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鞅变法对旧贵族的打击1废井田2变法的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4改革的内容5对社会进程的影响6王安石变法变法时期的问题及措施7变法的理财思想8时人对变法的思考9变法失败的原因10戊戌变法变法的内容11变法失败的原因12变法的文化影响13变法的思想影响14欧洲宗教改革路德改革的主张15加尔文改革的实质16改革的意义17俄国农奴制改革“二一九法令”被称为“解放法令”的原因18亚历山大二世的功绩19改革的局限性20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特点21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目的22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23日本的君主立宪
2、制24综合25、26、27、2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旧贵族 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民解析:A材料体现的主张是赏罚分明,选贤任能,这打击了传统的以世卿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A项正确。2.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A.废井田 B.均田令C.坊市制 D.免役法解析:A根据“赵”“韩”等诸侯国可判断此时处于战国时期,再根据处的“咸阳”可知这场变革发生在秦国,战
3、国时期秦国影响最大的变法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3.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解析:D商鞅变法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迁徙与择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私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创建新权力结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
4、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4.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些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融合 B.从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解析:A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5.下列内容是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一位42岁鲜卑族贺氏的官员的有关表述,其中可信的是()他上朝时仍使用鲜卑话此人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妻他原来的姓氏是贺赖氏他死后安葬在了平城A.B.C.D.解析:B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同意暂缓30岁以上的鲜卑官
5、员改说汉语,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通过“定族姓”下令原鲜卑姓“贺赖”改为汉姓“贺”。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7.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的时弊及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
6、并免役法解析:B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时,王安石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将兵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理财无关,故C项错误;实行免役法主要是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8.王安石变法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在下列法令中,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A.B.C.D.解析:C农田水利法没有直接涉及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故不属于“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法令。9.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
7、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在材料中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 曲解。10.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B“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体现的是态度多变,动摇不定,所以本题选B。11.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
8、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如图)。“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解析:D废除科举制度不属于百日维新的内容。百日维新仅仅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2.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解析:B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B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
9、的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13.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潮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变解析:AA项中“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等关键词体现出文化视角,故A项正确;B项中“社会制度”体现出政治视角,故B项错误;C项中“发展资本主义”体现出经济视角,故C项错误;D项中“民主革命”体现的是政治视角,故D项错误。14.著名史学家
10、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C由材料中“新鲜的气息”“头脑开始清醒”“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可知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并未实现,排除。15.“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九十五条论纲第86条材料反映的作者的态度是()A.认同教皇聚敛财富B.天主
11、教徒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C.鼓吹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D.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经济掠夺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皇不用自己的钱建教堂,而搜刮信徒的钱,由此说明作者是反对教会剥削的。故选D项。16.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得救,后者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D.封建制度日趋巩固解析:C加尔文的这句话是其先定论学说的表现,加尔文认为上帝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是选民,并努力奋斗,其结果取得成就者就是“选民”,毫无成就者
12、就是“弃民”,符合了当时处于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的要求。答案为C。17.学习了宗教改革之后,甲、乙、丙三位同学对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乙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丙说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说法都正确B.甲、丙的说法正确,乙的说法不正确C.乙、丙的说法正确,甲的说法不正确D.甲、乙的说法正确,丙的说法不正确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性质的认识。宗教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乙说法正确;由于西欧中世纪天主教会是众矢之的,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推动
13、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和王权的加强,所以说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甲和丙正确。所以三者的说法都有道理。18.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它宣布()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C.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D.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19.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
14、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A.伊凡四世 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解析:D依据材料中“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可判断该座塑像为亚历山大二世。20.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沙俄49省的9 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从本质上说明农奴制改革()A.是自上而下的改革B.具有野蛮性和欺骗性C.是对农奴的掠夺D.未根本触动封建专制的经济基础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可知这从本质上说
15、明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21.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下列表述体现这一“奇特的现象”的有()“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A. B. C. D.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能力。所谓“奇特的现象”,实际上是指日本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地方。符合西欧政治现代化模式,所以排除含的选项。均符合题意。22.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
16、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0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以学习西方发展自身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宣传孝忠精神”可以排除B项;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废除了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宣传孝忠精神”“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23.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
17、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对原发型和传导型的解释,英、法、德是自身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而带来各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属于原发型。日本是在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后为赢得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进行的改革,属于传导型。故 选C。24.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
18、.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解析:A抓住材料中“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为国家元首”这些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可以看出日本天皇掌握行政权,故C项错误;从大日本帝国宪法可以看出天皇权力很大,故D项错误。25.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A.B.C. D.解析:A本题是一
19、道总结性选择题。细读都是对改革的正确认识,故A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7分,28题15分,共50分)26.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
20、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6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 第(2)
2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只看到其剥削民众反面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6分) (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
22、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6分)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只看到变法剥削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材料二研究戊戌变
23、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24、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5分) (2)试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6分)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统治和扼杀革命;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及其出处“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被中断,宣扬革命史观。第(2)问,不同点,据材料二中“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所以有进步意义”“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可得出,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地分析方
25、法,结论上给予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相同点,据材料一、二可得出,仍然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得出,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及其出处“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双百”方针的贯彻,史学研究的深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答案:(1)评价: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统治和扼杀革命
26、。(2分) 因素:“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被中断,宣扬革命史观。(3分) (2)不同: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地分析方法,结论上给予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4分) 相同:仍然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2分) (3)发展: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双百”方针的贯彻;史学研究的深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4分)28.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
27、,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材料二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请回答:
28、(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8分)(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废藩置县,据材料一中“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得出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一中“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得出确立代议制,结合所学得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二中“西化主义泛滥”得
29、出盲目西化;据材料二中“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得出学习西方庸俗化;据材料二中“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得出发展不平衡。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据材料二中“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得出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8分)(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 (4分)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