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的历史教学智育和德育观一、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意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基础课课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而其宗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历史课程目的又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强调,三者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知识中有情感,能力中有方法,过程中有价值取向。也只有通过三者,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达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
2、要求。例如,我们在设计九年级下册第19课机遇与挑战走向全球化这一节时,可以这样设计:一是知识与能力: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二是过程与方法: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科学意识和全球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这者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知识与能力只有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才能实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渗透于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当中才能更好的达成。我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是根本,作为现代公民,必须有崇高的
3、品德和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现代公民的手段,而作为一个合格的、高素养的现代公民,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知识的教育 1.培养道德情感。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中有意义的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借助课本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来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今天的生活,但他们作为社会道德标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扎根于人民的心中。例如:屈原的形象给人们以刚直不阿、爱国正直的道德情感;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形象给人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道德情感。 2.发挥情感作用。道德的情境需要艺术的锤炼、语
4、言的组织。教学中潜心酝酿情感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能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还有课本中的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体现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南宋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有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这些都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很多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文艺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做人的良知
5、,陶冶情操,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的目标。例如:看完电影焦裕禄后,多少人为之激动地流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诸如青春之歌、可爱的中国、高玉宝的故事;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等书籍对中国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激励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3.道德形象教育。学习历史人物事迹。借助历史人物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教育,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观念,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是非与善恶的准则。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例如:忧国忧民的范仲
6、淹、报效祖国的岳飞;天下为公的孙中山、舍生取义的屈原:追求真理的哥白尼;尊师敬业、谦虚礼让的韩愈,等等。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使学生接受品德熏陶。 4.学习辩证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学习历史,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又要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标准。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有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败类。借用权威的评价。权威的评价可以强化已作出的道德评价。曾经有一次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
7、物进行道德评价时,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就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些纪念楹联.都是出自名人之手,语言凝重,属无法改变的评价之笔,总给人思想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这副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诠释了求仁得仁的人生价值观。 用辩证的观点学习历史,是一种学习历史知识的独特思维形式,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所谓历史思维其本质就是依据历史资料,生动、完整、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它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培养。例如,我们在讲解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这一
8、课时,会遇到评价某一思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结构,即评价某一思想,一般从性质、进步性、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那么,当我们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时再进一步强化这一思维结构。而当我们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运用这一思维结构进行分析、思考了。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多种思维结构,以致最终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结构体系。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也就形成并得到发展了。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1.识别道德情境。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是学生面对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
9、现。例如:适龄青年面对国家征兵就营造了一个道德情境,就需要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关系时作出选择。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例如: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他就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例如: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撰述史记的场景,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以死殉国的壮举等。 2.揭示道德动机。教育心理学认为,道德动机是道德需要引起的行动倾向,是个体面临道德情境作出行为抉择的调节机制。它决定着道德行为的选择,是道德动机,是道德价值观的
10、直接体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杰出历史人物高尚行为的道德动机,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正确的行为。例如: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谢绝朋友的帮助外逃.决心以血酬国的动机集中体现在他的豪言壮语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说明了道德动机的关键作用。 3.结合现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有意识的练习实践活动来培养。例如: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11、名言来熏陶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结合现实生活的很好素材。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历史上的先进人物,中学生如何从实际出发为社会作贡献?很多同学表示将从一些小事做起,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较为折中的课程资源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就历史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1.历史教材,2.学校图书馆,3.社区历史课程资源,4.历史音像资
12、料,5.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应尽可能挖掘其他资源,为教学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素材。例如,在讲走向全球化这一节时,可以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这样的设计: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报刊,了解当前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新课导入时,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跨国公司的著名商标,如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保洁、海尔等,说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历史图片和音像资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
13、利弊。为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在新浪网上搜索这样一段材料,反全球化人士从来不拒绝全球化带给他们的方便。他们乘坐着跨国航空公司的航班,转战各大洲,他们用最先进的移动电话,进行联络,他们提着便携式电脑,随时在网上与五湖四海的朋友串联,当资本仍然不能无障碍在各个国家间流动的时候,反全球化却已经充分地全球化了。在本节内容结束时,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引用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的一段话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利用这段材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当然,对于历史课程资源的选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必须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总之,历史课堂立足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标志,其突破点在于相对过去的被动、机械学习提出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相对于过去的个体学习提出合作学习,相对于过去的接受学习提出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最终要形成的局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