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677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荀子强调礼“制裁”的一面A. 表现出其思想的法治趋向B. 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C. 是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D. 使其成为法家思想的开创者【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可以看出荀子的礼,有向法家思想转变的趋势,A选项符合材料特征;材料不是强调对儒家传统的继承,而是强调制裁的特征,排除B;荀子思想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排除C;荀子不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排除D。2. 董仲

2、舒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同时,又考虑到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认为人是天的造物,因此人的形体构造与天的运行规律是完全相符合的,“小而为人,大而为天”“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因此“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此番言论的意图是A. 强调君主专制统治B. 抑制君权的滥用C. 论证天人一体的关系D. 加强思想的统一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又考虑到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认为人是天的造物,因此人的形体构造与天的运行规律是完全相符合的”可以看出明显是要强调抑制君主权力的滥用,故选B;材料的意思不是侧重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论证天人一体的关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加强思

3、想统一性的特点,排除D。3. 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结合了拓跋氏的祖先传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这反映出北魏政权A. 重视神话的资鉴功能B. 忽视历史传统的重要性C. 顺应了民族融合潮流D. 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是想利用汉族人的理论来解释北魏政权的合法性,反映了北魏鲜卑族政权适应民族融合潮流的特点,故选C;材料并不能体现出神话传说的借鉴功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历史传统的忽视,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北魏政权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排除D;4. 北宋程颢提出:“夫天之生物,有长有

4、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岂可逆哉?以天下之大,万物之多,用一心而处之,必得其要,斯可矣。”程颢的这一主张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 强调人性须符合时代需要C. 肯定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D. 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夫天之生物,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可知,程颢主张君子要顺应天地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C项正确;材料中程颐认为规律是存在的,没有体现其唯心思想,而且程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性符合时代需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程颐的思想重点强调君子行事要符合规律,没有体现D项的相关

5、信息,排除。5. 经过龙场悟道,王阳明对朱嘉“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改变:“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这个定义本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反映出王阳明A. 对君主专制下君心不正的不满B. 反对将价值和知识融为一体C. 纠正朱嘉忽视“正君心”的缺陷D. 对“格物”解释遵循经典根据【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并且认为是出处孟子,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格物”的理解与解释遵循了经典,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王阳明并没有要纠正朱熹,排除C。6. 在李贽的

6、思想中,剔除道德的面纱,把人的物质生活作为道的基本内容,把人的个人欲望看作人心的本真。李贽的这一思想A.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B. 体现了新生阶级文化诉求C. 是对宋明理学的全盘否定D. 表明儒学受到外来思想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李贽主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强调个性解放,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A正确;李贽仍然属于传统阶级,B排除;李贽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并非是全盘否定,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7. 如表为九章算术部分章节的主要内容,这可以说明九章算术A. 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要B. 重视数学理论研究运用C. 符合底层民众生活实际D. 批判封建政府捐税负担【

7、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各种形状的田亩面积的计算”“各种谷物间的比例交换”“土木工程中提出的各种数学问题”“人口多少、路途远近、谷物贵贱,合理摊派捐税徭役”可以看出,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密切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故A正确;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轻理论,故B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故选:A8. 汉赋,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大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表明A. 儒家思想影响文学取向B. 汉代文学形式辞藻华丽C. 汉赋均以歌功颂德为主D. 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

8、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期,疆土辽阔,经济富饶,国力强大,汉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表明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汉赋具有辞藻华丽的特征,但不是汉代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有这一特征,排除B;C与史实不符,排除。9. 宋代文人学士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但在文艺创作上却出现“以俗为雅”和雅俗通融的审美取向,要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促使宋代文艺创作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理学思想的束缚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科举制度影响D. 统治阶层的推动【答案】B

9、【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以俗为雅”“雅俗通融”可以看出宋代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根据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理学在宋代刚刚兴起,其弊端尚未凸显,而且理学并不能导致文艺上雅俗相容,排除A;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C;根据材料“宋代文人学士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可知,当时的文人学士并未推动文化上的雅俗通融,排除D。10. 明代早期的绘画,以院体画为主,工细规矩,但缺乏原创性。明中叶以后,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开明代绘画的新风,强调个性的表现及主观的意境。明代绘画的这一变化A. 根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

10、发展B. 表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C. 体现了士子对传统权威的反动D. 反映出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时期的绘画“强调个性的表现及主观的意境”体现了在社会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传统权威的反动,故C正确;这一变化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世俗文化的发展,故排除B;D项说法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11. 明末清初,远离昆曲发源地的北京,也以昆腔为时尚。吴江人史玄说,万历时,宫廷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外戏,吴歈曲本戏也”。随着“梨园共尚吴音”的风行,竟出现“多少北京人

11、,乱学姑苏语”的盛况。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A.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B. 昆曲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日益弱化D. 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京的达官贵人和宫廷近侍学习昆曲的盛况,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B、C两项与明末清初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D12. 如图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该漫画意在说明A 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B.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

12、先进科技C. 洋务派思想发生了转变D. 洋务运动培养了清朝的掘墓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材料“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应该变革政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该漫画反映了洋务派中一些人的思想发生的变化,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结果,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到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到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性,应该变革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学生应该是指早期维新派,他们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D。1

13、3.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如果不是清朝的入关,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在黄宗羲等人的领导下同西方比也不会相差多少。”这一观点反映了A. 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B. 早期启蒙思想的进步性C. 推翻清朝统治的诉求D.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军入关对中国思想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是表达了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故选A;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出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强烈的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诉求,排除C;根据题意可知,梁启超认为清朝的统治阻碍了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排除D。14.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对

14、两千年政治重大的破坏,但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军阀的恶势力、专制的旧思想,都仍如幢幢阴影,满布社会中、张勋复降、袁氏称帝,皆表示政象不安。”为此,进步人士发动了A. 新文化运动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军阀的恶势力、专制的旧思想,都仍如幢幢阴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主义仍然存在,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进步人士主张要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启迪民智,故新文化运动符合题意,A正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与材料中的“张勋复降、袁氏称帝”信息无关,排除CD。15.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

15、以星期评论建设等刊物作为鼓吹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喉舌”,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更是用较大版面来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现象反映出A. 舆论宣传影响政治形势B. 国民党阶级基础发生变化C. 国共合作成为时代潮流D. 马克思主义在华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衷于宣传马吉思主义学说”和所学可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中国最早介绍并研究马克思主乂的革命流派之一。他们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在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研究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辟了道路。早期国民党

16、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包括为三民主义寻找理论依据、早期国民党人充满革命进取精神以及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等,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影响的扩大,故D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国民党阶级基础并未发生变化,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形成,和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16. 如表中甲、乙、丙是中国古代三位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的言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整理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分别提取甲、乙、丙言论中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儒家学者。【答案】信息及学者:甲:“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

17、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儒家学者是董仲舒。乙:“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体现了致良知思想,儒家学者是王阳明。丙:“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体现了格物致知思想,儒家学者是朱熹。【解析】【详解】本小问的信息和学者,依据材料“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可知,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思想;依据材料“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

18、已复,便是天渊了”可知,体现了致良知思想,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依据材料“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可知,体现了格物致知思想,这是朱熹的思想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仁”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精神滥觞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荀子集其大成。在孔子看来,社会的“礼制”是神圣的,君主的不可侵犯是“礼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的战争观带有明显的“君本位”特点,这一特点在以后的历史中为权贵阶层所青睐。故而,底层民众不堪暴虐的起义却往往被斥之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孟子则系统地阐述了战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反对以纯粹功

19、利为目标的战争,他主张战争应成为“仁政”的手段,并将民本作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媒介。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东方文明特质的战争观。摘编自倪乐雄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材料二 在墨家看来,战争是最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因此,墨家极力主张“非攻”,认为战争是凶事,是灾祸,致力于将“义”落到“利”的实处,从“义”与“不义”的高度论证当时战争的非正义性。墨家还极力否定所有以强凌弱的战争,但并未认识到兼并战争是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其主观愿望与历史规律背道而驰”。墨子中认为,人们有责任救援遭到无理攻伐的弱小国家,“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墨子还特别强调小国自身的守御,在以守城为中心的防御作

20、战理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主张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完善环城防御体系,独立作战,长期坚守。摘编自黄朴民“大不攻小,强不侮弱”墨家军事思想的特色与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战争观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并进行评价。【答案】(1)发展:将民本思想融入战争;系统阐述了战争与道德的关系;反对纯粹的功利性战争;继承战争的伦理主义精神。(2)内容:反对不义之战和功利之战;主张救守之战。评价:关注下层百姓的安危,以义利为标准来考量战争,努力在道德与功利之间寻找平衡,忽视历史发展规律。【解析】【详解】(1)发展:根据材料“将

21、民本作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媒介”可知,孟子将民本思想融入战争;根据材料“孟子则系统地阐述了战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可知,系统阐述了战争与道德的关系;根据材料“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可知,孟子反对纯粹的功利性战争;根据材料可知,孟子继承战争的伦理主义精神。(2)内容:根据材料“墨家极力主张非攻从义与不义的高度论证当时战争的非正义性”可知,孟子反对不义之战和功利之战;根据材料“墨子还特别强调小国自身的守御,在以守城为中心的防御作战理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主张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可知,墨子主张救守之战。评价:根据材料“在墨家看来,战争是最不

22、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墨家还极力否定所有以强凌弱的战争,但并未认识到兼并战争是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可知,墨家关注下层百姓的安危,以义利为标准来考量战争,努力在道德与功利之间寻找平衡,忽视历史发展规律。18.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儒林外史第七回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有小的,也有老的;有仪表端正的,也有獐头鼠目的;有衣冠齐楚的,也有蓝缕破烂的。稍后又有一个童生进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还戴一顶破毡帽。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广东已是温暖天气,但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其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

23、看在心里,随后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周学道坐在堂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故翻了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周学道又问:“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实年五十四岁。”学道再问:“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有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

24、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有如烟雾溟濛。那鼓拔梵叹之声,不绝于耳。到了晚上,做得极精致的莲花灯,被点亮了漂浮在水面上。又有极大的法船,依照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欲把一个南京秦淮河变作西城天竺国。到七月二十九日,清凉山地藏胜会,人人都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把眼闭着,只有这一夜才睁开眼,若见满城都摆满香花、灯烛,他就只当是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就欢喜这些。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儿天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见和尚传板上堂吃斋,他便也捧着一个钵,站在那里,随堂吃饭。和尚也不厌他,他的字写得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

25、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第二日磨一天的墨,却又不许别人替磨。就是写个十四字的对联,他也要用墨半碗,他用的笔,都是那人家用坏了不要的。到写字的时候,要三四个人替他拂着纸,他才写。拂得不好,他就要骂、要打。他情愿高兴时,才帮写字。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把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也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和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清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价值:范进参加科举考试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利于政府控制人才,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从材料中对秦淮河游船的

26、描述,可以看出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从材料中对和尚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佛教获得了发展。【解析】【详解】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作品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材料中的小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清时期社会现实的特点。首先从材料中范进参加科举考试,可以看出当时科举考试的基本情况,有较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其次,从对秦淮河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南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从材料中合上的例子能够看出当时佛教的发展。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对孔孟思想展开的声势浩大的批判和声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极大。对此,以往论者受革命史观叙事框架的影

27、响,大多对其盛誉有加,认为其顺应了历史进化潮流,代表了革命与进步,自应大加赞赏。近年来,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颇为走俏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又过多强调了学理的标准,认为陈独秀等人的“反孔非儒”割裂了传统,并对其贴上诸如“全盘反传统”“感情用事”的标签。摘编自李先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反孔非儒”的历史重探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陈独秀“反孔非儒”的理解。【答案】理解:陈独秀“反孔非儒”的原因是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反孔非儒”体现了保共和,反孔教,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吸收不够,有全盘否定之意;在当时反孔教进行思想解放是必要的,但对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解析】【详解】本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陈独秀“反孔非儒”的背景,即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然后理解“反孔非儒”的内涵,即保共和,反孔教;最后对“反孔非儒”进行辩证评价,即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吸收不够,有全盘否定之意;在当时反孔教进行思想解放是必要的,但对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