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1、2、7、8、10、11、12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3、4、5、6、9、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
2、。据此回答13题:1.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纬度偏高,气温偏低,物理风化作用弱B.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C.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有机质积累多D.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植物生长旺盛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解析:1.B2.C3.A第1题,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
3、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B对,C错。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幅度大,冻融作用明显,物理风化作用强,A错。气温高,分解作用强,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D错。第2题,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对。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是土壤厚度变薄的原因,A、B错。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错。第3题,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A对。该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压缩耕作业规模,会影响粮食产量,B错。大力植树造林,利于抵御寒潮危害
4、,不能恢复土壤肥力,C错。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减缓肥力下降,不能恢复黑土肥力,D错。(2019江苏湛江月考)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回答46题:4.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5.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
5、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6.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解析:4.C5.C6.A第4题,山体裸露、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故需人工进行修复。第5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C正确。第6题,抱坡岭山体为石灰岩地貌,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7.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
6、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夏季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本地消费市场广阔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A.B.C.D.8.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9.图中丙处要治理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B.实施环境移民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解析:7.B8.B9.C第7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第8题,图中乙
7、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第9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减少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青海省有“三面孔”之称,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柴达木盆地有黄、白、黑三原色。读“青海三大自然区图(图1)和青海省某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关于青海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青海“三面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山脉是唐古拉山B.青藏高原有万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称号,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C.柴达木盆地三原色中的白
8、色是指盐和钾肥,黑色是指石油,黄色是指该地区的黄土地D.湟水谷地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业区,主导因素是光照充足11.有关图2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持续增加是导致草场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B.人均草场面积先增加后减少C.草甸草原区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实施轮流打草、轮牧,大力提高草场载畜量D.荒漠草原区耕地面积最小解析:10.B11.D第10题,青海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从图1可以看出,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山的南北面都是高寒草原,从自然区划分的角度看,它没有起到分界的作用,昆仑山是青海省形成“三面孔”的界山,因此A项错误;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建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以B项正
9、确;柴达木盆地三原色中的黄色指的是风沙,C项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高、寒是其最大特点,湟水谷地成为该地区重要农业区的主导因素是其海拔较低,热量较好,其他因素还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等,D项错误。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荒漠化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图2显示的是不同生态系统区的人口,也就是荒漠草原区、草甸草原区、农牧结合区各自的人口情况,不能判定总人口的变化情况对草场面积的影响,A项错误;人均草场面积也是荒漠草原区、草甸草原区、农牧结合区三地区各自的人均草场面积,不是该地区总的人均草场面积,因此不能判定人均草场面积的增减情况,B项错误;草甸
10、草原区可持续发展方向中的实施轮流打草、轮牧是正确的,但大力提高草场载畜量属于过度放牧,C项错误;荒漠草原区与草甸草原区、农牧结合区相比,其人口与人均耕地都是最少的,耕地面积(两者相乘的数值)也最小,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回答有关问题:(30分)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类型比重/%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7.646.126.3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其他68.527.71.02.8工业重工业(包括采掘业)轻工业67.033.0(1)分
11、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8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8分)(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方案:以生物措施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14分)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1显示年降水量在450 mm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 mm至600 mm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
12、年降水量大于600 mm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第(3)题,图3中甲、乙两地显示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年降水量的差异,在年降水量大的甲地水分条件较好,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恢复植被;沟谷内水土易流失,应结合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差,以工程措施为主,选择需水量较小的灌木林植被,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 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13、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 mm时,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8分)(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8分)(3)甲地应选择方案。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应选择方案。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
14、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14分)13.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图A)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图B)。(1)简述图2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10分)(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0分)(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6分)解析:第(1)题,图2所
15、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结合图1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第(2) 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第(3) 题,从甲区域的位置特征看,降水量为400530 mm,适宜栽培耐旱的草本植物及灌丛;位于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沟谷发育,注意立体开发和治理等。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年降水量大于530 mm的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年降水量为400530 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10分)(2)甲区域年降水量为400530 mm,降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垦殖率大),植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坡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10分)(3)栽培耐旱植被;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