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392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 “周公立七十一国”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立七十一国”反映了分封制,故A正确,排除。山东素称“齐鲁大地”,齐鲁源于分封制国家名称,故B正确,排除。“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了郡县制实行,故C错误,符合题意。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反映了分封制内容,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详解】2. 西周宗法制度

2、的特点是A. 大宗、小宗政治待遇相同B. 淡化了“国”和“家”的结合C.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D. 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是为了保障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而实行的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度下,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故C正确;BD错误;宗法制下,周天子是全国的大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政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故A错误。3. 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

3、特征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某国”指的是某诸侯国,故正确;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因而七鼎墓主人应是诸侯,故错误,从墓葬的排列秩序可以看出正确。墓葬考证是一手材料,可信度高,但并非最便捷的途径,故错误。采用排除法,故正确选项为A。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名师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

4、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4.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A. 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B. 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 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D. 司马错是秦朝的第

5、一个太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司马错在征战后设立黔中郡,可以看出在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推行,C项正确;楚国不是第一个灭掉的国家,排除A;司马错伐楚时,秦朝尚未建立,所以没有皇帝的称谓,排除B;太尉是秦朝中央机构三公之一,司马错伐楚时,秦朝尚未建立,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5. 2006年,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出 ( )A. 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B. 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辨认的甲骨

6、文C. 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的文物D. 子龙鼎在商周青铜器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材料没有提及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是国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所以C是错误的;题干中说“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不是先秦,故A是错误的;“龙”字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故B是错误的。因此选D。6. 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一个的“世界”不包括( )A.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 统一了文字D

7、. 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是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都是秦始皇“创立一个世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7.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段话反映了A. 秦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可知强调秦以后玉玺是皇帝的专用物品,突出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D;A说法不合材料信息和主旨,排除

8、;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只是现象,没有反映这段话的本质,排除B;秦始皇是专制君主统治,皇权为民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合,排除C。8.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专制集权制度,颁布秦律,但法律是加强专制集权的工具,皇帝不受法律制约,因此,秦朝并非一个法治国家,故B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9.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

9、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 史记的记载B. 学者的研究论著C. 秦简的记载D. 民间的传说【答案】C【解析】【详解】秦简的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故选C;ABD都不是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10. 下列对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的理解,正确的是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国家政治从属于皇帝一人汉代以后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说明皇帝具有天下独尊地位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指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政治权力属于皇帝一

10、人,皇帝天下独尊,正确,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错误,故排除ACD。11.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 中朝制度B. 郡国并行制度C. 刺史制度D. 察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

11、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特点与区别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2.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以监察为主要职能B.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C. 属于地方行政区划D. 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监督,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因此ABD均正确。刺史不是行政区划,故选C考点:刺史制度点评:刺

12、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13.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A. 皇帝B. 丞相C. 太尉D. 御史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秦始皇掌握全国最高军权,虎符是调兵之信物,分为两半,皇帝掌握一半,将帅一半,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这是皇权至上的体现。故选A;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治事务,B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有设置过

13、,C错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D错误。14.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时期以诸侯国区别人群,到后世以行政区划为籍贯表述,这一变化的产生,是郡县制度推行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变化以前影响表述的制度因素,A选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贵族内部团结的制度,不影响籍贯表述,B选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与人群归属和籍贯无关,D选项错误。15. 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 )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实行分封

14、制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左丞相印代表了秦朝左右丞相制度;廷尉封泥及丞相制度可以佐证秦朝中央官制,因此正确;与史实不符,不能由材料得出。所以应选C。16. “秦汉帝国的结构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郡县制度C. 官僚制度D. 朝议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本题的关键词“制度沿革”,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列国往往在新

15、占领区置县,通过历史演变与制度完善,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优势逐步体现,通过比较,诸侯国内采用郡县体制逐步普及,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B符合题意;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首创,体现不出制度沿革,A不合题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官僚制度,不符合“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C。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秦始皇虽然以极权专制著称,但朝议制度并未废弃,它也并非“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沿革【名师点睛】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

16、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17. 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秦朝郡县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南海郡守产生的方式为皇帝任命。因此D选项正确。世代相袭是商周时期实行的世

17、袭制的特征,并非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A选项错误;考试选拔是隋唐之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并非是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B选项错误;地方推荐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方式,并非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C选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度相关内容,联系郡县制度下郡县长官的形成方式相关知识分析可得出答案。18. 汉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也向王国派遣丞相,这一做法A. 目是防止地方割据B. 事实上强化了中央集权C. 加强了诸侯王对封地的管理D.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初在部分地区推行分封制,但却同时派宰相,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

18、,故A项符合题意。19.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存在宰相,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D材料中的机构设置无法体现,排除。20. 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

19、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然后交给六部具体执行,运河的疏通属于六部中的工部的职责,故选B;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A程序错误,排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C程序错误,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D程序错误,排除。21. 封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枢密使掌

20、管财权D. 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不是财权,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汉武帝设立中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元朝中书省下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22.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B. 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

21、地位C. 宰相大臣事务繁多D. 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大臣地位从原来坐着到后来站着,说明地位下降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君主专制加强了。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皇权的加强23.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

22、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24. 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B.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C.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实施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D.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并为此后历朝沿用【答案】D【解析】【详解】左图是西汉郡国并行制,右图是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并为此后历朝沿用,但D不符合郡国并行制,D符合题意,故选D;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分别是汉朝

23、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均吸取了前朝的教训,AC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相反,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不符合题意,排除。25.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皇帝“家天下” 中央集权制度 官僚制度 “多民族”与“大一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演变,具体包括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以及“多民族”与“大一统”,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26.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 御

24、史大夫、刺史B. 太尉、军机处C. 郡县、行省D. 丞相、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大夫是秦朝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期监督地方高官监察机构,故A属于监察机构;太尉属于负责军事机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二者官职不同,故B项符合题意。郡县和行省都属于地方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丞相和参知政事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机构,故项正确。27.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

25、】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才学的方式录取官员,故D正确;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A;察举制是汉朝的选管制,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出身,与材料的考试无关,排除C。28.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

26、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B;行省制度无法体现拓宽选官渠道,排除A;元朝的全国实行行省制,并非仅仅针对边疆地区,排除C;行省制与减少财政开支没有逻辑关系,排除D。29. 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D.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较前代有所强化,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的顾

27、问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力,故排除B项;内阁可以对皇帝的诏旨拒绝草拟,可以拒绝重拟,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正式地位,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排除D项。【点睛】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0.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 行中书省B. 三省制C. 中书省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高鸣进谏是批评隋唐三省六部制导致中央各部门推诿扯

28、皮降低行政效率,主张在新形势下只设中书省一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项正确。行中书省是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故项错误。三省制是材料中批评实行的制度,故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时期实行,故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

29、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

30、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答案】(1)“封建子弟之制”: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

31、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有封建子弟之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特征:根据所学,可从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回答。(2)原因:根据“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破解:根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

32、制”得出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3)变化:根据“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本质特征。(4)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析其积极影响,可从强化了皇帝的专制等回答其负面影响。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33、”出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四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指出汉、唐

34、、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该措施的目的?(3)根据以上材料,明朝制度同汉、宋相比有何不同?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简述汉、宋、明三朝措施起到的共同进步作用。【答案】(1)汉朝重视对地方的监督;唐朝重视选贤任能;宋朝和明朝重视削弱地方官的职权。(2)巩固封建统治。(3)不同:增设特务机构。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渐逐衰落。(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史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得出汉朝重视对地方的监督;根据“当择贤而用之”得出唐朝重视选贤任能;根据“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得出宋朝和明朝重视削弱地方官的职权。(2)根据所学可知,选贤任能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3)不同:根据“置锦衣卫指挥使”得出增设特务机构。特征: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明朝制度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渐逐衰落的时代特征。(4)综合材料,可从有利于防止官史腐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