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07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2编 专题6 第14讲 课时限时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限时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由材料“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要

2、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故B项正确。2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数10910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A题干要求能够获取表格的信息,据1949195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变化分析。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未能实现,排除B项。表格中的这一变化不能理解为外交上的巨大成就,而是说明了外交的困境,A项正确,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早是在1953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3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

3、“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并与印、缅两国共同倡导的,是处理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求同存异”是指1955年在亚非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是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4“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后几年内迅速地同埃及、叙利亚、伊拉

4、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D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B根据题干中“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于1955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中提出的,故B项正确。5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

5、是()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而不是“共同影响”,故A项错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亚非会议的影响,而不是“共同影响”,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与“50年代”不符,故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

6、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6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B据材料“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和“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可知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故B项正确。7原新华社记者高梁曾回忆道:“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

7、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A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B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C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D“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反映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是1949年毛泽

8、东访苏,不符合时间限制;B项是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是1955年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不符合时间限制;D项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新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代表大会,符合题意。8尼克松总统曾说:中美两国人民可以来往,结果只好批准该代表团(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从此,中美人民重新开始了往来;小球是毛主席打过去的,门打开了。这反映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显著特点是()A民间往来推动官方交往B地缘关系变动撬动中美两国走近C经贸往来推动中美政治坚冰融化 D毛泽东打开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大门A根据题干中通过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信息可知其特点为以民间往来推动官方交往,故A项

9、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地缘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到经贸往来,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指出是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故D项错误。9日本外相大平在访问中国时曾说,“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这说明当时()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C日本变相制造“一中一台”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A中日建交是以日本承认一个中国为前提的,材料中指出中日之间是国家间的关系,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说明当时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故A项正确;材料与民间交流无关,故B项错误;在历史上日本在变相制造“一中一台”,但此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10、;材料与民间交流无关,更体现不出是民间交流的开始,故D项错误。10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外交大发展”主要指()中美等大国关系有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中国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俄等盟国关系日益紧密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了深入的发展ABCDD1979年后中美等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了深入的发展,故正确;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

11、11在第41届(1986年)至第43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44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D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故A项错误;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关于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

12、,故D项正确。12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C亚投行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是军事组织,与不结盟无关,故A项错误;亚投行旨在推进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谋求地区的和平,故B项错误;亚投行反映了中国与众多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多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亚投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组织,不能起到深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

14、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

15、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4分)【解析】第(1)问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得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美苏冷战的开始;“意义”,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意义和世界意义回答即可。第(2)问的“目的”,根据材料二中“

16、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为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实践”,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回答,主要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第(3)问根据材料三,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字和“共”字所体现的国际法治精神,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第(4)问在回答认识时,要综合上述三个问题涉及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

17、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外交政策契合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外交政策宗旨是服务国内建设(外交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

18、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12分)(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应根据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中史学研究的不同方法,进行阐释和探讨;其中的“努力方向

19、”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进行归纳。【答案】示例: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