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安庆桐城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网络歌曲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浪漫”生活不包括A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B结伴采集、捕鱼和狩猎C与其他伙伴群居在一起D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2如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云纹漆案,是古人盛放食物的家具,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生活状况。后来,考古学家们又在距今约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
2、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说明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分餐制。由此可知,分餐制的出现A说明古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B源于氏族公社共享劳动成果C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仪规范D反映了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3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最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甲骨卜辞 D青铜器铭文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 D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5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
3、: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6.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橋。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哪位先秦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这种“贵柔戒刚的思想?A
4、韩非子B墨子C孟子D老子8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9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10. 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刘邦
5、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 实现了改朝换代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D. 推动社会转型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
6、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3汉武帝时期,曾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发现很多郡国监御史玩忽职守,地方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奏报中央政府。为此,汉武帝A确立察举制B设立十三州刺史C实行推恩令D发兵平定地方叛乱14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今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证明A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B大夏国和身毒贸易关系密切C从四川到南亚存在商路D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就存在15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以应用题集形式写成。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
7、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据此分析,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A加强对于广袤国土的统治 B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C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D给各级学校配备数学教材16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佛教、道教逐渐融合为一体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
8、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东晋 前秦 梁 北周B西晋 前秦 吴 北周C东晋 北魏 吴 北汉D西晋 北魏 梁 北周1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19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
9、集权制的加强20“单于”最初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唐朝诗人卢纶曾作有塞下曲,提及“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指哪一民族的首领A匈奴B女真C突厥D回纥2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22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由上述引文你认为后代王朝应从中汲取的教训是:A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
10、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B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C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D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4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
11、这些措施表明当时A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C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D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25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B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二、材料阅读题(26题15分,27题10分,共25分)26.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
12、、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3、孔子的核心价值观。(3分)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6分)(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现代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分)27(16分)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摘自诗经秦风无衣材料二“中国”
14、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2分)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2分)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
15、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8分)28. (19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书上记载: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唐代画家阎立本所做步辇图反映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图中唐太宗端坐于布辇之上,左一为翻译官,左二为使者禄东赞,左三为唐朝官员。材料二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
16、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三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 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四大概终唐之世
17、,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
18、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二指出图中唐朝官员可能供职于三省六部制中六部的哪一部?(2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7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参考答案1、D 2、B 3、C 4、A 5、D 6、C 7、D 8、B 9、C 10、B 11、C 12、C 13、B 14、D 15、C 16、A 17、D 18、B 19、B 2
19、0、C 21、D 22、B 23、D 24、C 25、B26、(15分)(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分) 价值观:仁/仁者,爱人。(1分) (2)措施:焚书坑儒。(1分)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其统治。(2分)(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实施:接受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4分)(4)方略:法治和德治相结合。(1分)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2分)27、(16分)(1)风气:从军或尚武。(2分)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分)说明: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
20、(4分)(2)作用:推动了(秦国、北魏)封建制的确立或进程(加速了北魏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2分)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28、(19分)(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1分) 礼部。(1分)(2)运作程序: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分)优点: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三省相互制衡,防范宰相擅权;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分,任答两点即可)(3) 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4)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2分)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