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006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十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级合格考达标练1谭嗣同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毫不避讳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谭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皇权空前强化B民族危机深重C民众普遍觉醒 D革命势在必行解析:选B根据材料“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可知,谭嗣同严厉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产阶级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皇权达到顶峰,并不是谭

2、嗣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谭嗣同时期民众并未普遍觉醒,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宣传的是维新思想,此时中国尚未出现革命思想,排除D项。2有史家说:“康有为是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第二阶段的短跑健将。”他在“第二阶段”的主要活动指()A畅言平等,均分土地 B师夷长技,练兵制器C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D三民主义,暴力革命解析:选C根据材料“康有为是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第二阶段的短跑健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接过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接力棒,开始主张变法,推行维新,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畅言平等,均分土

3、地”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师夷长技,练兵制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要活动,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排除D项。3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种“灭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A深受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B源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是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的自觉行动解析:选B材料“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体现了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的现象,这一点说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

4、外,近代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由农民阶级发动,而非资产阶级,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因民族矛盾激化而产生,盲目排外无法体现对帝国主义的科学分析,排除D项。4八国联军侵华,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现象表明()A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B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C维护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解析:选B材料“八国联军侵华,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说明南方各省已经没有把中央的命令放在眼里,可见清朝的中央集权出现了问题,故选B项;北洋军阀是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现象,排除A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是对清政府统治的蔑视,

5、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但并没有导致君主倒台,没有结束君主专制,排除D项。520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A中英鸦片战争中方战败B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C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解析: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材料“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故选C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于1895年,排除B项;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是在1915年,

6、不符合“第一个国耻”,排除D项。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7、陈代谢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

8、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一“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可知,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一“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第(2)问,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二“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

9、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根据材料二“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第(3)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思想上: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政治上: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

10、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3)历史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相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B级等级考高分练1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反而将他们推向了反对变法的阵营,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解析:选B根据材料“维新派不仅没有将洋务派纳入变法阵营的打算而地方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均持

11、观望态度”可见,维新派缺乏洋务派、地方督抚等政治力量的有力支持,故选B项;以洋务派为代表的缙绅士大夫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说明缙绅士大夫观念不是都很保守,排除A项;材料说明维新派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不能得出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的结论,排除C项;百日维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排除D项。21900年6月,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东南地区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出于各自利益,谋求维护东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英国等列强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这一事件表明()A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B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C清朝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D清政府已成

12、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C根据材料“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可知在事实上东南各省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严重动摇清朝统治根基,故选C项;1900年8月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谕旨,时间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信息,排除A项;材料“东南地区的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出于各自利益”,说明不是列强采取的政策,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

13、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

14、与东南互保的联系。(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的背景内有义和团运动,外有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小问,宣战使得中央和地方对列强态度的分歧加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南互保形势的形成。第(2)问第一小问,东南互保的目的在于保护地方利益不受战争影响。第二小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一是使得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削弱了中央集权,二是客观上维护了互保地区的社会稳定。答案:(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2)目的:保护地方利益。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