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_的提高。(2)_领导地位巩固后,力图改革。(3)1956年,苏共“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2内容(1)农业对农产品取消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提倡_。(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下放给_。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
2、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思考1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_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_,刺激企业改进_。(4)注重发展苏联的_,特别是与_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_与美国匹敌。(2)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时期。思考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经济增长速度和人
3、民_下降的局面。2主要内容(1)用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2)减少_计划指标,代之以_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4)对企业实行_和_,并出现了与_的企业。(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_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及成因(1)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_,终致_。(2)成因: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3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1材料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问题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影响。试分析赫
4、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材料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探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苏联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 05485819781 0541 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 01
5、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 3001 300197811 0004 500问题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一度可与美国匹敌,但其经济发展在1975年后却进入停滞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陷入停滞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材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两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
6、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先后进行了重大改革,两国面临的困境基本相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你知道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吗?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史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7.8%8.5%19711975年5.7%7.4%19761980年4.3%4.4%信息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逐年下降。材料隐含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导致农业、轻工业生产比例失调,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方法阅读此材料要注意时间以及数据的变化,归纳
7、出数值变化所反映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价值本材料通过数据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苏联经济的状况,说明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终失败。【答案解析】课前准备区一、1.(1)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2)赫鲁晓夫 (3)二十大2.(1)义务交售制农民收入集体农庄开垦荒地种植玉米(2)管理权加盟共和国3.(1)斯大林模式思考1(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二、1.(1)部门
8、管理集中领导(3)经济手段经营管理 (4)重工业军事2(1)军事实力(2)停滞思考2(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1.社会动荡生活水平2(1)经济管理(2)指令性指导性性(4)租赁承包国外合资(5)租赁制3(1)政治领域苏联解体思考3不同意。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4)其他原因:争霸拖垮苏联经济。课堂活动区探究一1(1
9、)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是大势所趋,赫鲁晓夫的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首先解决政治上最尖锐的个人崇拜和经济上最严峻的农业问题,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3)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4)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作用。2(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2)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对斯大林的批判仅是集中于人身攻击,没有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本身的变革;(3)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如盲目
10、地在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探究二首先,苏联经济体制僵化,勃列日涅夫改革从总体上看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其次,改革理论僵化,改革意识薄弱。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使苏联领导人对现行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改革意识相当薄弱。第三,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断,秉性保守,墨守成规,妨碍改革的深入进行。第四,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对外采取“进攻性战略”,倾全力发展国防工业和军事技术,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力图在军备竞赛中超过对手,结果经济被对手拖垮
11、。探究三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1)片面提倡“公开性”,否定革命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2)广泛推行“民主化”,助长无政府主义和社会动乱。(3)大肆鼓吹“多元论”,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4)极力主张“根本改革”政治体制,引进西方政治模式。(5)严重忽视民族问题,放任民族分裂主义自由泛滥。(6)大搞党的“彻底革新”,一步步搞垮共产党。(7)全面否定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助长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2(1)区别:内容上:邓小平改革以经济领域为主,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政治领域为主,全盘否定苏联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领导,实现多元化、多党制。特点上:邓小平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步伐稳健。戈尔巴乔夫在风险很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激进冒险,大刀阔斧,企图一蹴而就。性质上: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结果上:邓小平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失败,苏联迅速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2)启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走自己的路。-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