发生振动后,如果周围存在弹性介质,那么,介质就会把物体的振动形式和能量传递出去,这便形成了波,而波在传播过程中,参与传播的介质只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而不会随着波传播,故波传递的只是能量和振动形式,本节内容正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其形式的传递过程 ,所以本节内容即是新知识的传播,又是旧知识的应用、复习和巩固,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的光学、电学都有着重要作用。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感官对波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对绳波的

2、受力分析,让学生从思想理念上对波形成理性的认识。3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波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以及传播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什么是波。2理解波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及传播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1对波形成过程的理解。2.对波和机械振动关系的理解为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对本节教学采用以下方法。1.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波形成直观认识。2.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定如下:新课导入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归纳、总结知识应用小结。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直观认识什么是波。2.理解波的形成过程,产生条件以及其传播特点3.理确波与机械振动的关系二、能力目

3、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波传播的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生活习惯。2.通过对波形成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教学重点1.认识什么是波2.理解波的形成过程,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点。教学难点1.对波的理解2.对波与振动关系的理解教学方法1.实验演示法2.实例分析,归纳,总结相吉合。教学用具细绳、波的形成演示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问为什么我说话你们能听到呢?讨论后回答:喉部发出的声音传到了耳朵中。喉部振动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中去的呢?从本节开始,我们来研究这类问题。二、新课教学(一)

4、波的形成基础知识让学生观察下面演示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1.同学们能观察到什现象?2.绳中各部分都在做什么运动?3手停止振动后会出现什以现象?演示实验1用手捏绳子的一端,使绳子自然下垂,让手在水平方向来加运动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1绳子不再是原来的直线,而成为凹凸相间的弯曲形状,并且原来凹凸下去的,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凸起,再过一段时间又凹了下去。2.从观察中可能知道,绳子中的每一部分都像手一样在水平方向来回运动,也就是在做机械振动。3当手停止振动后,绳子中的振动也随着逐渐停下来。演示实验2让两同学执绳子一端,拉直后一个同学位绳的手的上下振动。演示实验3让两同学面对面站着,都伸出一只手,但并

5、不接触,让一个同学的手上下振动投影出示1.从第二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手原来静止的同学,捏绳的手有何感觉?3.做实验3时,手原来静止的同学,手有什么感觉?结论:1.从实验2中能看到绳子上也出现了凹凸相间的弯曲,且在不断交替变换。2.手会感到有上下拉动的感觉。3.手没有上下拉动的感觉。深入探究根据上面的观察的结果,讨论下列问题。投影出示1.从第二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做实验2时,原来手不动的同学为什么能感到上下拉动?3绳子上为什么会出现凹凸相间的现象?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1.从实验来看,绳上出现凹凸相间的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一端的手必须上下振动。(2)必须有绳子。2.手之所以

6、感到上下拉动是因为受到了上、下拉力的作用,即绳子对手施加了上、下交替作用的力。3.绳子上之所以出现凹凸相间,是因为一端的手在上下振动。当手向上振动时,手捏的部分也跟着向上振动,而和这部分绳相连的部分受到了这部分绳向上的拉力,故也开始跟着向上运动,并依次后传;当手向下振动时又带动绳子向下这动,故而出现了凹凸相间现象,并且不断交替。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在实验中看到的绳子上的凹凸交替现象就是机械波的一种绳波。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产生机械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不断振动的物体(如:手),它是形成波的波源。(2)各部分能产生相互作用的物质(如:绳),它是传播波的介质。正是由于波源的振动,带动了和它相连介质

7、的振动。而由于介质中能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与这部分介质相连的部分也开始振动,依次传递便形成了波。基础知识应用关于机械波和机械振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振动必有波B.有波必有振动C.有振动不一定有波D.有波不一定有振动参考答案BC(二)机械波的传播A基础知识让学生观看CAI课件模拟实验,并结合刚才讨论和实验情况考虑下列问题:演示实验4用CAI课件模拟波的形成过程投影出示1.从模拟实验看到什么现象?2.各质点做什么运动?3.各质点的运动和质点1有何关系?4.知质点的振动是否需要能量?5.各质点振动能量的来源是什么?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1.从模拟实验中可以看到,当质点1开始振动后,2

8、开始跟着振动,依次是3,4,52.从模拟实验来看,各质点都在自己原来位置上下往复运动,即做机械振动。3.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和质点1的振动频率相同。即振动形式是一样的。4.由于各质点都在运动,所以具有动能;同时还要带动和它相邻的质点运动,故需向相邻质点输出能量。5.从波的形成过程和上述实验来看,各质点振动的能量来源于波源。深入探究1.参与波传播的介质中的质点是否随波向外传播出去?2.波传播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1.介质中各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做机械振动,并没有随波迁移。2.由于各质点的振动形式和1相同,且各质点的起振都需要能量,故波向外传播的实质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能量。教师总结由上面讨论

9、可知:1.机械波的特点是:a.沿波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由波源开始由近及远振动。b.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而不随波迁移。2.机械波的实质是:a.向外传递波源的振动形式。b.向外传递能量。基础知识应用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而开始振动,这表是它获得了;所以波在播的同时,也将波源的传播出去,波是传播的一种形式。参考答案能量振动形式能量能量(三)机械波的分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机械波可以分为哪几种?2.各种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有何特点?3.各种波的波形有何特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1.机械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2.横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

10、波传播方向垂直。纵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共线。3.横波形成的是凹凸相间的波形。凹部叫波谷,凸部叫波峰纵波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形;质点分布稀疏的部分叫疏部;质点分布密集的部分叫密部深入探究声波是纵波还是横波。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纵波。教师总结让学生观察“波形成演示仪”所演示纵波和横波,并简析纵波形成过程。基础知识应用1叫横波。2.叫纵波。参考答案1.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2.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共线的波。三、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知道了:1.波的形成条件。2.波的特点。3.波的实质。4.波的分类。(具体内容由学生回答)四、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复习本节内容。3.预习本节内容

11、。五、板书设计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条件:振源 介质分类:横波 纵波实质:传播振动形式传播能量特点:由近及远介质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以下关于机械波的认识正确的是()A.形成机械波一定要有波源和介质B.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C.横波向右传播时,处于波峰的质点也向右迁移D.机械波向右传播时,右方的质点比左方的质点早一些振动2.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C.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D.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3.一列波由波源向周围扩展开去,由此可知(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B.质点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传播开去C.质点的振动能量由近及远传播开去D.质点只是振动而没有迁移4.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的波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_上的波叫纵波.5.右图所示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请标出这列波中a、b、c、dh等质点这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参考答案1.AB 2.BC 3.BCD 4.垂直;同一直线5.如图所示-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