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阶段测试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解析:选A由材料中中共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但尚未实现振兴,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否完成,故C项
2、排除;由材料不能推出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故D项错误。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选C“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我国的
3、政体而不是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3周恩来在某事件前说: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主要考虑防止敌机长途奔袭。“聂荣臻命令部队: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该事件应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B开国大典C召开人民代表大会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选B用时间判断,10月1日与开国大典符合,故选B项;1949年9月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排除A项;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4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
4、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B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C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解析:选C题中只讲到了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并没有涉及暂代人大的职能,排除A项;题中未涉及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排除B项;从“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推断出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C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才正式诞生,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D项。5毛泽东在评论新中国某制度时称“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该制度最可能是()A多党合
5、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革命委员会体制解析:选C政协制度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突出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的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以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故C项正确;革命委员会是“文革”期间,集党、政、军、司法权于一体的一元化权力组织,故D项错误。6近代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
6、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解析:选B中国和西方都体现人民主权,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符合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故D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达了人民的诉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体现出决策的透明,且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为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观点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符合我国的国情 B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与新中国同时诞生 D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解析:选A材
7、料“表达了人民的诉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体现出决策的透明,且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为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诞生于1954年,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并不特指少数民族,材料也未体现维护少数民族利益,排除D项。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 ()A形成了联合执政的局面B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C实现少数民族区域自治D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解析
8、:选D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制度为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比较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选D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逐渐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项;在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见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没有体现出“精英参政”,排除C项。91955年至2004年,新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 990多亿元,累计建成项目近9万个。这主要说明()A新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新疆发展C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成就巨大解析:选B“新疆社会固定资产
9、投资累计完成7 990多亿元,累计建成项目近9万个”,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新疆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把新疆与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排除;材料只涉及新疆的发展,而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10这一制度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A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B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解析:选D从“既注意原差异和特点,又考虑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推断出国家非常注重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故选D项;注意民族差异并不能说明消除民族差异,排
10、除A项;题中只是说明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差异,没有涉及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排除C项。11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 歌手民族歌手民族阿里郎组合朝鲜族布仁巴雅尔蒙古族乌兰图雅蒙古族阿朵土家族降央卓玛藏族彝人制造彝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解析:选B“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直接与文化繁荣相关,故选B项;“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与“自治”无关,排除A项;“艺术殿堂中获
11、得认可”与“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为当代歌手,其成就在艺术领域,不能说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排除D项。12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 ()A文化大革命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解析:选A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1946年至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1931年至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1978年底开
12、始改革开放,故D项错误。1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
13、项错误。14“权力过分集中,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始解决上述弊端造成的严重危害是在 ()A新中国建立之初 B“文革”期间C“文革”结束后 D21世纪初解析:选C“文革”期间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以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在“文革”结束后,党开始解决此类问题,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5下表是建国以来三部法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时间文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14、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解析:选D我国法律体系在趋于制度化,并不完备,在1982年后还陆续添加和修正了部分法律,排除A项;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理念,排除B项;立法工作是持续性的,只能说某部法律的立法工作完成,排除C项;法律文献的颁布更利于民主法制的建设,使得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更完善,故选D项。16下图选自“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反映的是2013年西安市首次进行社区居民委员会无候选人直选。它反映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C
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解析: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制度,材料中“社区居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机关且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议民主不是直接民主,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基层民主制度,“无候选人直选”是基层直接民主的表现,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制度,据材料该制度是在西安市社区推行,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新型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材料中的社区不是民主党派,故D项错误。17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
16、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D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选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治国理念的巨大进步,这表明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故A项正确;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故B项排除;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排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是在20世纪末,故D项排除。18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
17、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坚持“一个中国”立场B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C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解析:选A“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说明这里只有一个“中国”,故选A项;“1959年”两岸还在军事斗争中,排除B项;“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无法体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排除C项;“1959年”还没有“一国两制”的方针,排除D项。19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日,海峡两岸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A标志对台
18、政策的重大转变B标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C表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D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解析:选A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改变以前以武力方式统一的政策,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排除B项;台湾至今未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成,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排除D项。20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直接三通的
19、实现解析:选B1987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选B项;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也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排除C项;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是2008年,排除D项。211996年1月,由150名委员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相。这标志着()A香港问题开始得到解决B“一国两制”全面落实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香港回归已进入实施阶段解析:选D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材料“1996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成并在深圳首次正式亮
20、相”反映了实施的准备工作,故选D项;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与材料中“1996年1月”不符,排除A、C两项;全面落实涉及港澳台,排除B项。22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央视推出反映香港回归20年历程的五集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该片由神圣时刻同心圆梦凝聚共识开启归途同舟共济五集构成,其中第二集是 ()A神圣时刻 B开启归途C凝聚共识 D同舟共济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后顺序是开启归途神圣时刻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同心圆梦,故A项正确。23“祖国好,澳门更好。”20002013年,澳门经济总量由490.2亿澳门元增至4 134.7亿澳门元,人均产值由1.4万美元增至8.7万美
21、元。居民失业率由6.8%降至1.7%。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澳门回归 ()A实现了自身主权的独立完整B是“一国两制”构想伟大胜利C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开启中葡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解析:选B澳门回归是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之下实现的,从材料可以看出,澳门回归以后,社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故选B项;澳门回归并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权利,排除A项;澳门回归有利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完成了,排除C项;中葡两国关系正常化,在澳门回归之前已经完成,排除D项。242018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
22、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 ()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B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C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解析:选D“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说明这种连接必然是“一国两制”的实践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没有说明此大桥的技术含量,排除A项;“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客观上“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但不是“根本上”的反映,排除B、C两项。25据台湾民调显示,近七成支持台湾当局必须调整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此外,另有调查显示,有45%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慢。材料信息说明()A大陆武力
23、统一台湾已成为被迫选择B“九二共识”已得到两岸民众的认可C发展互利关系符合两岸的主流民意D“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的有效方法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必须调整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两岸交流速度太慢”可知,大多数台湾民众对台湾当局采取的阻碍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表示不满,故C项正确;只有当台湾宣布“独立”时,大陆才可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使用武力,A项错误;B、D两项结论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
24、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
25、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材料三: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4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26、,可以看出大明律内容广泛、条例繁杂;而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很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一“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体现了其严刑峻法;而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体现了其重视经济立法。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可以看出清末修法完成了传统法律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革,体现了法律的人道化;而“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
27、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体现了在法律制定中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实现了中西结合;从“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可以看出清末修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历次侵略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法律。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28、,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答案:(1)内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 (2)特点:中西结合;律法人道化;法律体系完善。原因:内忧外患;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突出明确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林尚立
29、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材料二:“八二年宪法”颁行36年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88年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宪法摘编自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1954年宪法”的
30、“基本原则”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指什么,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8分)(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国对所有制结构有何新认识?并概述1993年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所学可得,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二小问政治制度,据所学可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可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据所学可得,这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第(2)问,第一小问新认识,据材料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和1997年中共“十五大”内容可得,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二中修改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得出,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法律上保障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并将“依法治国”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答案:(1)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基石;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2)新认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
32、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1993年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法律上保障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并将“依法治国”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一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背景是一个国民党士兵孤单地守望着大海。材料二:右图的漫画反映了中国政府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在台湾出现“登辉撤退,水扁独撑”的一幕。材料三: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进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开通两岸海运直航,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1)材料一反映出海峡两岸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造
33、成的?(4分)(2)从材料二漫画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制定反分裂国家法?(6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目前海峡两岸主要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流?怎样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4分)解析:第(1)问,从“1955年”“孤单地守望着大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解放战争后两岸的分离。第(2)问,由“登辉”“水扁”联系到台独,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要注意时间限制“目前”,回答民间、经贸交流,祖国统一直接回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答案:(1)关系:两岸分离。原因: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两岸暂时分离。(2)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原因: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3)方式: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加强。实现统一的措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