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起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三案合一”导学案(学生版)编号 编写人 审核人 执教人 使用日期:课题: 荷塘月色3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导学过程思考收获 一. 读第78段,思考:1. 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
2、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2.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二. 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外部结构(空间上)内部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
3、,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三. 检测与作业填入下面的采莲曲(南朝梁代萧纲)中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晚日照空
4、矶,采莲承晚辉。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_,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A船移白鹭飞 B傍人娇莺飞C莲摇鱼暂飞D更逐鹧鸪飞六、典型试题1、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C)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四. 鉴赏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
5、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参考: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
6、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参考: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