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170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93页
(旧教材适用)202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任务组研练真题明晰考向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

2、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出山的曾巩不如飞鸟自由自在。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写作者眼中的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从中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同心一致。二、(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4、2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的综合赏析能力。D.“听觉”错误,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

5、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数”“剩有”“来”等,这些不加雕饰的语言,使

6、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把握的能力。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文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

7、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的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二是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

8、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的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展望以后的美好生活。1选材:近三年所选诗歌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非名作,且多为唐宋古诗。2体裁:近三年所选诗歌多为诗,涉及古体诗和律诗。3题材:近三年诗歌题材涉及酬和应答、哲理、题画、赠友送别、言志抒怀等,大多为即

9、景(事)抒怀。4题型:2021年延续2020年的题型及分值。客观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等;主观题则考查对思想观点的分析、形象的把握、内容的概括、表达技巧的赏析、语言风格的把握等。任务组微案设计各个击破微案一诗歌专题学习入门微案突破一读懂诗家语词类活用中国古代文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

10、一)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前一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这两句意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3名词作状语如:“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上正在进行阅兵。“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烟一样”。此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1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这两句意为: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中的“青”,是将形容词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这两句意为:巍峨的泰山,到底多么雄伟?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意为“使绿”。这两句意为: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

12、”。这两句意为: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神爽心净。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中的“重”意为“以为重”。这两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中的“轻”意为“把看轻”。这两句意为: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即学即练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

13、初霁)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答: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答: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答: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答案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传。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东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刮起东风。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夜,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黄、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即“黄狗”“

14、苍鹰”。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红花”。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暗淡无光”。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以为轻”。语序倒装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同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至于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让诗歌的格律符

15、合五律平仄。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2)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3)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

16、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即学即练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答:答案正确语序: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出现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话省略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

17、精简为二十个字。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和自身体会进行合理的想象,方能把诗歌中的空白补充完整,从而准确把握诗歌含意。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意象组合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词语,这九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作者漂泊

18、异乡的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即学即练3(1)指出下面诗(词)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句子含意。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2)指出下面词句中的意象组合,并理解句子含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答:答案(1)省略对话主语。“试问”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作者本人;“却道”前省略的对话主语是“卷帘人”。此外还省略问的内容:海棠花怎么样?句子意为:(我)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一曲”前省略“弹”字。句子意为:京都富家子弟争先恐后(送)锦帛

19、,(弹完)一曲收到的红绡不知其数。(2)作者将“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句子意为: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在杨柳岸边,面对凄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互文见义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秦”与“汉”互文,理解为“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这样理解,诗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即学即练4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答:(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

20、兰诗)答:(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4)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答案(1)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2)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3)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经常相会。(4)主客二人下马上船。微案突破二古代诗词七大题材咏史怀古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的兴衰之感,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古迹有怀”“古迹”等字眼常见意象:乌衣巷、吴钩、淮水、六朝、祠庙、碑碣、城阙、古树、女墙、舞榭歌台

21、等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教材链接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技法导图即学即练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哀郢(其一)陆游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

22、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注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灵均:屈原的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D此诗以叙述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

23、景,在对历史的追忆和景物的描写中抒发炽烈的情怀。答案C解析C项,“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中,“想象当年”不准确,颈联是实写今日遗址的荒凉,与上联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形成对比。托物言志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标志从对象上来看,这类诗歌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文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形式为题目常见意象:松、竹、梅、兰、菊、莲、蝉、月等风格含蓄隐喻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

24、理、托物讽世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希望实现个人理想,或立志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情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续表常用手法从具体的描写手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教材链接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技法导图即学即练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

25、辈诗人石曼卿。他的红梅诗有这样的句子:“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警惕戒惧,保持自己的节操。答案C解析C项,“尚余”句表现了红梅傲寒的品格,并没有“无奈”的意思。羁旅思乡特征内涵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对人生的感叹及漂泊愁苦之情标志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

26、寄”“行”“思”等字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桑梓、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霜天、阳关等风格婉约忧伤内容情感内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等情感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对面落笔(主客移位)。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

27、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自己的苦恨离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教材链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技法导图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暮登北楼王武陵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秋暮

28、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答案D解析D项,“尾联寓情于景”表述错误,“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的意思是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找寻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此联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能归乡的伤痛,属直抒胸臆。赠友送别特征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月

29、”“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类诗歌中出现)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旷达内容情感内容这类诗歌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等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常用手法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教材链接芙蓉楼送辛渐(王

30、昌龄)、送友人(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技法导图即学即练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宋张元幹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绕神州路”以下三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有尺幅千里之势。B下阕开头四句承接上阕“送”字,通过景物描写,点明了送别的时间与地点。C结尾四句创造了一

31、个阔大的意境,含蓄隽永,传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劝勉。D全词把朋友之间的友情放在国事艰危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深沉真切。答案C解析C项,“结尾四句创造了一个阔大的意境,含蓄隽永,传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劝勉”中的“含蓄隽永”表述不当,词的结尾四句“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的意思是: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此四句属于直抒胸臆。边塞征战特征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标志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32、眼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风格雄壮豪迈,慷慨雄奇;悲凉伤感内容情感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情感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反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向往常用手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

33、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的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教材链接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技法导图即学即练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李纲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晋师胜淝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玄指挥八千

34、军士在淝水渡河突袭其主力,并大获全胜。此次胜利也有赖于谢安在后方的谋划,故称其“从容颐指”。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周雅: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滔滔,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此处比喻凶残的敌人。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答案B解析B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理解错误,“颐指”指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并非“颐指气使”的意思。山水田园特征内涵以描写美

35、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标志“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寓情于景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风格清新、朴素、自然、恬淡内容情感内容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书写清幽山水,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续表常用手法(1)修辞方面: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等(2)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有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上下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

36、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现实之景与梦中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教材链接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技法导图即学即练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阙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一幅云雾缭绕、山高路陡、溪水潺流的风景画,使人领略到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韵致。B溪水悠

37、长,春色悠长,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春意描写得形象生动。C“闲门”乃少有人出入的清静之门,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颈联暗示主人的孤寂落寞、高雅脱俗。D日光朗照,深柳掩映,清幽的光亮散落衣裳,尾联光与形的明暗对比凸显出深幽恬静的意境。答案C解析C项,“孤寂落寞”错误,“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的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隐藏着读书的斋堂”,展现出的应为“淡泊宁静”。爱情闺怨特征内涵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有时也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标志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作标题常见意象:“眉锁”“翠楼”“

38、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风格含蓄委婉、缠绵内容情感内容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词)和悼亡诗(词)两类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词),主要包括宫怨诗(词)、离妇诗(词)、弃妇诗(词)、别离相思诗(词)情感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词)中独守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续表常用手法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叙述的事情或表达的情感

39、,对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双飞斜燕、浩荡春风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够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抑扬结合(先扬后抑或欲扬先抑)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一剪梅(李清照)技法导图即学即练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乌夜啼春思赵令畤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注赵令畤(10511134):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苏轼在颍州做知州时曾向朝廷举荐他。后因党争被废十年。舞

40、镜鸾衾:指被子上绘有鸾鸟照妆镜的图案。啼珠:指蜡烛滴下来的蜡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头两句中“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听觉相结合,映衬出芳春夜月怀远的闺人形象。B.“年年关心”,可见离人远去之久。春归而人不归,教她怎不思量!当她听到楼外哑哑啼叫、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怎能不为之柔肠寸断!C“舞镜”只是对图案上鸾鸟形象的修饰,它是根据古代传说独鸾不鸣,见镜中影即鸣不止的典故,活用来增加鸾鸟形象的生动性。D结尾两句把主人公孤栖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蕴藉的语言娓娓道出,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是幻想。答案A解析A项,“视觉、听觉相结合

41、”错误,这两句只有视觉,没有听觉。微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分类示例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如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位清高孤傲的隐士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写景诗歌或杂诗中的景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将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事物形象咏物诗歌或杂诗中的物象。如李贺的马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寄寓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微案突破一鉴

42、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因此必然带有作者的个体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自己。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作者往往借助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并寄托自己的理想。常见人物形象示例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续表常见人物形象示例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43、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续表常见人物形象示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出词人忠君报国而不

44、被重用的愤慨之情。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独处异乡,到了重阳节,分外想念亲人和家乡的浓烈思乡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征伐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塑造了一个十五出征,四十还在戍边的士兵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征伐的诗人形象。儿女情长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出了主人公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情思深长的艺术形象。(1)(2018江苏高考)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2)(2017全国卷)本诗首联

4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3)这首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5)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某一句(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所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应该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诗人形象。(2)抓描写,理解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

46、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两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3)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注意典故反用现象,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以晋朝人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的典故,来写词人自己有家难回的乡思。第一步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

47、特征。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第三步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口诀联系作者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

48、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剖析第一步:看标题,初步揣摩形象。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中,“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由标题可知此诗是苏辙出使契丹,苏轼送别之作。第二步: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注意本题的赏析范围是首联。“云海”这一景物,说明相距遥远。当时苏辙在京城,苏轼则远在杭州,兄弟二人天各一方。第三步:抓描写,分析形象。“相望”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出苏轼兄弟情谊深重。“沾巾”,悲伤落泪;“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体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第四步:组织答案。先概括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49、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

50、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的就寝情况刻画他的形象,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作进一步描绘。从诗中看,“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说明老翁过着清静闲适的生活;“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写出了老翁年老体衰的状况;尾联“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则突出老人闲淡和孤寂的心境。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喜朝天曹冠绣水雕栏,绮霞邃宇。

51、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景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注纹楸:指围棋盘。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赏景吟诗,文雅悠闲;饮酒赌棋,怡然自乐;胸有丘壑,自负自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能力。分析词人形象,要结合词句内容:“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微案突破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

52、文景观。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的一种。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古代诗歌意境特点意境风格意境特点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1)(2021天津高考)“黄昏闲弄影,清浅一

53、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4)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雅脱俗等。第二步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描述时,考生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

54、不可以的,应答出作者为什么“感伤”。公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剖析第一步:根据意象,分析画面特征。即分析第二联众多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各自的形象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氛围特点。由于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所以首先要注意阅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整体情境,弄清楚本诗景与情的关系。综观全诗,

55、典型意象为恬亭、溪水、落日、幽树、斜月、钓舟等,情境优雅有致,隐逸之趣浓郁,可见主体意象与情感为乐景乐情;再看画中人,虽是“独立”但“觉心无累”,虽“知世有机”但仍“徙倚”风月钓舟,表现的是一种闲适、达观的心境。题干问的是“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所以应将第二联的具体景物逐一罗列出来,分析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联想与想象将画面补充完整。第二步:分步骤概括画面特征。在具体作答时须注意答案顺序为先总后分,即先简要概述画面内容及特点,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组成画面主体,同时运用合适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宁静”“恬淡”“清幽”等。注意表述要合情合理。总之,答题时要先点明画面特征,然后具体分析各

56、个景物。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3(原味母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57、场景画面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幅画面表达出来即可。4(变式子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答案描写了一幅“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的其乐融融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场景画面的能力。考生首先应抓住诗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如“秉”“欢”“劝”描绘场景,再指出场景特点即可。微案突破三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

58、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种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虞世南的蝉,就是借所咏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一)古代诗歌中常见六类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名称简析杨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作者把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

59、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两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则出现得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60、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简析月亮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其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

61、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文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莼羮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羮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词语。后来文人以“莼羮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名称简析梧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些诗歌大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

63、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该词借芭蕉这一意象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

64、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杜鹃杜鹃亦称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开国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人肺腑,于是古代诗歌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名称简析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

65、”,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莲与“怜”音同,所以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写莲的句子,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诗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现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枝干合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6、名称简析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三辅决录逃名载:“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名称简析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

67、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柏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竹它虚心、有

68、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文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的秉性黍离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冰雪古代诗歌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草木文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69、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事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1整首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借助某种具体事物表达出来。2局部(1)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用碧玉装扮而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绦。(2)拟人。运用这种手法会使物带上人的情感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3)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作者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事物进行对比,用其他事物来衬托所咏之物。李商隐的柳:“曾逐

70、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歌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烘托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1)这首诗(词)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有何作用?(2)这首诗(词)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3)作者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事物形象鉴赏“三步骤”(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

71、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剖析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诗歌中“酒”这一物象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诗人作草书前把“酒”比作进军时的旗鼓,第二次是诗人所作草书完成后再次“把酒”,以此写心情。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诗人醉中作书前要酝酿情绪,情绪如何表达,在此以“酒”“笔”作喻,气贯长虹,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诗人作书已毕,满腔愤懑之情瞬间扫清,举酒复饮之惬意自然从笔端流出。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作者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之于书中,流露出报国杀敌的壮志和

72、渴盼,表现了其高昂的爱国热情。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5(原味母题)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答案耐寒:不以岁寒而变节;甘于奉献: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解析本题

73、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结合描写“丹橘”的句子分析其特点。从“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可以看出其“不以岁寒而变节”的特点,从“可以荐嘉客”可以看出其“可贡献于人”的特点,从“此木岂无阴”可见其“荫庇他人”的特点。6(变式子题)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答:答案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通过对比反衬,用以表达作者对丹橘遭受排挤的命运的不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是说不要只说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供人乘凉?此句将丹橘与桃李作对比,是在为丹橘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

74、平。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之情。微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等;其次是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以下几点为考查重点:分类示例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此诗中变成了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化无形为有形,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炼句(赏析诗眼)如“马后桃花马前雪”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

75、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赏析语言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等。微案突破一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创作,十分讲究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往往最能表现诗歌的情感和语言艺术。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等。类型作用 示例动词赋予形象以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传神显旨“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现了那些忘怀故国之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续表

76、类型作用示例动词赋予形象以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以动衬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以动写静“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以实写虚“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以形象生动的“闹”字描写无形的“春意”,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续表类型作用示例形容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词不仅可以从形、色、声、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7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白”“青”等写出了春天景象的美好,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之情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表颜色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数量词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紧扣题目“早梅”中的“早”,有真实感。特殊词活用词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作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78、欢悦,“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灵”,以动显静,渲染出僧房幽深、清寂的环境特点。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文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中的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续表类型作用示例特殊词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叠

79、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亮。(1)(2020天津高考)“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2017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3)(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5)

80、(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6)(湖北高考)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赏析关键词语的六个维度(1)修辞。即看该词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形象。即看该词语描述了什么对象,突出了对象的什么特征。结合语境来看,描绘了什么样的动人情景或画面。(3)主题。即结合语境来看该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突出了什么主旨。(4)意境。即结合语境来看该词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渲染了什么气氛。(5)比较。即看该词语若换作别的词语,在题旨、情景、色调等方面有何差异。(6)意蕴。即看该词语有何表面义和隐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背景义等)。第一步:释含

81、义解释该字的含义。第二步:描景象结合诗歌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第三步:析特点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第四步:析作用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突出主旨情感以及结构方面的作用。口诀结合语境先释义,展开想象描画面,明确手法需辨析,结合语境谈感情。(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

82、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答:剖析第一步:释含义。根据语言基本知识及诗歌语境可知,“斗”意为“相斗”,“攒”意为“聚集”。第二步:描景象。通读全诗,描绘出“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这两句诗的景象:江流回转曲折,两岸石崖对峙,犹如两兽相斗,太阳尚未出来,群峰聚在一起。第三步:析特点。“斗”“攒”都是运用拟人手法,前者描绘出两岸崖石耸峙的景象,后者描绘出群峰相连,层次莫辨的景象。第四步:析作用。这首诗记录了诗人的所见所感,这种

83、生动传神的描写,渲染了山峰陡立、重重叠叠的气势。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出,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半山亭宋于石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注岚:山间雾气。1(原味母题)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的妙处。答:答案“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解析本题

84、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忽”字突出出乎意料与意外的惊喜。诗中描写诗人正在为“无路”而感到惆怅时,钟声给诗人带来了惊喜,使诗人眼前的困境解除,希望重新出现在眼前。2(变式子题)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出”的妙处。答:答案“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结合语境解释“出”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答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出”有飘出、传出的意思。它不仅写出了钟声的悠扬,也写出了山林的静谧,从而表达诗人向往宁静生活之情。

85、微案突破二炼句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炼句”中的“句”是指作者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整首诗歌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即讲炼句的艰辛。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要善于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关键语句的类型和作用特殊句式倒装句错位突出多情应笑我互文句开合反复烟笼寒水月笼沙对仗句整齐上口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省略句浮想联翩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特殊位置开头部分入题、奠定基调、统领全诗中间部分承转过渡、渲染烘托结尾部

86、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特殊技巧结合所用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特定情感揭示情感主旨,表明观点态度(1)(2019全国卷)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2017全国卷)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3)(全国卷)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浙江高考)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5)(全国卷)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6)(四川高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解答炼句类试题,最基

87、本的方法是“紧扣语言环境,赏析表达效果”。可以关注以下五个方面:(1)看字词是否传神“传神”就是要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简洁、鲜明生动的特点。要特别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听曲人之心。(2)看字词是否表情“表情”就是要分析字词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等来表情达意。如“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张元幹卜算子),“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达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

88、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惘。(3)看字词是否造境“造境”就是要利用字词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如形容词多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4)看字词是否显性“显性”就是要分析字词所凸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叙事类、写人

89、类诗歌的关键字词,特别是与人和物相关的动词、形容词等,考生要注意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效果。如“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着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进一步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5)看字词是否最契合语境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因此,字词是否最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句优劣的重要依据。郑谷把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语句含意,描述语

90、句的具体内容。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从结构角度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剖析第一步:关注诗句表面的含意。“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字面意思为:严冬过后,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条条,迎风招展,远看像一团

91、翠烟。第二步:关注诗句使用的手法。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借描写寒冬过后会出现的美好景色,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第三步:关注诗句抒发的情感。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3(原味母题)本诗的第四

92、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考生可从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表达技巧上,“食叶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考生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的情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食叶声”衬托出考场的肃静。其次从思想感情的角度上,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4(变式子题)本诗的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答案用

93、士兵口衔枚急行军的场景去描摹考场内考生答卷的情景,生动贴切;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句的能力。“衔枚”,古代行军时,兵士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将考场内考生们紧张肃穆地答题,比作衔枚疾走的士兵,这样的比喻生动贴切。此外,也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微案突破三鉴赏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作者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不同的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熟知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目的地研究并掌握一些重要诗(词)人的语言

94、风格。这样不仅有助于对他们的作品做宏观的把握,还有助于探究他们所创作的诗歌独特的思想感情。常见、常考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有:(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2)清新雅致(也称为“清新自然”)具有此种语言风格的诗歌常为写景诗歌,诗歌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95、也常多样,或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类似的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3)飘逸绚丽诗歌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缤纷的色彩,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如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两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4)婉约含蓄这种风格的诗歌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

96、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等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代指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5)豪放雄浑这种风格的诗歌气势豪放,意境雄浑,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在具体作品中,有的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如王昌龄的出塞;有的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是唐诗中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他的诗情

97、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非凡,夸张奇特。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6)沉郁顿挫此类诗歌往往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里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属于个人的,更是关于人民、国家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沉郁诗风的力作。(1)(2021全国乙卷)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2)(2019全

98、国卷)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3)(2018北京高考)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4)(湖北高考)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天津高考)“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6)(湖北高考)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赏析语言风格“三注意”(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整首诗歌,而不是仅仅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2)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

99、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3)多角度入手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列例证结合诗(词)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分析。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口诀积累术语是前提,准确判断是关键,具体分析显能力。(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

100、完成后面问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剖析第一步:明特色。陈

101、廷焯两句评论中的“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第二步:列例证。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抒发的建功立业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如“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如“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第三步:析效果。对于用典,作者主要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而言说自身“中年多病”“须相忆”既有对自身遭遇的伤感,也表达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答案“龙吟虎啸”与“和

102、缓”相对,分别指词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

103、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答: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远方,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解答。由注解可知,“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阆山”是故友任职地。词中以“闻说”二字总领,将现实导入传说,此时荒凉僻远的阆州为实

104、,而神仙阆苑为虚。而“楼高不见君家”指词人想象今后在滁州不管登上多么高的楼都无法望见故友之家,不禁怅惋不舍,此时久别重逢为实,对于别离后的想象为虚。作者利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奇特的想象使得诗词饱含浪漫色彩。此外“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的空间变化,现实与想象的结合则丰富了时间的维度,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语言灵动洒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皇甫别驾往开州李攀龙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注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

105、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之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颂辅相之语。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答:答案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整首诗的基调是高亢豪迈的。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已在诗坛享有盛名,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颈联想象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尾联以激

106、昂铿锵之声令人振奋:诗人勉励友人,相信他会得到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不要虚度光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分析“雄浑沉雄”的意思,“雄浑”指雄壮而浑厚,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沉雄”是指深沉雄健,悲壮有力。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看诗中是如何体现出“雄浑沉雄”这一特点的,重点从意境、情感、手法技巧等角度分析。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一联是对朋友的劝慰与开导;“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一联是想象朋友旅途情境,整体意境是开阔苍凉的;“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一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最后明确整首诗虽有愁情,但整体风格却是雄浑沉雄的

107、。微案四鉴赏古代诗歌的技巧古代诗歌的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微案突破一诗歌技巧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手法精析直接抒情直抒豪情壮志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直抒愤世嫉俗之情如清代诗丐绝命诗:“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

108、,村犬何须吠不休。”直抒悲思愁绪如罗隐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直抒欢快喜悦之情如汪洙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写法。续表手法精析间接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

109、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歌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诗既是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更是写作者的淡然心境、高洁人格,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作者嘲讽汉文帝,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博取名誉而实际上并不重贤的统治者。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

110、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1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上,多是“

111、形”“神”兼备的。2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歌句子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类诗歌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歌句子的表现手法,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类诗歌才有的。设问方式(1)(2020新高考全国卷)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2017上海高考)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3)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4)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5)这首诗无一“情”字,

112、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指出所用手法。第二步:析结合句子分析。第三步:评简析表达效果。(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剖析第一步:指出所用手法。“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很明显,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人想象自己将来在桐江上烟雨垂钓的景象,

113、借此来表达自己归隐的愿望。第三步:简析表达效果。尾联照应题目“秋兴”,通过想象归隐后的生活,加上前面“空许国”“只生愁”的铺垫,隐隐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恼。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三国魏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摧藏:收敛,隐藏。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答

114、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通过诗题和诗中所写形象“凤凰”可知,诗歌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饮醴泉”“栖山冈”“高鸣”等)及其遭际(“适逢商风起”“处非位”)的分析揣摩可知,诗歌寄寓了诗人的悲伤、苦闷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

115、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六句细写夜景,有“竹”“月”“露”“星”“萤”“鸟”等景物,借景抒情;后两句以“空悲”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微案突破二诗歌技巧描写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空间角度,如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感觉角度,如视觉

116、、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景物描写还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手法精析白描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秾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往往对

117、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续表手法精析动静描写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虚实描写(1)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虚”包括三方面: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作者往往借助这类

118、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此时已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2)实写,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3)诗歌鉴赏中重点考查的虚实描写有: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或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开拓诗歌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

119、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续表手法精析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

120、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多种感觉结合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1)(2019浙江高考)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

121、析。(2)(天津高考)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这首诗歌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这首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或其他指定的描写手法)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注意:高考单独对描写手法设置的题不多,考点大多在炼句题中涉及。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

122、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剖析第一步: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安静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的布置,“墨画”“数茎竹”“香薰”“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烘托。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这首诗

123、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个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3判断下列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

12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答案(1)视听结合(2)远近结合、高低结合(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5)侧面描写(烘托)(6)以动衬静4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赏析和领悟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的“动静相衬”的艺术技巧。A项中的犬吠与人眠,C项中的“鸟初动”与“人未行”,D项中的“鹤鸣”与

125、“山静”都是动静相衬,而B项用的是夸张手法,所以选B。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

126、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方式的赏析,具体考查描写角度。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分别概括出上下片的描写角度。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间接描写。微案突破三诗歌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等。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27、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两句描写昔日的繁荣,与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续表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浓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

128、愿。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个,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

129、增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动作来表现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想象想象指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作者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30、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该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的“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续表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对写法是指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这种艺术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爱情的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将

131、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诗歌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鄜州亲人这个主题,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鄜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鄜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1)(2019江苏高考)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2)(2018浙江高考)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

132、手法。(3)(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4)(2017天津高考)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5)诗词中运用某一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依据题干赏表现手法规范审题:(1)明确题干的考查方向;(2)看准题目设问的角度;(3)选择恰当的术语答题。注意事项:(1)树立术语意识,能够根据题干选择正确的术语答题;(2)培养文本意识,在运用术语时能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133、。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剖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前六句的思想内容,依次从中找出对比点,并分析这些对比表现了精卫怎样的形象特点。首句中的“终年”与“寸诚”,用时间之长与寸心(决心)对比,凸显精卫决心之坚;三、四句的“山石细”与“海波平”,用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句的“功难见”与“命已轻”,用任务重功业难成与生命有限对比,表达出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命运之悲。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3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点绛唇李祁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6(原味母题)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答案融情于景。“水流”即“流水”,“水流歌断”隐含知音离别之意。虚实结合。“楼下清歌”是实写,“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是虚写,抒发了词人怀人念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阕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在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三字同时也

135、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阕的“碧水黄沙”等,皆是梦境。7(变式子题)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答案点染。先以碧水黄沙、梅花、明月渲染氛围,最后以“随人去”点出词的主旨:怀人念远。以景传情。“明月随人去”,写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这些都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阕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碧水黄沙”,紧承上阕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阕“依约江南路

136、”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词人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且这四字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及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这几句,一步一层,层层渲染,其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点出词作的主旨:怀人念远。除点染手法外,下阕无一句不写景,又无一句不透着作者浓浓的情思,以景传情的技法鲜明可见。微案突破四诗歌技巧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除考

137、试说明规定的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九大修辞外,另有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是哪种修辞手法,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在实际考查中,对偶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考查时一般较少涉及。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排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较少使用,故考查时也较少涉及。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有类似点的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词句巧妙地以“月”作

138、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续表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语音铿锵,朗朗上口。“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去”对“留”,“紫台”对“青冢”,“朔漠”对“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139、”极写霜禽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曹雪芹红楼梦)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4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词句以设问形式,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突出特征,强调重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琵琶行并序中以“丝竹”代指音乐,使之形象化。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江东子弟今虽在,

141、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简洁含蓄,意蕴丰富,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进行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均为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贾生中

142、的这两句诗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之典,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续表手法解说作用示例赏析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征,更鲜明地表达对事物的喜恶。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词句以夸张的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意双关两种形式。使情感的表达委婉含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

143、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1)(山东高考)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说明某一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某句诗在表达技

144、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赏析。依据套路赏修辞手法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借代、通感、顶真等,高考一般要求辨析手法并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规范审题:(1)审准题干要求鉴赏的是修辞手法还是其他表达技巧,是一种还是多种;(2)看诗句中具体运用的情况和表达效果。注意事项:(1)掌握常见修辞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2)准确辨析诗歌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结合诗歌句子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145、。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剖析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曲中,作者使用的排比句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曲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

146、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下榻:指

147、留宿处。行杯:浮杯,流觞。8(原味母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云连下榻”“天接行杯”可知,这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此联想象与夸张连在一起使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9(变式子题)对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答:答案此联中,诗人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

148、使所描绘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引”“衔”赋予“雁”“山”以人的动作,显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同时这两个句子结构一致,词性相对,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这两种修辞使“雁”“山”的形象生动活泼,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微案突破五诗歌技巧结构技巧类型解说示例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便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呼应题目,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亦在情理之中。续表类型解说示例赏析以景结情诗歌

149、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上所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作者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文结尾两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首尾呼应指诗歌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150、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结尾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续表类型解说示例赏析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反之,即欲抑先扬。“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歌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一枝红杏逸出墙外,有所收获。前面遗憾,后面高兴。先景后情情与景分别咏写,景在情前

151、,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此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歌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温馨提示】在把握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时,我们必须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

152、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即注意寻找结尾那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如虞世南蝉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主旨句。(1)(2019全国卷)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2)(2017江苏高考)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3)(全国卷)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4)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5)这首诗(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积术语明位置,分析结构技巧(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153、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的。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2)理解诗歌含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诗(词)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词)、为后面的诗(词)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词)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考查结尾诗(词)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第一步:明技巧。明确结构技巧。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词)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

154、况。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剖析第一步:找出作铺垫的诗句。本诗的后四句是写曹霸作画,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在前四句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形成了两

155、层铺垫。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众多画工画不成功和真马难画的角度分析“铺垫”。画先帝马的诸多画工们,没有一人能形神毕肖地画出玉花骢的样貌,说明此马难画,这是第一层铺垫;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气,说明真马很难画,这是第二层铺垫。第三步:概述效果,简要作答。答案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描摹过,但个个不同,无一肖似逼真,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气,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诗人可谓层层铺垫,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

156、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0(原味母题)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即可。11(变式子题)试分析本词在

157、结构上的特点。答:答案开篇以景引情。词一开篇就描绘出了一派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院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过渡巧妙。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呼应。“人去”二字呼应了下文的“孤灯”。临时的聚会早已酒醒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着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结尾卒章显志。词人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词结构技巧的能力。本词的结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分析:是景情关系,词的开篇写凄清的秋景,引出后面词人伫立庭院的孤独凄冷之情;是上下片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158、,本词运用“更深人去寂静”一句,将上下片衔接起来;是内容上的前后照应,本词中,词人主要运用了呼应的技巧;是结尾有无特别之处,如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本词中,词人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微案五鉴赏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中,能否准确把握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是衡量考生是否读懂诗歌的标准,因此该考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也最高。有些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有些诗歌是作者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有些诗歌是作者对哲理的认识,所以命题者会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考查不同的侧重点。微案突破一概括内容情感诗歌的内容情感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

159、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就某几句或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歌句子的内容、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来考查;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词句情感类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考生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常见题型(1)(2021北京高考)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

160、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2)(2020江苏高考)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2018江苏高考)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2018天津高考)“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5)(2017天津高考)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答题步骤概括词句情感题“两步骤”典题演示(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

16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剖析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前两联,表现了刘使君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

162、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表达了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体现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互为知音。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注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宫,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

163、(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宫种棠梨。中国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答:答案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人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解析“春日迟迟春草绿”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宫,却凸显了绣岭宫的荒凉。“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

164、”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野”“尽”“飘”三字,写出了令人无限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注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

165、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

166、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A项,“悲伤凄凉的挽歌”错,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是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A项情感分析不全面。(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答案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解析本题考查

167、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叹息”一词表露作者情感,叹息的对象有三,一是远嫁女子,二是当朝统治者,三是世事。理解情感,首先应理解整首诗歌,比如“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可见诗人对远嫁女子的遭遇是同情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可见对统治者是不满的。抒情方式上,上句“空自叹”是直抒胸

168、臆,下句写景,以景结情。整体情感类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整体情感题是面向整篇诗歌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常见题型(1)(2021天津高考)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2)(2020全国卷)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2019天津高考)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2017全国卷)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解题技巧“三抓”把握整体情感(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

169、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的,是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意;用了用典、反语等手

170、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典题演示(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剖析第一步:看作者,看时代,知人论世。本诗的作者是杜甫,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此诗作于公元762年,正值安史之乱(755763)期间,由此

171、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第二步:看意象,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本诗有“凫鸭”“曾阴”“高岸”“驿楼”“衰柳”“县郭”“轻烟”等意象,写出了通泉山水绮丽壮观的整体特点,表达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之情。第三步: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句可知,“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

172、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注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西泠:西湖桥名。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

173、、都昌二县间,陶潜曾作游斜川诗,这里便借斜川以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答:答案先写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再写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最后写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上阕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呈现出一派平和的春深美景;“能几番游”笔锋一转,写到“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

174、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作者“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六幺令天中节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注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陵阳:屈原第二次被

175、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运用了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端午节的盛况。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写照。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意谓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D本词上片中一项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映入眼帘,热闹非凡;下片中一幕幕沧桑的历史画面再现眼前,一唱三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

176、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表达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虎符缠臂”、门前挂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等节日习俗渲染端午节热闹的场面,抒发词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通过抨击楚怀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锋芒直指北宋王朝,将悲愤之情寓于其间。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处”,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屈原充满悲苦愁怨的一生,看似写屈原,实际写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77、。词的上片,词人通过对“虎符缠臂”、门前挂艾蒲、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等场面的渲染来写端午节的盛况,借对屈原的凭吊,抒发了对屈原的无限景仰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词人抨击楚怀王的昏庸无为和不明事理,暗讽北宋王朝,抒发了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这是词人以屈原自比,感怀屈原一生的悲苦,表面写屈原,实则写自己,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哀怨愁苦之情。微案突破二评价观点态度观点与态度,即作者在诗作中所表露、暗示、折射或表达出的对事物、人生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在把握作者的观

178、点和态度的基础上,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针对他人对诗歌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1)(2021新高考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2020全国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3)(2020新高考全国卷)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2019全国卷)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5)(2018全国卷)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

179、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江西高考)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第一步注意把握诗(词)句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分条作答。(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

180、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剖析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抓住诗歌中的“我”来阐明观点,可以把“我”理解为精卫,也可以把“我”理解为诗人。第二步:结合诗(词)句细致分析。若把“我”理解为精卫,“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志向,可见其坚韧不拔之志;“我身死子还生”则表达了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若将“我”理解为作者,“高山尽”“海平”是精卫的理想,因其理想尚未实现,作者希望自己牺牲,换来精卫的生命,借此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第三步:点面结合,规范作答。组织答案时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81、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作者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5(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

182、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答案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在诗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信手拈出皆成

183、章”,一旦领悟到,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6(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

184、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

185、,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三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特色透练10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

186、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一洗尘劳。颔联通过视觉、听觉写景,描写窗外大雪将至的景象,反衬作者的心情。颈联,寒冷夜晚,诗人饮茶遣酒,体现了他的高雅情趣。尾联“对群书”“拥敝袍”,体现了作者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仲蒙的思念之情。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凄清。()答案解析由“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

187、应是表达了内心的“宁静淡泊”,而非“孤寂凄清”。2这首酬和诗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豪迈洒脱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意。()答案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C颈联,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错,由首联下句的

188、“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诗人独坐房间。诗题中的“和”不是“同”,而是“以诗歌酬答”之意。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答:答案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乐享宁静,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颔联,写大雪来临前的情景。颈联,写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尾联,写诗人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由此,诗人淡泊超然、安贫

189、乐道、珍视友情的形象跃然纸上。【白话诗歌】夜晚归巢栖息的鸟儿受惊飞翔,天上的孤雁哀号;我独自倚靠着幽静的房间中的几案,没有了尘世间的烦劳。寒风呼啸着拍打北面的窗户,霜露浓重;乌云压在南山山头,眼看着就要下雪。我睡得很少,才知道饮茶的功效;天气严寒,应该痛饮几杯酒驱除寒意。砚台中的墨已经结冰,油灯也结了厚厚的灯花;但我依然坐拥破旧的衣袍看书。乐享宁静宁静其实是一份淡泊。淡泊名利,内心便有宁静。清心寡欲之人,在极度功利的社会确实难以寻觅,但这并不代表当代人就一定要张扬或浮躁。静下心来,培养一种宁静,也不是不可以在历史红尘中独享一份精神的淡泊。在波涛汹涌的宦海中,在硝烟四起的商战中,在吐槽遍布的社交

190、场中,留得一片纯洁的心灵圣地,不追逐金钱名利,不羡慕或嫉妒那些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官儿、款儿、腕儿们的得意,以平和的心态静观世态之冷暖,便会享受宁静。诚如陶渊明一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乐享宁静,让自己的灵魂保持宁静,宁静得如同一波秋水,这世间便少了许多烦恼和忧愁,多了一份平淡和从容。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客中闻雁黄景仁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客中闻雁是黄景仁(字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的一首律诗,诗作虽然写于漂泊途中,写于秋天,开

191、始的景物却是明亮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诗中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年华易逝之感。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5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而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答案解析“萧瑟凄凉”错,第一句没有“萧瑟凄凉”之感。6这首律诗虽是作者年少时写的作品,但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诗人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答案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

192、,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实写眼前之景”错,“千村杵”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眼前之景。8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写因“闻雁”而引发的身世之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诗人触秋景、闻雁声而生情,直抒感时伤怀的愁绪。首联起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悲秋之情;颔联叙事,写诗人在孤寂漂泊中登楼,看到

193、萧瑟秋景、听闻雁鸣顿生的思乡之情;颈联从听觉着笔抒写情思;尾联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生计无着之忧和年华已逝之伤。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中闻雁写诗人在漂泊途中听到大雁的叫声,感叹身世,思念家乡。首联第一句以乐景衬哀情。山因落日映照而明亮,水因沙滩映衬而明亮。景色虽美,但因漂泊在外,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寂寞。颔联写诗人登上高楼,看到萧瑟秋景,忽闻凄凉雁鸣,顿生思乡之情。颈联描写由雁鸣引发的联想:秋天大雁南迁,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要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声音好像大漠胡笳声那样悲哀。颈联“千村杵”“绝漠笳”的联想带有寒意,渲染出诗人内心浓重的思乡之情

194、。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为此增添星星白发。一个“亦”字,把自己等同于孤雁,漂泊的意味变得更加浓重。【白话诗歌】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城里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美好的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惨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竟然想起远方的家。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那声音听起来就好像大漠的胡笳声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故乡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离开,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以后,我们又总

195、在想是否要归去,因为心灵若没有方向,在哪里都像在流浪。可是,这时候的家乡,已变成离人心中隐隐的弦,一碰就响,一碰就疼。容颜可以老去,乡音可以隐去,记忆可以褪去,对家乡的思念却是随着年纪渐长愈加深沉。毕竟,每个人只有一次童年,一辈子只有一个家乡。遥忆家乡,是否依然格外分明?是扑面而来的儿时味道?或是夹杂着似远忽近的熟悉声响的记忆片段?还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家乡,它是一种刻骨的思念。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家乡,它是一种召唤。诗人海子说:“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不管走到何方,思念仍在故乡。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弟侄书堂杜

196、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根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叙事。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颔联用对比手法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和高洁品格。颈联则从上文的人写到书堂之景,表达出对弟侄学习态度的称赞。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劝其莫荒废时光、学业。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9颈联“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和人物心境的清幽。()答案10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对后人的劝勉,年轻时必须经历辛苦磨难,否则难以成才。(

197、)答案解析“年轻时必须经历辛苦磨难,否则难以成才”错,原文意思是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此处“居穷道不穷”指人处

198、于困境仍注重修养。1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答:答案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视听结合,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体现了弟侄内心清静。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情景交融的妙处,需要明确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关联。就景物描写来说,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这种环境的清幽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

199、心境相符,环境之清幽即人物心境之清幽,诗人借此景表达出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白话诗歌】为什么身处未入仕的窘境但自身修养仍不缺乏,身逢乱世自己却仍与在太平盛世时一样?虽然故乡在打仗,可是弟侄一直谨守儒家的礼乐之道。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年轻时候辛苦勤勉将受益终身,所以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勤勉惜时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警策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做人,一定要惜时勤勉;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东汉的孙敬,不一定天赋禀然,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

200、才有了“头悬梁”的佳话,后来成为儒学名士;西汉的匡衡,不一定聪慧过人,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凿壁借光”的美传,后来成为史上有名的经学家;东晋的王羲之,不一定天资聪颖,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洗笔成墨池”的赞誉,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古诗中也说:“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但青春绝不能用来虚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勤勉惜时,不负韶华!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辛弃疾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

201、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注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新亭风景: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桐阴:韩南涧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此

202、句写其家世、生活。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根据诗歌内容填空。此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号南涧)也志在恢复中原,所以辛弃疾与之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的悲愤,构成了本诗悲壮苍凉的风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3“长安父老可怜依旧”再现了当时的现实,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依旧不能恢复。()答案14“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愿

203、望。()答案解析应是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比喻韩南涧寓居上饶的志趣。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头两句运用反问,写宋朝南渡以后,没有几个人真正算得上是经略天下的人才。B“算平戎万里”至上片末,写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才是“真儒事”,既勉励友人又抒发自己的抱负。C“桐阴”“清昼”写韩公家世显赫,“堕地”“奔走”写其仕途坎坷,“绿野”三句写其归隐生活。D本词结尾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所抒之情明显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写其仕途坎坷”错,“堕地”是写韩南涧出生就不平凡;“奔走”指其壮年为国事

204、奔走,显露身手。16本词感情深挚感人,曲折回荡。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答:答案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上片用“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以致偏安一隅;又借西晋王衍的典故写朝中大臣不思恢复失地,也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下片用“山斗”赞扬韩南涧的文才,将其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与友共勉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真儒事”勉励友人,希望他能担负起“平戎万里”的重任;“待他年”三句意在激励韩南涧与词人共同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作内容。开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

205、真是经纶手”,写宋朝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仁人志士,以致偏安一隅,写出了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下片写“况有文章山斗”,称颂韩南涧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写出了词人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上片“平戎万里”三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是词人等爱国志士应尽的职责;下片“待他年”三句写等到将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友人祝寿。这些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也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故写出了与友人共勉的爱国情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白话诗歌】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以来,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往昔长安的父老乡亲翘首期盼王师;东晋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痛洒新亭之泪;可惜今日偏安之局依然

206、像从前一样!王衍一样的清谈家们,面对国土沦丧,何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平定金兵,戎马倥偬,已征战了万里之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才是读书人真正的事业,您是否明白呢?况且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满庭清幽。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天再看,恰逢风云际会,显露头角,大展身手。裴度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李德裕沉醉于平泉庄的草木,谢安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你此时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与他们是相似的。等到有朝一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先生祝寿。好男儿志在报国走在世间的红尘紫陌中,敢问壮志男儿志在何方?中华大地上下

207、五千年,人来人往中,有多少被埋没的英年才俊?有多少归隐的贤能智士让自己的梦想烙下终身的遗憾?中华民族崇尚爱国精神、敬仰爱国之士。岳飞“精忠报国”千古流芳,花木兰“替父从军”美名传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位列“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首,这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褒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战士生来就为上战场。砺砺英雄胆,磨磨意志钢,一切只为明天打胜仗。呐喊一声,有我在”一首有我在,唱出了中国军人的初心、使命、情怀和担当。战争来临有我在,大厦将倾有我在,危急关头有我在,人民有难有我在“呐喊一声,有我在”,好男儿志在报国!

208、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根据诗歌内容填空。这首五言诗是诗人送别元稹之后写的,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此诗抒写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现了相知同心的纯真情谊。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7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

209、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答案解析“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的意思是“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可见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并不是真正的问答。18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答案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C最后两联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

210、,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并没有写景,所以情景交融说法不对。20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根据诗中的句子进行分析。“

211、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写出一种凄清之景;“中怀正无悰”“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表达的是“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以及“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诗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惜别时同病相怜的伤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情怀。【白话诗歌】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在清静闲适中,生出早秋的意境。与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珍惜友谊人生在世,多么美丽的青春年华都会

212、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友谊就像松柏,四季常青,可以长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知心的朋友。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是痛苦的,是寂寞的;拥有朋友的人,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满足的。纪伯伦说过:“友谊永远是一种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相信友谊,友谊无价。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却能默默陪伴你而又与你心灵相通的人。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有时只是一声回应,便能赶走所有的苦闷;有时只是一个眼神,便能唤醒内心的温暖。朋友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是值得怀念、值得留恋的。请记住友谊,珍惜友谊,呵护友谊吧!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

213、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注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被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根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写自己的经历,“自笑”中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心酸与难言之隐。颔联是想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判断下

214、列说法的正误。21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中,鲁迅的自嘲与其相似。()答案22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有看破世事的无奈。()答案解析没有“对权势者的嘲笑”。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诗人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C尾

215、联用“压酒囊”,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芒,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和复杂心情。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24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答:答案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见“长

216、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的题意,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颔联,诗人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闻到竹笋的香味,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的题意,亦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白话诗歌】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才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遭受贬逐的人,当然不妨

217、员外安置;诗人按照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俸禄,领取压酒囊。放过自己:初到黄州的苏轼刚到黄州的苏轼,经历过狱中劫难、曾经濒临死亡,确实是身心疲惫。通常,我们总是把黄州时期作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却忘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其实每一天都是转折点。此时的苏轼,已然不是密州时期的他。虽然经历了更大的波折,却懂得了“放过自己”。疲惫了,喘口气,别太拼。曾经把自己逼到“寂寞山城人老也”,曾经“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如今岁月倏忽而过,即便“老来事业转荒唐”,也能安于当下,却不只安于当下折腾够了,留下的只是疲惫的身躯,为何不善待自己呢?于朝廷而言,他只是万千官员中的

218、一位,纵使有才华,却没那么重要;于家人而言,他是一家的顶梁柱,弟弟的知己,确实很重要。但是失去之后,他人只是难挨一时的悲痛,生命依旧,生活继续;只有于自己而言,他是此生唯一,也正因此,他放过了自己,也放下了自我。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根据诗歌内容填空。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

219、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装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25首句写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山环绕,云雾从山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答案26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结情。“云烟”是俯瞰城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近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斜日照青松”写楼上风光。()

220、答案解析“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从容潇洒,而“西风”“画角”“斜

221、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度。28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答案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诗人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山争出”“酒正浓”“解带西风”“携佳客”“看群玉峰”等描写,概括诗人身处逆境,却能

222、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特点。通过对“争出”的山峰、暮色中挺立的青松等景物的描写,可看出是对人物形象作衬托,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通过“解带”“倚栏”“踏雪”等词语,可判断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展现了诗人从容潇洒的气度。依上分条作答即可。【白话诗歌】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蒙蒙不知有几重;往昔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感慨怀念嵩洛。秋霜过后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迎霜开放时,我们畅饮醇酒的逸兴正浓。西风中传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坦荡;斜倚着楼上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雪观赏如玉的群峰。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我们无法留住朝阳,却拥有了晨露;我们无法挽住黄昏,却拥有了阳光。人生,不强求将生命的时光拉得有多长,而是尽力让其绽放。我们经历了肆意风霜,就懂得了阴晴冷暖;我们经受了起起落落,就知道了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坎坷沉浮,天空不只会风雨交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信雨后定然有彩虹。我们总在欣赏别人的风景,仰望别人的高度,却忽视了自己的天空。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把别人的看法想得太多,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属于自己的风景。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