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高考)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历 史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
2、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商代墓葬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大、集中性强,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应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劳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奴隶集体劳作,故B项正确;石刀、石镰、蚌器属于生产工具,题目信息重在突出一个“量”,无法得出是否精耕细作或者水平、产量的高低,故A
3、、C、D排除。2如图是四川出土的汉代“市集”画像砖。此砖上角有“北市门”“南市门”字样。右上端一卖主正捧一物给买者;上端中部一几上坐一人,正欲将物品交给几下之人;中部伞下一人正在卖物品给买者;下部有三组人正作互换、互答之状。此画像砖反映了汉朝( )A坊市界限的严格 B商业环境的宽松C商业活动的发展 D抑商政策被打破【答案】C【解析】结合图片及题干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汉代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汉代“市”的商业活动情况,商业环境是否宽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仅凭材料看不出抑商政策被打破,排除D项。3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
4、变化比较。这说明(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 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 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4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
5、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由分立到逐渐合一的趋势,这提高中央政府工作效率,故选C;一体化不利于明确职权分工,排除A;三省分立,有利于官员间的彼此制约,排除B;一体化反映了相权的集中,相对于三省而言,对皇权集中有损害,排除D。5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6、。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D艺术家创造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因此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唐朝是繁荣与开放时期,因此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B正确;A、C说法片面,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6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
7、,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7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处于“不著不察”之列,且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
8、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宋朝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孟子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开展古文运动的需要 B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C迎合政治统治的诉求 D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孟子的地位提升,结合所学是因为宋明理学抬升了孟子的地位,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孟子地位的提升与古文运动无关,故A排除;孟子地位的提升是因为思孟学派变得重要,与文化政策调整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故D错误。8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
9、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据此可知,当时(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C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D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同清廷议和,请求与高丽一样,对清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如诚心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抓住机会进剿台湾,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不能与外国问题相提并论,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康熙帝认为如果不能和平招抚台湾,就以武力解决,故A项错误;当时台湾处于郑氏集团
10、统治之下,不是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故B项错误;材料问未体现“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而是康熙帝指示施琅可以抓住机会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9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曾说:“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贷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句话本质上反映出( )A地方治理得以强化 B思想文化控制严密C专制君主乾纲独断 D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从“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贷假”可知,乾隆时期的君主专制已经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字狱等加强思想文化上专制的内容,故B
11、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体现的是大臣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而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10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答案】C【解析】根据“姜类非常畅销”“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可得出这一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C正确;开始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取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区域间的贸易
12、,排除D。11“命定论”在中国古代曾长期盛行。而近代龚自珍、魏源等人高度重视心力的重要,认为心之力为人变革现实的精神源泉。龚自珍甚至认为具有心力的自我可以造天地,可以使得自然现象反常。材料反映了( )A思想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 B“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C“经世致用”思潮的起源 D思想认识适应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近代粪自珍、魏源等人高度重视心力的重要,认为心之力为人变革现实的精神源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龚自珍、魏源等人的思想观点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B项是洋务派的,排除B;起源的说法错误,排除C。12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
13、“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C项是维新变法运动
14、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3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A尽管妥协但政治上日趋成熟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C已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答案】C【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袁世凯不好,说明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认清了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故选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说明他们在政治上不成熟,排除A;材料内容只反映了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
15、派的妥协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排除D。14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书中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这些“革命”的术语应该来源于( )A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 B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C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思想D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登上著名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
16、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是反帝反封建,而材料主要是反清政府,故A不符题意;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与“文艺复兴”没有关系,C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1915年兴起的,故D与题意无关。15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仅1919年一年,中国就出现了400种以上的白话报,1920年3月,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文的应用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白话报刊已成主流C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 D政治民主化的开端【答案】C【解析】相比文言文,白话文简单易学,据材料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报刊的大量出现,都反映了书
17、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是由于十月革命后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白话报刊与传统文言文报刊数量的对比,不能说明已成主流,B项错误;白话文的应用与政治民主化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故选C。161919年,有作者去函天津益世报,批判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这都说明( )A群众爱国运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转型 B社会政治变化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C民主共和观念普及促进民族国家复兴 D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破传统经商理念【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
18、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强调要维护国旗的地位与权威,结合当时的背景可得出,这反映了社会政治变化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B项正确;现代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潮与传统经商观念之间的冲突,排除D。17漫画常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历史情形。下图是漫画家张仃于1946年完成的漫画作品,题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的上演,意味着( )A日本实现了“征服满蒙”的计划B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46年”及“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加之漫画
19、中“东北”、“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政策”等信息,可知这幕上演的“童话”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法西斯的局部侵华战争开始,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D项符合;A项与史实不符,B项发生于七七事变后,C项是华北事变的影响,A、B、C三项排除。181944年底,重庆实验地方法院公开审理美国人麦克米兰因驾驶车辆误伤人命案,判决过失杀人罪名成立。该案经过两次上诉,此事最终以麦克米兰无罪收场。1945年重庆实验地方法理的3宗涉美案件分别以管辖错误、撤回及上诉结案。以上现象( )A背景为中美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B适用望厦条约的领事裁判权C反映出国民政府完善了法律体系
20、D说明中国摆脱了外交屈辱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中国法院审理涉外案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所学可推知,这类现象是由于当时美英为了巩固反法西斯同盟,宣布放弃治外法权而出现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只是个别案例,无法体现整个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故C项错误;这些涉外案件的审理结果并没有体现出中国摆脱外交屈辱地位,故D项错误。19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强调:“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这说明大生产运动开展的依据是( )A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C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
21、 D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答案】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强调开展大生产运动是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长期经济竞赛,其理论依据是建立在持久抗战这一战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1938年秋抗战就已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B项;日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与设问要求不吻合,排除D项。20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共七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颠沛的共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1949年百年瞬间。从书名中可见,编者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 )A从局部地区
22、扩散到全国 B与政治的改革密切相关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关联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书名分别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对应,其所表达的史实都和战争的影响密切相关,故选C;材料中的每一本书所反映出的战争都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故并未体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排除A;甲午战争以前,并未涉及对政体的改革,故B项无法涵盖材料中的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排除;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持续不断地加深,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地深化,其并未体现出突变和渐变的交错,排除D。21195
23、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古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这一变化平衡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选A;“一五”计划的完成才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铁路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
24、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227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2亿元,增长1400余倍,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西藏地区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 )A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从1951到2021年的七十年间,西藏地区的生产总值得到大幅度增长,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
25、于1978年,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3据国家公安部、国家统计局统计。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达3000万,真的多。现在总人数翻番了,但2020年出生人数1003.5万,仅1963年的三分之一了,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出生这么多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政策的影响 B儒家思想“多子多福”影响C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 D国家在当时已放开二胎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达3000万,真的多。现在总人数翻番了,但2020年出生人数1003.5万,仅1963年的三分之一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63年的人口增长比2020年多三分之二,这是因为1960年冬
26、八字方针的提出,我国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人口的增长,A正确;儒家思想自始至终是我国传统思想,今天的中国更加注意宣传传统文化,故B与题意无关;文化政策与人口出生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放开二胎是当今的政策,故D错误。24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基于此,我国随即( )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A部署实施三线建设B编定并实施
27、第二个五年计划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D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中给定的时间“1964年”,以及当时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上面临的困境,可以判断基于此开展的措施为三线建设,故选A;“二五计划”是1958196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故排除B;“八字方针”是1961年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提出的,故排除C;“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故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
28、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
29、,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材料三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
30、观念体系。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8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治理西部边疆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含义: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原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核心观点: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重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调整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1、);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3)拓展了美国的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西部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带有野蛮性和扩张性。【解析】(1)含义:根据“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可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角度理解,可得出是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原因: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回答即可,得出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核心观点:“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并结合行省制的特点可得出行省
32、权力受到中央节制。重要影响:根据所学,回答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增加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等方面的影响。(3)根据“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得出拓展了美国的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得出推动西部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带有野蛮性和扩张性。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这场大变革,起自1901年,迄于1911年。历时十年,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不知多少人头为之落地,汇成滔滔血海,终于尖埃落定了。这场大变革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奕:清政府、立宪派
33、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在这场十年的竞走中,清政府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派跑赢了。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革命者终于推翻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这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但他也有最可憾的失败之处。摘编自叶曙明大变局:1911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这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
34、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必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国民根本之进步。摘引自陈独秀吾国最后之觉悟、一九一六(载青年杂志)(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这十年中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实施的“变革”,并从政体变革的角度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8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最可憾的失败之处”。结合所学,列举国民党或共产党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为改变这一“最可憾的失败之处”所做的努力。(10分)【答案】(1)“变革”:“(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35、“最伟大的成功之处”: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或确立民主共和政体)。(2)“最可憾的失败之处”: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或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努力: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若答具体“斗争”亦可得分,但最多只能得);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或提出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党-大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国共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或北伐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这场十年的竞走中,清政府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派跑赢了”可知清政
36、府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实施的“变革”主要有“(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革命者终于推翻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这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方面回答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但他也有最可憾的失败之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国共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
37、方面回答努力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12分)【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
38、流思想的“变与不变”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当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首先体现在历史地位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次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
39、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转变。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儒学的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始终不变。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这些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