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2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高校数量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综合理工农医师范其他调整前51783051调整后211083
2、749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A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B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C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D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解析:选A。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中“理工农医”大为增加相符,故A项正确。3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年份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1977570275%197861040.27%1979468286%1980333288%19812592811%198218
3、73217%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解析:选B。表格中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断层,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4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D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解析:选D。1978年中共
4、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A项错误;恢复高考是为了推动教育发展,为了选拔人才,而非扩大办学自主权,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故D项正确。5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解析:选C。从图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推荐工农兵子弟上大学到图二恢复高考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公平的重建,符合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6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划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5、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析:选C。根据“1956年”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二战后,美苏争霸,进行核垄断,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根据“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可知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求,故C 项正确。7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
6、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解析:选C。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8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此之后我国在工
7、业化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是()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信息化带动工业化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得出创新体现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动力上,其可以推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学课程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
8、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政策,归纳材料观点,自拟论题,例如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等,然后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阐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
9、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科学教育等近代教育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示例二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阐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以自强、求富。维新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
10、学说,宣传立宪变法。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用人才和科技推动发展。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和内容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其他可供参考的论题角度:中国近现代教育比较关注道德教育;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办学形式多样性;社会转型推动了教育近现代化转型;中国教育对外来文化经历了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现代化;注重文化普及与国民素质提升;教育应注重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