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698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1.鲁僖公九年,齐国召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葵丘之约,以周天子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不能截流、筑坝或造储水池),毋讫籴(不能将粮食囤积居奇),毋易树子(不能随便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上述条款表明各国诸侯 A.拥戴周天子 B.积极推行宗法制 C.反对分封制 D.彼此能和平共处【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的规定都是要维护宗法等级关系,故 B项正确。当时处于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材料即齐国称霸的表现,不选 A 项。

2、“反对分封制”、“彼此能和平共处”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选 CD 两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2.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 46 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引领人们的价值观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从唐代诗人孟郊 46 岁科举登科后的自得和喜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做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对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B 项正确;材料叙述了诗人科举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与科举制的选拔人才作用无关,A

3、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作用,C 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科举制打破土族门阀垄断仕途作用的评论,D 项错误。3.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C.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D.瓦解地方宗法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可知,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免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的后果,故 C 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

4、机制无关,排除 AB;D 不是清朝采取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分析解答。4.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 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外戚、宦官、权臣、武将把持朝政,都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 D 正确;地方势力群雄并起是中央集权削弱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刘氏家族大权旁落,是表面现象,不属于根源,故 B 错误;宗法

5、观念的原因也不是根源,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根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极端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轮番为治”的理念上,每位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参政权利。人人都有机会参政或拒绝参政的绝对自由,使得民

6、主泛滥,政治如同儿戏。最终导致希腊城邦衰落,被马其顿控制。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所以 C 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 6.公元前 357 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 1/12,10 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 344 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 326 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答案】

7、D【解析】【详解】根据“延期债务偿付令”、“通过新的法案”可知古罗马已经不是依靠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故排除 A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借贷利率的调整,没有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故排除 B 项;根据题意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古罗马正处于共和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万民法体系,故排除 C 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应用的是公民法,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当时古罗马不断调整公民法内容以调整借贷关系,故选 D 项。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业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

8、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托克维尔坚信选举资格势必会取消,体现了他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信心和对选举资格限制的反对,强调了充分的选举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C 项正确;在反对选举资格限制的同时,托克维尔更多的是坚信其必然被废除,A 项不是对整个材料的正确分析;材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设想,没有说明美国已经取消了选举资格限制,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选举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行论证,D 项错误。8.钱乘旦说:“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

9、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以上材料说明 A.“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 B.“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 C.“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 D.“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从材料及所学可知,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因此“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故排除;C 项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只是强调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故排除;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故排除 D。故应选 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

10、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9.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 A 项正确;材

11、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 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 D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10.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 年)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

12、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B.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 D.皇帝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答案】C【解析】【详解】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不能说明德意志帝国是“政治跛子”,C 项不能支持材料中的观点,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A、D 项说明德国的代议制度不彻底、不完善,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符合材料信息“政治跛子”,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巨人”,B 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1.1840 年,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林则徐认为这是“谣言”、“虚

13、张”。上述史实反映了 A.美国为取得在华优势地位而抵制英国 B.林则徐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 C.英国国力不及中国而采取的恫吓策略 D.葡萄牙排斥英国而力图垄断东方贸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事实上 1840 年的英国和中国之间确爆发了鸦片战争,所以,澳门的葡萄牙人、美国领事等告诉林则徐,英国即将对广东发动战争绝非危言耸听,而林则徐却认为这是“谣言”、“虚张”足以证明林则徐对世界形势、对中英关系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仍然是以天朝上国观念判断中英关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12.“(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

14、,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华。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领事裁判权固然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对于具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来说也带了种种不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列强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正确,但是体现不出材料的观

15、点,故 B 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影响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故 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 D 项错误。点睛: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13.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

16、主义的实践 B.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C.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可以看出,论者是在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一点上认为太平天国是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故 C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做法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 A;太平天国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不是指关于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 B;“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非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

17、联系所学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14.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 1917 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A 是在 1915

18、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 是在 1924 年兴起;D 是在 1921 年,与题干时间“1920 年”不符。故答案选 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5.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仆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策略 B.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C.使中共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处于对国民党的从属地位 D.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19、由“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可以看出苏联的这一指示影响到了中共对领导权的放奔,使中共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处于对国民党的从属地位,C 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A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革命的意义,排除 B;D 项与题干主旨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16.俄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20、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表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故 B项正确;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与题干中“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不符,排除 A;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属于“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排除 C;和平法令属于十月革命的结果,排除 D。17.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 1949 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

21、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C “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相逢”最早应该在 20 世纪 80 年代【答案】B【解析】【详解】B 项说法过于绝对,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并不接受“一国两制”,符合题意。依据所学,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岸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选项 C 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选项 D 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8.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 1981 年我国中学历

22、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 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至 1981 年间属于中美关系相对不友好的时期,所以在新中国成立至 1981 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其实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时代变化影响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故 B 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差异不会消失,A 错误;罗斯福新

23、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新中国成立至 1981 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就没有任何文字表述,所以历史教科书没有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联系所学中美关系的史实分析解答。19.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

24、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巩固新政权。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以选 D。20.2017 年 1 月 18 日朝闻天下:1 月 17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到:在亚投行成立一周年来,目前除了已有的 57 个成员国之外,已经又有 30 个经济体提出加入意向;一年中,亚投行共发放贷款 17.3 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根

25、据材料所述,亚投行成立以来,成员国不断增,也有和 30 个经济体的接触和联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国大力发展多边外交分不开,C 项正确;这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和相关国家与经济体的合作,并不是不与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在政治军事上结盟,A 项错误;材料中的亚投行的成立与发展,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与地区的和平没有直接关系,B 项错误;材料中亚投行的组成与发展不仅限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D 项不符合题意。21.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美国人很淸楚,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反映出美国 A.无心援助苏

26、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B.意图迫使苏联解体 C.希望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马歇尔计划是骗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冷战对峙,该条件苏联不可能答应,故这反映出美国无心援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 A 正确。迫使苏联解体,在 80 年代,故 B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故 C 排除。马歇尔计划是骗局,过于绝对,对西欧国家不是骗局,故 D 排除。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名师点睛】马歇尔计划,属

27、于冷战的表现之一。该计划正式启动于 1947 年 7 月,并整整持续了 4 个财政年度。在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援助合计 130 亿美元,其中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它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

28、战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对亚洲的一些不结盟国家的争取,这主要和当时美苏冷战对中间势力的争夺有关,B 正确;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A 排除;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C 排除;不结盟运动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D 排除。故选 B。23.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A.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答

29、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故 A 正确。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早已存在,不是苏联解体的后果,故 B 排除。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不可能实现世界霸权,故 C 错误。苏联的解体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故 D 排除。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的解体 24.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 A.美苏冷战政策 B.西欧和日本

30、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识形态主导”是指冷战时期;“均势因素主导”是指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 ABC 项排除;“共同利益主导”是指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 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材料解析题 25.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

31、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

32、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三公九卿)(2 分)唐朝:三省六部制(1 分)(2)丞相擅权危及君主统治。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2 分)(3)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2 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 分)。军阀 割据(1 分)。(4)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2 分)【解析】试题分析:(1)回答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秦汉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2

33、)根据材料概括看法,丞相“擅专威福”、“病及国君”;措施需结合教材回答。(3)“新旧体制”可以根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回答。“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的后果”可以从“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中思考。(4)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从材料一、二的封建君主专制到材料三的民主共和制。考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点评: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从生产力角度上看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关系上看是从封建主义转

34、入资本主义。从政治制度上看是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 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

35、,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 19

36、49 年到 1954 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答案】(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3)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只答临时大总统亦给分);司法权属于法院。体现了三权分立或者分权制衡原则。(4)1949 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故法者,王之本也”可知材料认为法律由君主制定,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根据材料“法权如果操于众人

37、,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可知材料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根据材料“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得出主权在民思想;根据“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得出法律至上。(3)一问根据材料四“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从立法权、司法权及行政权的归属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4)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第一届全国政协颁布共同纲领,作为临时施政纲领;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7.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

38、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你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1)结合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什么样的政治格局?材料二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都有哪

39、些?材料三 1998 年,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拉克进行大轰炸。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向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2001 年美国以反恐为名义发动对阿富汗战争,推倒塔利班政权。2003 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这是美国的“坦克式民主和自由”。(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美国的战略企图会受到当今国际上哪些力量制约?(4)你认为当今新的政治格局趋势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怎样影响?【答案】(1)美苏两极格局。(2)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因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

40、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3)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制约力量: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增,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影响。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作用越来越重要。(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解析】【详

41、解】(1)结合所学可知,基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差异,美苏在实力均衡基础上建立了两极格局。(2)根据材料二“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可知世界局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二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力量的变化促成多极化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第三世界刑期成及中国的崛起。(3)一问根据材料三“1998 年,美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拉克进行大轰炸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二问结合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及联合国等力量对美国的制约进行阐述即可。(4)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及大国关系缓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可立足于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的影响,结合联合国的作用及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