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实行王位世袭制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A B C D2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3我
2、们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年代,对于传统文化应抱有怎样的态度?不妨听听当今学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传统与现代是互不相容的抽象观念,追求现代即需抛弃传统 B.认识传统,深入检讨,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C.否定传统,勇于舍弃,方有助于现代的发展 D.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前后的划分,从内容上看并无不同 4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保证了我
3、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5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A.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C.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6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远远超越其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思想领域,成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的思想来源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理论依据 法西斯实行种族灭绝的理论依据A B C D7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
4、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8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国情和经济规律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9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
5、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10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推动中法建交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感召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
6、力图在外交上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D中法两国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11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12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第卷(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
7、答问题(25分)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50年代出现了公派留苏热潮。新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强大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以它为榜样来建设新中国。当时新中国急需各式人才,公派人员留苏就是一条有效培植人才的捷径。周霁中国百年留学潮材料三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
8、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讯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三、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大公报1905年6月8日材料四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锳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芬、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大公报1905年7
9、月16日材料五“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时报1910年3月31日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5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只向苏联派遣留学生?(6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的特点。(10分)(4)根据材料三、四、五,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4分)14(12分)读以下材料,回
10、答问题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本世纪给所有国家都带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出版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
11、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1999年出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
12、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2分)(2)材料一中的“结构性矛盾”在20世纪给美国为首的国家带强烈的影响指什么?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各有哪些主要表现?(3分)(4)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从中得出什么启示?(3分)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土地和农民问题是政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材料三(关于青苗法,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
14、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材料四 (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宋史司马光传(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3分)(4)据材料四,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2分)(5)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你对司马光的观点有何看法?(5分)材料五
15、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6)根据材料五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材料六 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7)材料五、材料六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8)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和农民问题的原因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以太伯让
16、位的历史典故入手,考查周代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符合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故应选D。考点: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这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耘和纺织,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选B。古代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市场联系较少;为了糊口生存,农业者和手工业者辛苦劳作。因此A、C、D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然经济的特点3.【答案】B传统与现代绝非对立的,现代文化绝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反而必须以传统作为基础,承继精华,扬弃糟粕,如此才能有助现代化的发展。4.【答案】B试题分析:建立社会主义
17、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的,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5.【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所学可知,B表述错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的指导,而不是直接管辖;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情况,故排除C;D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合作方式。所以应选A
18、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6.【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达尔文物种起源发布于1859年,所以不可能影响到和,因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在19世纪40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排除含有和选项A、B、D,本题答案只能选C项。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物种起源。7.【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由材料“周恩来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但并不能说解决了与亚
19、非国家的矛盾,所以D说法有误,答案选C。A与材料不符排除;B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8.【答案】C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A、B两项措施有利有弊,也不符合经济规律;C项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符合国情,也尊重了经济规律;D项不是经济政策。9.【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6年”、“文艺,学术,迅速发展”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相关内容。据
20、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具有一定迷惑性,C项表述不够准确,不能够准确体现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之主要目的。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10.【答案】C试题分析:20世纪60年代、“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中法角色的共性是向美苏两极霸权的挑战,说明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访问印度与缅甸时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
21、合法席位是在70年代,故B项错误;D项“奉行”无敌国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11.【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择B项。A和C只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信息;D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评价12.【答案】D试题分析: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绘画,其特点是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墨兰图属于中国的文人画,其特点是讲究借物抒情;二者
22、都重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选D项。中国绘画主要是水墨画,故A项不正确。毕加索绘画运用夸张手法,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项不正确。C项与中国画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派绘画13.(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人痛感要向日本学习。到日本留学的费用较低。日本距离中国较近,往返方便。日语与中文相似,语言关相对容易过。日本人已经对西学作了提炼,借鉴过来更方便。中国与日本的风俗人情更相近。(10分)(2)原因: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急需各种建设人
23、才。(每点2分,共6分)(3)结合时事,如第一题与日俄战争有关。引进西方新思想,如第二题觉得中国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学习西方的审判方法。重视经济,如第三题已经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重视科技实学,如第四、五题都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每点3分共12分)(4)在考试内容上,清政府已经关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进步。(2分)在留学生的任用上,清政府只给留学生一个身份头衔,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2分)【解析】略14.(1)特点: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2分)。弊端:导致生产过剩,扩大贫富差距(2分)(2)影响:引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2分)。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2
24、分)。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2分)。(3)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中国: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4分)。90年代初,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2分)。启示:任何经济发展模
25、式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尊重经济规律;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防止僵化;要善于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试题分析:(1)由材料“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等关键信息可知,英法美 “古典”发展模式的经济指导思想是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由材料“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可知这种经济理论会导致生产过剩,扩大贫富差距。“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经济危机,这里所指的是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90年的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即是“知识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
26、政策(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有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3)由材料“带有强制性”“牺牲农业的利益”“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等关键信息可得出苏联模式的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80年代修正的表现有: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90年代初,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27、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尊重经济规律;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防止僵化;要善于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克林顿整顿;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8)土地和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社会的进步。(答到其中的二点得2分)【解析】略15.(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4分)(2)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量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3)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3分)(4)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2分)(5)说明: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敌视和反对。(1分) 看法:司马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变法派在用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的失当,使变法确实存在一些扰民的弊端。(2分) 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推行青苗法,在一定范围内是行之有效的,应予肯定;司马光指出青苗法存在的弊端是符合实际的,但借反对青苗法而否定变法的必要性则是错误的。(2分)(6)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一般公民权,就业权,并在名义上获得份地。(2分) 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2分)(7)相同之处:都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