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登山3_人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7207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登山3_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登山3_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登山3人教版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自学入手,直奔中心,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课进行到质疑问难之时,有生突然指着课文插图,一脸茫然的样子,“老师,到底谁是列宁呢?

2、”这一问,使临近尾声的课堂重起阵阵涟漪。学生各抒已见,各有说法,又各有道理。意见不外乎对立而统一的三种,一种认为正在挺进中的,“脊背紧紧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的该是列宁,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但论证却绝非雷同,大家都积极地尝试独辟蹊径,有的认为课文主人公是列宁,画面自然应以他为中心,这是作画的原则,看来他把自身的综合素质都“豁”出来了。也有的抓住人物的肖像特点,以为留有胡须的看起来更有领导风范,更像列宁。另一种则坚持认为站于一边的是列宁,画面上那位临悬崖而镇定自若的是巴果茨基,他是在给列宁演示怎么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当然,第三种

3、观点更有意思,谁是列宁都有可能。学生的争论使得课堂高潮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是的,在自主探究中可欣喜地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人物的精神境界也有了更高的认识与启迪,大家的思维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积极活跃状态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然“谁是列宁”之争均是在情在理,何不任“谁都有可能是列宁”这一美丽的结论作为老师对以上辩论的最好褒奖呢?这不是低能的迁就,而是明智的选择,多给学生腾出思维的空间,让其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与无涯,语文课堂便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