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057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思路 反复朗读,因声求气整体感知,吟咏诗韵体会

2、感情,拓展探究 方法 反复诵读、感悟。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导 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

3、人。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 1、 回顾所学知识,背诵所学过的宋词名句; 2、 明确豪放派婉约派词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3、背诵学过的辛词名句。 二、解题及作者背景简介 (一)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

4、轩长短句词集。 (二)题目及背景介绍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人时年35岁,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

5、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1、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身世经历,解题。 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正音、解释: 遥岑(cn):远处的小山。 玉簪(zn):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 螺髻(lu j):形似螺壳的发髻。 脍(kui):把鱼、肉切细。 倩(qin):请人代自己做。 揾(wn):擦、揩(ki)拭 。 2、听老师范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评议) 4、齐读

6、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请大家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在赏心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 看到的景: 江天 山景 落日 断鸿v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

7、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 “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

8、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写到这里,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看 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9、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

10、”发出的深沉喟叹。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在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 5、全体女生朗读 男同学朗读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事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辛弃疾是说,家乡的美味让

11、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休说”!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

12、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

13、金城,看到自己过去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担忧的是,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国势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眼看年龄却一年一年地老大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词,不仅是这首水龙吟的主题思想,也是辛弃疾下半生的境遇及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

14、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的时候确实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

15、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全词小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寓情于景(二)用典 1、 继续朗读诗歌; 2、 分组发言,分析诗歌的情感; 3、 分组背诵诗歌。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

16、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 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 学生背诵(通过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深沉情感,感受其艺术特色。)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对比赏析诗歌 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课后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改写成散文 提高鉴赏写作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