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内容标准学 习 要 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史论共享】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了帝王专制的中央集权,在将地方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收归中央的同时,也确立了庞大低效的官僚体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冗费之弊及其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使国家财政面临严重
2、危机,北宋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在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垒作战中,败多胜少,只得以交纳岁币的方式议和苟安,形成“积弱”局面。此外严重的土地兼并、官府的沉重赋役,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沉重打击。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已经比较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庆历新政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下也只是昙花一现。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北
3、宋的积弱局面有所改观。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终致失败。考点梳理一、历史背景1.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2.财政危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3.边患危机: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4.庆历新政(1)、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整顿吏治(2)、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
4、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揭开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二、王安石变法1、目的: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2、指导思想: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
5、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3、变法措施及作用: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富国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强兵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育才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培养了变法人才,传播了变法思想4、变法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变法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
6、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取代高利贷限制隐田漏税行为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变积弱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2)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3)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费劲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合作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
7、最终导致北宋亡国。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三、变法的评价1.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2.积极影响:(1)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不足:(1)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变法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
8、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重点难点突破历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毁誉莫定。如:宋人邵伯温闻风录中说:“王荆公(王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结合史实对以上两种观点加以评论。第一种观点: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甚至把北宋的灭亡也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并取
9、得一定成效。北宋的灭亡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的结果,也是统治者长期执行屈辱求和路线的必然结果。第二种观点: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立场上,全面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这是正确的一面,但夸大了变法的作用,这又是不可取的。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毕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矛盾,更不可能“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考点达标演练一、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
10、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
11、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二、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三阅读下列
12、材料: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材料二、令行於民期年,秦国之民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
13、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材料四、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
14、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专题四一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
15、、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二、(1)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政府按贫富等级向应该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三、(1)原因:奖励耕织、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平赋税;执法一视同仁。(2)目的:抑制兼并(3)变法者是否坚决推行。(4)启示:改革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并坚决推行。-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