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995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90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配套专题汇编: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一、(2013新课标全国,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

2、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

3、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解析: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登:考中。由句子结构可推出,“登进士”,不是“升职”意。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

4、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表现马文升一心为国家考虑的崇高品格。写马文升劝谏皇帝如何教导太子。写马文升请求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百姓。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

5、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解析: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曲解文意,原文为“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意思是大盗来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就放弃了那里离开了,并不是“不去他的家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译

6、文: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硕,大。耆硕指年高德重。望,期望接近,文中是“望其项背”意。(2)辄,总是;颦蹙,皱眉头。参考答案:(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外貌奇伟出众力气大。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巡视山西、湖广,刚正不阿非常有名。成化初年,被征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记功晋升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的饥民,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

7、政绩很显著。当时在黑水口击败贼寇,又在汤羊岭击败贼寇,刻石记功而还。晋升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发生饥荒,(马文升)调用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救济百姓。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书议论十五件事情,都经过讨论得以施行。皇帝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以杂戏进献,马文升神色庄重地说:“新天子应当知道农事艰难,要这些干什么?”(皇帝)马上责令撤去。第二年,(马文升)做了兵部尚书,像以前一样视察团营。天下太平已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部落时时在边塞窥伺。马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黜贪婪懦弱者三十多人。奸邪之人非常怨恨(马文升),夜里拿着弓箭在(马文升的)门前窥伺,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信

8、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做官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之事),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应当说的,即使不属于自己的职责,也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满四岁,应当早日教导,请求选择淳厚谨慎老成懂得书史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语行动都用正道来教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请求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训练士兵以防备意外。皇帝都认真地采纳。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了屠滽(的职位),倪岳去世,用马文升代替。南京、凤阳大风雨毁坏房屋,(有些)树

9、木被连根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宴饮撤去音乐,培养仁德减少过错,驾临御前讲席,杜绝宴游,停下不紧急的事情,停止额外织造,救济饥民,搜捕盗贼。不久,又上奏吏部职掌十件事。皇帝都予以褒奖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由宦官把持,马文升年老,接连上书请求离职,皇帝同意了。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武之才,擅长随机应变,朝廷重要决议往往由他决断。功在边防重镇,外国都听到他的威名。尤其看重气节,厉行端方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马文升)去世后一年多,大盗来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就放弃了那里离开了。二、(2013山东,91

10、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

11、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

12、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九节筇(qing):一种竹杖。唶(ji):赞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之可茹茹:吃。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

13、耶狎:接近。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秀:美丽,俊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副词,于是,就/副词,趁此,趁机。B项,介词,在/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都是副词,竟然,反而。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3分)()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日歌吟万松间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

14、力。句描述的是“薜萝”;句是写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嘉树的景象;句是写章君的行为。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原文“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

15、罍而饮”说的是环中亭,没有提及另外两个亭子。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译文: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把握(1)句中词语尝(曾经)、砺(磨砺)、帅(率领)、植(建立)、见(显露)。(2)句中凌(冒着)、易(改变)、是故(因此)、昔(从前),托(借)等的含义。参考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

16、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参考译文:龙泉多大山,它的西南方向百余里的那些山特别幽深;有一座山四面凸起,中间却凹陷下去的,形状像簸箕竹筐,百姓就称它为“匡山”。山上多髯松,极目远望,松树高耸,插入云霄,清新翠绿,光彩照人,像刚用水洗过一样。松树上薜萝枝叶茂盛浓郁,横着延展数十寻,嫩绿可尝。松根茯苓,粗大如斗,又杂生着黄精、前胡、牡鞠等苗,采摘下来就可以吃。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刚在那里建造了草屋。草屋

17、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里面潜藏着蛟龙,云气氤氲升起,顷刻之间就覆盖了整个山谷。那云气的颜色纯白,像大海白茫茫没有边际,大风(如果)从东方吹来,云气就会飘然散去,章君又建造烟云万顷亭。草屋东北若干步远的地方,山更高,峰峦更加陡峭,犹如刀刻,气势好像要接连云霄。从此处向南望去,可达数百里外的闽中,名贵的树木遍及大地如同小草(一样多),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屋正南大约有若干步远的地方,地势开阔而且干爽洁净,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展示秀美的姿容,让人喜爱玩赏忘记疲倦。同时,这里又适合弹琴下棋,适合提着酒具来饮酒,没有不顺应(心情)的,章君又建造了环中亭。章君吟诗品书之余,穿着鹤氅衣,拄

18、着九节竹杖,遍游三座亭中,回来坐在草屋里,回眸看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着他们,精神凝合,物我两忘,好像与古代的贤士谈论千年之上的事物。章君很开心,起身穿上谢公屐,每天在这万松间歌唱吟咏,屐声锵然与诗歌的节拍相合,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乎明白章君的心意,也微微发出笙箫的乐音来相娱。章君赞叹说:“这是我所得的观赏松树的情趣。”于是就用“看松”这个名字为他的草屋命名。龙泉有人听说之后怀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却用看松为他的草屋命名,好像隐士的所为,或许(是因为)鄙视世间的纷扰而不去接近

19、俗世,抑或是因为当世之人不值得交往,而要从松树上得到什么启示吗?”金华宋濂私下里不这样认为。植物中,秉持贞刚气节的,只有松树最多。我曾深思:植物吸收地气,根蕴藏养料,聚敛水分,没有哪种植物不舒展枝叶来呈现一时的艳丽。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临之后,这些植物都枯黄陨落没有叶子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伴,卓异不凡且有用来自立的方法;等到他顺应时势而出时,刚强坚贞自我克制,不会因为世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有所作为,恩泽百姓,他的初衷并没有和松柏的品格相悖。有人不懂得这些

20、,却牵强地认为章君忘却了世事,甚至怀疑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可不可以呢?三、(2013安徽,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

21、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

22、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踦:同“崎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23、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C.人众车舆舆:众多。D.政由一家由:如同。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词义除了熟悉常见的意义外,还要注意从语境、语句结构等方面推理核实。A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正确。B项,反覆:翻转,从原文看,指越人“杀王降汉”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正确。C项,舆:众多。从“人众车舆”的结构特点上可以推知“舆”和“众”意思相同,指众多。D项,由:从。“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24、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凭借。B项,而:承接连词/转折连词。C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反而。D项,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

25、礼。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解析:B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等。B项,“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于文无据。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足下弃反

26、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译文: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文: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

27、名词作状语,每天。参考答案:(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参考译文: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

28、),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

29、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

30、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

31、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四、(2013江西,10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村落嫁娶图记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

32、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受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

33、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

34、以为礼之缓急者也。”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选自明文海)注:锦衣:锦衣卫官员。肩舆:轿子。妓:歌舞女艺人茆茨:茅草屋。罄折:谦恭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D.昏礼宜昏昏:结婚。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联想课文语句)、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

35、推断(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方法。B.“丹青”为绘画。将“工丹青”翻译为主管绘画,不通顺。“工”的意思应该解释为:擅长。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2)辨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有三种:暗换对象,进程混乱,答非所问。A项,第一句写的是

36、新娘的家人送亲之景,第二句写的仍是送亲队伍中的“车人”。B项,第一句是写新娘走时送行的童子,第二句写中途踊跃回去送消息的童子,不是“迎亲”的场面。D项,第一句写的是迎亲的女仆,第二句写的是送亲队伍中的村妓。这与分别表现了“送亲”“迎亲”不符。只有C项分别表现“送亲”“迎亲”。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

37、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解析:B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力求对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同时,注意利用句末语气词断句。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译文: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译文: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

38、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三个句子涉及词类活用省略句和判断句。(1)“家”,安家,“备”,完全;“谙”,熟悉;判断句式“者也”。(2)“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苦”;“盖”,即伞;第一个“以”是介词,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3)“或”,有的;“壮”,形容词用作动词,到了壮年;“须”,名词用作动词,长胡须。参考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参考译

39、文:某一年春季二月,我去京都任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他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非常喜欢这村落图。他请求我说:“您一定要为我写一篇记。”他请求再三,我于是把图放在巾箱里带了回去。从京城回来时已经是年末,我还不知道此图的底细(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画画。他来拜访我,我拿此图询问他,说:“你懂得画,就好比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无法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说明他重视自己的女儿,不让女儿控制牛。妇女骑着牛就是这么回事儿。”“而(图中)又有一个老人手持遮阳

40、避雨的工具来护着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婚礼宜在天刚黑的时候举行。在夜里,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这也是他们看得很重的。(图中)一个老妇人贴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着,这是父母在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靠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儿,带着比自己小的孩子,用手指着(骑牛的女子)说着什么。他们的神情都好像在抽噎哭泣,那是在为离别悲伤。牛的前面有四个人敲着鼓吹着唢呐,他们是迎送引导新娘子的人。路边上有两头驴,它们按次序前行,骑在上面的是乡里的歌女。尾随在驴后面用胳肢窝夹着古筝琵琶的,是歌女的两个仆人。另外,那个腿靠

41、着小车边沿而坐的人,是驾车人。这些都是在路上遇到送亲队伍而回头去看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小段路,将又经过一个树林,两个孩子跳着跑着去报信。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胳膊上抱着一个小孩儿,又有一个小孩儿牵着妇人的衣裳跟着她走。田里有两个农夫,他们锄完地,正准备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新娘子而说说笑笑的人。”“在离这儿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茂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像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整齐,留着胡须,很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说:“这是她的夫婿。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他站在这里等待着,将要迎接新娘子进门。有两个妇人上前询问什么,这

42、是妯娌们。她们准备去慰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新娘子。两人提着盛酒或贮水的器具,其中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慰劳他们用的。一个女仆跟在后面,以供使唤。两个小孩儿一快一慢地跟随着,其中较大的小孩儿用手指着说着什么,好像是说新娘子快来了。一个老妇人站在门边张望,她是在了解外面的情况以考虑迎接礼节的缓急。”我听完这些,开玩笑说:“你真是乡村里的人啊,这么真切地了解乡村的情况,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为这图作记,来偿还我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他笑着说:“这就是(佛祖)所说的,借一株草,化作一丈六尺的金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当时天冷,我口授跟随我一起出游的人。他们用嘴呵着笔将这些写了下来。五、(

43、2013湖北,91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廉希宪事略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

44、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

45、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浼”根据语境应译为“央求”。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三发连中,诸贵惊服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方读

46、书,略不答因令彻去坐椅及出,愧赧无人色且戒内人备酒馔 A.B.C.D.解析: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句是说廉希宪的兄弟都为高官,不能说明他举止不同寻常;句说的是刘整。用排除法,选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

47、,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在文中没有根据,原文说的是“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译文: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译文: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注意“岂”“亿”“顾”等词的意思,注意整句语意通顺;第(2)句,注意“展拜”“予”等词的意思,注意省略句及整句语意通顺;

48、第(3)句,注意“肃”“执礼”“居止”等词的意思,注意省略句及整句语意通顺。参考答案:(1)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2)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3)(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参考译文: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人。在辛卯年(即公元1231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出生,恰逢他的父亲廉孝懿被任命为廉访使(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长官),廉孝懿高兴地说:“这个儿子一定会光大我的家门,我听说古时候有人用官职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用廉字为宗族的姓吧!我还是遵从(

49、上天的这个意思)吧。”(从此)他的家族便都用“廉”为姓。廉希宪身材高大。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十九岁的时候,侍奉父亲廉孝懿向北朝见元世祖,(进入忽必烈的府第)侍奉元世祖,元世祖也因为他很有智谋,拥有威严的容貌,议论宏大精深,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照顾。许多显贵的大臣近前考察射箭,一个显贵的大臣回头看看廉希宪,取出三支箭,好像想要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众显贵的大臣借给他强劲有力的弓箭,他连续射了三支箭都射中靶心,各位显贵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是可以重用的书生。”国家建立初年,授予廉希宪担任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员)。掌管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右

50、丞相刘整因为刚刚归附担任都元帅,随从非常多,到廉希宪家门请求拜见。廉希宪的兄弟总共有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百姓,替刘整通报。廉希宪正在读书,丝毫不答复。蓟国公廉希贡出来,刘整又央求他进去通报。于是廉希宪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端坐正中,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来,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处,你想有其他的话对我说,第二天应当到政事堂去。”等到刘整出来,刘整羞愧得脸上没有血色。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通报,廉

51、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就对元世祖上奏,都会满足他们的请求。这夜,他的兄弟问他说:“今天刘整元帅,是皇上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你反而菲薄他;江南困顿的秀才,你却非常礼貌地对待。我们这些人不能没有疑问。”廉希宪回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言谈举止,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的官位虽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的人,所以我指责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正义的重要;像那数十个秀才,都是诵读遵循孔子之道的人,在宋朝,没能坐上朝堂,

52、没能参与宴会,为什么要拘泥于这些呢?况且当今我们的国家是从北方沙漠崛起的,礼法教化淡薄。我对这些文人如果不尊重礼待,那么儒家的学术从此就将失传了。”廉希宪就是这样倡导礼法教化,这对儒家礼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功劳。5.(2013湖北,13,3分)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 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句中的“者

53、”“乃”“以”等虚词,及“入”“扶”“起”等动词,结合前后语境、句式特点等进行推断。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参考译文:太夫人去世,希宪率领同族的亲属实行古时办丧事时的礼节,三天没有进食,悲哀过度得吐出血来,别人扶着他他才能起来。葬礼结束后,他在太夫人的墓地旁建造房舍。各位宰相以守丧超出先例(为借口)想尽力起用他,就一起造访他的房舍,听到希宪大声痛哭,最终不忍心开口。六、(2013四川,8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

54、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

55、,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

56、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向濂洛之学向:崇尚。B.造诣益邃邃:精深。C.履祥倾赀营购赀:钱财。D.勒为一书勒:镌刻。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联想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D项,勒:约束。后面跟“一书”,不可能是“镌刻”之义,可引申为“编纂”、“汇编”,因此该项错误。此题

57、难度较大,要更多借助语境来判断。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根据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并结合语境理解。本题考查“其”、“以”、“且”、“之”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其”,都是代词,但第一个指代自己,第二个指代他(李蟠)。B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第二个是介词,用。C项,“且”,两个都是连词,表并列,并且。D项,“之”,第一个为

58、代词,这;第二个是结构助词,的。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译文: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删”、“补”、“换”、“调”、“选”、“固”、“意”等翻译方法。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1)首先要注意“平居独处”与“至与物接”,“终日俨然”与“盎然和怿”之间的对举关系。其次要注意关键词:“俨然”是指严肃庄重的样子;“与”是介词,“和”“跟”;“

59、物接”联系“待人接物”,可判断为“跟人交往”;“盎然”形容待人接物时的态度,是“热情洋溢”的意思;“怿”联系“秦王不怿”,可判断为“高兴、喜悦”之义。(2)“引”是“引用”之义;“辄”是副词,“总是”;“训释”是同义词连用,注释;“裁”是动词,裁断、判断;“发”是阐发。参考答案:(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第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找

60、出文中涉及金履祥“为学”与“为人”的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诰诣也越加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

61、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德祐初年,(宋朝)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结果)他推辞没有就职。宋朝即将灭亡,履祥居住的地方盗贼四起,履祥于是退隐到金华山中。平时

62、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学子,谆谆教导,严格不倦,尤其看重分辨道义。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因事获罪,母子二人被发配做了奴隶,彼此不了解已有十年,覆祥倾尽钱财营救,最终把他们赎身出来;后来那个孩子成了显贵,履祥始终没有说过这件事,见面时只是问候辛苦而已。履祥曾经说文正公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来记载前朝的事迹,然而刘恕的书不以儒家经典为本,却相信其他各家的记载,是非标准与孔子相悖,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履祥)以尚书为主,向下涉及诗经礼记春秋,另外搜集旧史及诸子的书,按编年体来记载史事,上起唐尧以后,下接通鉴之前,集结(编纂)成一本书,命

63、名为通鉴前编。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当初,履祥拜见王柏之后,首先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首先树立学习的志向,并且援引了前辈儒家的话:保持严肃认真来坚持自己的志向,确立志向来存养自己的本性,在表面上立下志向,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这就是治学的根本方法。等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多次谈到贤者的贤能,能区别天理与人欲,你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会之,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论者都认为何基的清正耿直、淳厚质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受到二人的传教,而且兼容并蓄于自身。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

64、。大德年间去世。元统初年,履祥的同乡吴师道做了国子博士,给学官写了一封信,在乡学中给履祥建了祠堂。至正年间,赐谥号文安。5.(2013四川,12,4分)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应当先诵读这个语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65、。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参考译文:顺应百姓的要求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这不就是施与百姓恩惠却又不必消耗任何费用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又有谁会抱怨呢?想要仁义就

66、得到了仁义,又有什么可贪图的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庄重而不傲慢吗?七、(2013江苏,58,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

67、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

68、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解析:C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制:制度、规定。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69、()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B.C.D.解析:D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此时未做官;是说李丰表里不一;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

70、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译文: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译文: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句处理好“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第(2)句处理好“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

71、”“惮”和句顺,第(3)句处理好“缺”“谁可补者”和句顺。参考答案:(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以前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李丰凭借父亲的官位被征召随军。李丰起初为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为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善于识人,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不关注他的。后随军在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在家,命令他断绝同客人的往来。起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正在读书学习。等

72、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过哪位中原地区的名士吗?”投降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传到吴越去了吗?”后来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死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他便很少受到重用了。正始年间,李丰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经常称病告假,根据当时台省的制度,病假满一百天应当停止俸禄。李丰的病假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去任上,不久又重新卧床,像这样长达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

73、弟弟李翼及李伟,做官几年之间,都担任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人前告诫两个兄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获得二千石的俸禄,沉溺于酒中,造成新平、扶风二郡的混乱,然而李丰没有找他问话,众人认为他这是依仗得宠而不问事。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宣王之间周旋,似乎没有什么偏心,所以当时有谤书写道:“曹爽的权势如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如浆水一样冷,李丰兄弟如游动的光。”它的意思是说李丰虽然对外显示自己的清净,而对内图谋大事,好像游光一样。等到宣王上奏诛杀曹爽,把车停在宫门外,把情况告诉李丰,李丰害怕,立即昏厥,脚拖在地上不能站起身。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74、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他因为自己同国君联姻,想依附皇上,就拜伏在地没有推辞,于是朝臣上奏,朝廷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一职两年,皇上每次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景王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他情况,李丰不以实情相告,景王就杀掉了他。这件事做得很隐秘。李丰前后在两朝中任职,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仰仗俸禄生活而已。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财物,李丰不时地得到皇上赏赐的钱帛,就用来资助亲族;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而李丰把它们都给了自己的外甥。等到他死后,有关部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中没有余

75、财。B组20092012年高考题一、(2012安徽,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

76、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

77、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稇(k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母病笃笃:严重。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78、含义的能力。D项,结合上下文,“度”应作“推测、认为”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以”都是连词,表修饰;B项,“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C项,“于”都是介词,第一个表对象“向”,第二个表处所“从、在”;D项,“为”介词,第一个与“所”连用表被动,第二个解释为“替、给”。解答这类题,要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9、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D.许曾裕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不属于“清正为民”,而是革除政治弊端。解答此类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重点分

80、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译文: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一般来说,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又由于高考的采分点常落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上,考生平时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第(1)小题侧重考查“咸”“以为”“因

81、”“以”的词义及语句的顺畅;第(2)小题侧重考查“虽然”“施设”“较”“歉”的词义及语句的顺畅。参考答案:(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参考译文:许君名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他)年少时有大志。六岁时,恰逢母亲病重,他就知道长跪祖庙之前,祷告祈求十多日不知疲倦。年龄稍大些,跟从塾师学习,聪颖超出同辈的人,给他的书没有不读的。但是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而被族人怨恨,打起了官司,十多年冤屈得不到伸张,就忧愤死去了。许君也

82、生病了,反复向有司控诉,又过了十余年,事情才得以平反。然而许君的精力壮志已消耗过半了。不得已,就花钱补授官职,做了松江水利船政通判。松江地处滨海,以前设有巡海船只,称为乌船。过去,通判监修,上下侵夺,从中侵吞牟利。船遇风就坏。许君亲自来验试,而这种弊端才被除掉。在这以前,海商带货物到松江,松江的一些奸诈之人拿了海商的货,却欠了货款不还。许君到了以后,惩治了特别狡黠的那几个人,于是海商都感激涕零。松江河道细而狭长,容易填淤。填淤后船只就不能通过,农田也就无法灌溉。所以冬天水枯竭后,就得雇佣挑淤疏浚的工人,这笔费用都出自民间,累积上万。过去有司鲁莽地兴建工程,虚耗了大半的费用。许君认为个人牟利有限

83、,而取百姓的血汗钱太多,于心不忍。于是亲自测量它的深度宽度,使工程没有丝毫差错。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滨海失业的百姓多借助海洋来牟利,多次禁止而不停止。许君奉委派巡察,载有法律规定不准贩运的货物的海船有百余艘。许君考虑到这些穷苦百姓并没有做大的违法作乱的事情,只是因为无知好利而导致犯法,一定细细禀报的话,只是有了抓获罪人的名誉而已,而犯人被处死却不能再复活了。于是暗暗向布政辰公求情,希望能宽大处理这些人。辰公觉察到许君爱民的诚心大为赞赏。正要议论着提拔他,许君这一年却得了病,在六月十八日死于松江的官舍之中,终年五十八岁。许君年少时,有显著才

84、华和远大的志向,一直想建功立业。了解许君的士大夫,都认为许君应该被朝廷重用。但却遭到家庭变故,不能实现。等到做了官,又居于闲职,(仍然)一直在为老百姓的事奔波。终于得到的赏识,或许可以一展抱负了,却又不幸病逝。这难道的确是命运吗?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唉,真是太可悲了!二、(2012福建,2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游龙鸣山记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

85、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

86、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

87、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章:大材。褰裳:撩起衣裳。沆瀁: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杳无穷极杳:深远。B.修篁干霄干:冲。C.延坐后堂延:延请。D.履苍莽中履:鞋子。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履”在该句中为名词动用,应该译为“踏”“踩”。要注意文言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如本题中“履”在此处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可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出来。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88、分)()春霁既久,风日暄丽峭壁对立,状若华表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其北有“甘露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要求是“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根据这一要求,可以用排除法。首先,是到达龙鸣山之前的情况,排除A、B两项;其次,不属于对景色的描写。由此可知,答案选C。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的原文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要抓住题干中的“直接描写”几个字,切忌把间接描写的内容误解成直接描写。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

89、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四个选项选取文章的若干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解题技巧上看,做题时,要尽量对照原文逐项排查。具体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注意“不正确的一项”,其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的概括、

90、分析是否正确、合理。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从原文看这块“巨石”不是在潮音岩,而是作者登绝顶时所见。另“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朝四面看,周围显得十分渺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作者只是突出其高,并没有说它因此成为一个重要景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译文: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译句意思要准确、清晰、连贯。第(1)题重点考查了实词“下”“引”“给”,虚词“其”的意义和用

91、法。翻译时要注意:“下”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下”,“引”是动词“(把水)接引”,“给(j)”也是动词,译为“供给”,虚词“其”作代词译为“它”指“天池”;在句式上,注意句中的省略成分,应补出。第(2)题中的难点在实词“适”“得”,虚词“斯”“其”“信”等。“适”是动词,可译为“恰逢”,“得”是动词,译为“遇到”;“斯”作代词,可译为“这次”,“其”作代词,出现两次,在翻译时应注意结合前后文,“信”作副词,可译为“确实”。参考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参考译文:游览最高的境界在于,恰逢适宜的

92、天气,遇到理想的地点,并且同游者是志同道合之辈,这样就能宣扬和气、舒除郁闷、心情愉快地写作文章。这大概就是人生之乐事了吧。至元年丙子二月甲午日,严厚斋先生置办了酒席,叫我一起去游龙鸣山,也就是无想山。当时正值春日,风和日丽,一群年轻的俊杰之士,按年龄的大小行走游览,随从和乐工们一路吹吹打打。从蓝溪的东面向南行走五六里,有两山像双门一样相对峙,两山之间相距不过百步,向东延绵不绝。中间夹着一道石田,石田的右边是一条小路,依着山势蜿蜒曲折。走了三四里路,道路变得狭窄起来,再也没有石田,仅剩下羊肠小路。又走了几里路,山越发的雄奇险峻,轻风暖雾,吹拂着人的衣帽。山外一片重峦叠嶂,不知到底有多深远。走了不

93、一会儿,眼前是一片陡峭的山壁,像华表的样子,有许多高大的松树和杉树。沿着路向北转,有一条深涧,涧底是石头,云深树茂,繁茂的花草遮盖了岩石,鸟声清脆,似乎是仙境而非人间。在这里有一间雄丽僧舍,匾额上写着“禅寂”二字。门外有一株大松树,有几人合抱那么粗,修长的竹子高耸直入云霄繁密地排列在门内。寺院的长老出门迎接了我们,请我们到后堂休息,后堂有一个匾,上面写着“白云深处”。它的西面是“听松轩”,再往西就是韩熙载读书堂的遗址了,韩熙载亲手种植的桧树还在那里。“听松轩”的北面是“甘露室”。再往北,是“招云亭”,那里气象空旷,群山玉立,在此远望,之前所看到的山峰都匍匐在了它的脚下。于是,我们又登上了潮音岩

94、,那里的怪石形态各异。这时,同游的人对于攀登感到疲惫了,就停了下来。我因为没有登上绝顶而怏怏不乐,与三两个好友决定继续攀登。越往上,地势越发陡峭,我们撩起衣裳,抓紧藤萝,于一片苍莽中踏行。山上有一个深广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天池的西面是绝顶,上面有一块大石头,巨石平坦,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坐在上面。茫然四顾,只觉心胸开阔。天池的东面也是绝顶,比西面的更高,但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没有攀登,就回到“白云深处”继续宴饮。这个时节,暖气熏着席子,蒸腾着像是夏天,凄凉的像是秋天,战栗着像是冬天,杯盏交错,言谈非常高兴。即使是随从和乐工也都能自得其乐。酒宴结束后,长

95、老带领众人去赏花,慢慢地步行到了环翠阁。不久,就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行了几里路,众人兴致未尽,席地而坐,吟诗作赋很长时间,然后才回去。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只是溧州是一个小州郡,并非通向都市的交通要道,又隐于深远冷僻之地,所以没有前贤在这里题诗作赋,也没有当代名家为其书画幽静,所以我为其作了一篇游记。哎呀,纯正的快乐,就是孔子所说的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台上吹风啊。兰亭集会,是有人感慨和悲戚。我们这次的游览则是心平气和,用文字写下诗篇,都是值得观赏的,这大概就是纯正的快乐吧。于是我记下了这次游览的盛况,使无想山能够闻名于世。三、(2012浙江,1620,19分)

9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与荆南乐秀才书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

97、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

98、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B.而又辱之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B项,“辱”为谦辞。用于客套话,意思是由于自己使对方受屈辱,可译为“承蒙”、“屈尊”、“劳驾”等。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如古今词义的变化、

99、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通假现象等;其次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以”都是连词,译为“因为”。B项,“而”连词,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C项,第一个“其”代词,指自己;第二个“其”语气副词,表婉商。D项,第一个“所”表被动,第二个“所”与后面的动词连用构成所字结构。本题在设计上采用了一句选文、一句课文的形式,答题时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只要知道一个的用法、意义就差不多了,另一个按照这个意义代入看通不通,就

100、可以判断两个是否一样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101、索要文字的请求”。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的题目中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同时要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要旨是据意断句,必须反复诵读,理解句子意思,方能做好。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

102、立的叹词,如嗟夫、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做断句题时,整体感知非常重要,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注意动词的分布,根据动词确定主宾的位置,再联系虚词与固定句式进行划分。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

103、现代汉语。(7分)(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译文: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穷贱”“切切”等的翻译及“安能”的反问句式;(2)注意“故”“工”“然”的翻译及判断句式。翻译句子题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的题。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与文言特殊句式要翻译准确。适当运用增、删、补、调等方法保证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参考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人,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

104、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参考译文: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呵!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人,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

105、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我年幼时,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

106、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列名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效果鲜明呀。时文虽说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气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

107、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风气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质彬彬,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既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却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就是这个原因。易经的困卦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在困境中,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了,怎么能够让您相信呢!承蒙你多次来信,态度又是那样恳切,不敢不予答复敬请明察。四、(2012广东,59,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小题。陶澍 ,字云汀 ,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迁

108、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

109、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

110、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 :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 :最终。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中的“举”是个多义词,应将掌握的词语的义项和原文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其含义;或直接将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代入原句中,翻译原句,看句意是否通顺、连

111、贯。该处“举”可译为“发起”“实施”等。做文言文实词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动词,担任 /动词,成为。B项,助词,的/代词,沙洲。C项,名词,住所 /所字结构。D项,都是介词,凭借。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了解虚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现象,即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意义可能是不同的,必须根据具体语境区别判断。这就要求对

112、常见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亲赴上海,筹雇商船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表现陶澍政治操守;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

113、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错,原文是“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译

114、文: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译文: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1)句关键词“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句关键词“旌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句关键词“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

115、语序。参考答案:(1)年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

116、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劝百姓捐献数十万金,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年成不好(就把粮食

117、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

118、余万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

119、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五、(2012新课标全国,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昇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

120、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

121、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阙:过错、缺点。解答这类题,应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122、3分)()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表现萧燧的为官节俭,表现萧燧对过去治理过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发太仓米振之”不属于他职守之内的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含意,可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

123、遭到萧的拒绝。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中与该选项相关的内容并不难找到,也不难理解,但在设题时,题目所给出的备选答案的表述与原文内容的差别较小,考生不易察觉,难度较大。原

124、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的关键词有“贤否”“杂糅”“浇”“治”,“贤”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中的关键词有“与”“治”“坐视”,“治”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翻译句子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时要注意实词,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注意一些有

125、实际意义的虚词;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参考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亲信)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生气地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怀恨他,不久(萧燧)接到文书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的名额却

126、已经满了,从考试院中的考官中换一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被任命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觐见,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作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晋升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有了过失,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昇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地做地方官,因为有所依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商议进攻,皇上拿这件事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凭借小康,萌生骄敌之心,不是我能知

127、道的。”皇上说:“是忠言。”于是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能分给权柄。皇上都欣然接受。(萧燧)出京担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力匮乏,刚到那里,官府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开支,足够使用。两年内,用严州富余的钱补上长期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当时)皇上正吝惜职名,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改任婺州知州。严州的父老乡亲拦住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他出严州州境的人要按千来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就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调拨粮食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

128、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运送太仓的米赈济他们。淳熙八年,被召回朝廷,进言说:“江浙一带连年水灾旱灾,希望陛下下诏征求好的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能只是督责逼迫。”淳熙十年,上奏说广西各郡百姓身受丁钱的弊病。(萧燧提议的)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六、(2012江苏,58,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

129、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

130、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

131、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传

132、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讲的是苏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

133、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译文: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 (

134、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要抓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如(1)句中的“礼”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以礼相待”;“以”译为“把”;“委”译为“托付、交付”。(2)句中的“能此”指“能做到这点”,“贤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3)句中的“尔曹”指“你们”,“逮”指“比得上”,“师”是名词作动词,是“学习”的意思。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忌望文生义。参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苏公。(2)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强太多

135、了!(3)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参考译文: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了解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

136、,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后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137、。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

138、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

139、,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七、(2012湖南,58,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

140、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

141、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把握好文本给出的具体语境,根据语境区别判断。如“劫”在文言文中确有“劫持”的意思,但还有“胁迫,威逼,抢劫、掠夺,劫灾、劫祸”等意思,根据上下文,应是“胁迫、威逼”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为”都表被动。B项,“之”都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以”都是“用”的意思。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难道;第二个“其”是代词,他。

142、解答此类题,应首先判断每一组中的第二句,此句是课本接触过的,判断起来比较容易,然后将判断的结果代入第一句中,仔细辨析,再回到原文中验证是否一致即可。做本题时也可以通过它所处的位置判断,还可以通过语法结构来判断。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

143、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的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地方,注意“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的干扰。D项中“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属无中生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译文: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译文: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词语“行”“森然”“法度”的意义和用法;(2)句注意“犹”“妄”和“虽”“况”的意义和句式的翻译;(3)句注意“若人”和“益”的翻译。做文言文翻译题,必须明确“信”“达”“雅”的标准,以

14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首先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的草稿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语气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规范整理草稿,做到语言前后协调,通顺、流畅。参考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参考译文:品行高尚,虽极贫极贱也应该接近;品行低下,虽极富极贵也不应该亲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越过法理超越本分,任意妄行,即使贫困

145、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尽忠尽孝,有仁有义,可以使家庭和睦,可以使乡邻和气,不会给人留下什么祸害,断然没有什么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谲诈奸佞残酷嫉妒,在心中塞满,心能想到的眼能看到的都触犯法理,满嘴贪婪垂涎之词,想占有的欲望极其强烈,假如这种人得势就会凭借势力胁迫他人,即使死了仍将会要有所谋取,余孽仍然会毒害他人,必定很难最终获得福寿。平常人有高的品行,足可以保身、保家、保子孙,留下的善名被乡里传诵;即使身为卿相,如果没有好的品行,则足可以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留下的臭名被世人嘲笑。因此敢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

146、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而是对我有好处。如果对于我来说,有一个品行高的人在这里,他将拒绝与我交往,怎样才能够求得这种人并和他交往呢?担心的是别人拒绝我,不如用拒绝他人的方式来拒绝自己,这样大概就可以了。武断地用言辞来评论他人那么就等同于小人;能够自我反省,则不失为君子,一生难道能够践行这种说法吗!我年轻并且愚昧只是走我父亲走过的路罢了,小心谨慎地担心会背离它,会玷辱自己的父母,希望一定向道义进发,希望与君子同路,所以写这篇文章自戒。八、(2012山东,91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

147、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

148、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

149、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躬:弯腰。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躬:亲自。此题考查的实词大多常见于中学语文课文中,一般为多义词,要求学生在积累、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推测判断,实际是对学生的迁移、理解、分析和判断

150、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题,可以借助类似结构中位置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推断,借助句内结构辨析,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借助课文知识迁移推断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替。C项介词,让;连词,因为。D项介词,在;介词,比。本题在设计上采用了一句选文、一句课文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将课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典型例句)掌握扎实。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3分)()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是以世称其忠平富贵已极

151、,不可复加,至诚不愿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B.C.D.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短语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注意题干中“直接”二字,是世人称赞,是明帝说的。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152、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一类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回到文章中去,对照原文进行分析判断。“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错,阴兴只是在皇帝的面前评价了这几个人,并未请求光武帝提拔他们。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译文: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译文

153、: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关键词“辄”“清宫”“甚”,总体要理顺。(2)注意关键词“嘉”“让”“夺其志”。(3)注意关键词“左右”“听”“发中”是“发(于)中”的省略。翻译时要注意:一要尽量直译,力求做到字字落实;二要译准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三要翻译后的文句要通顺,符合文意。参考答案:(1)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2)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3)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听从了他。参考译文:阴兴,字君陵,是光武皇后同

154、母异父的弟弟。建武二年,做黄门侍郎,典将武骑的官职,跟从刘秀一起四处征伐,平定郡国。阴兴每次跟从刘秀出入,常常拿着一把小伞,为刘秀遮挡风雨,亲自踏着泥浆,充当护卫在前引导。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阴兴与同郡张宗、上谷郡鲜于裒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对朝廷有用,依然常常称赞他们的长处;友人张汜、杜禽与阴兴关系良好,但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只是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在职位升迁方面,从来不替他们说一句话。因此,世人都称赞他忠直平允。建武九年,阴兴升迁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刘秀召阴兴到来,欲封赏他,把印绶放在他的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臣未有冲锋陷阵

155、的功劳,而一家多人都蒙受皇恩封爵列土,实在是容易招致天下太多的非议。臣蒙陛下和贵人的恩泽至厚,已是十分富贵,不能再受恩赐,真心不愿接受爵位。”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光武皇后询问其中的原因,阴兴说:“贵人不是读过书吗?亢龙有悔,那些外戚家苦于不知谦退,嫁女都想许配给侯王,娶媳妇想娶到公主,我内心实在是不安啊。富贵是有尽头的,人当知足,夸耀奢侈更容易被别人讥笑!”光武皇后认为弟弟说得很有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宗亲求官位。建武十九年,刘秀拜阴兴为卫尉,叫他也辅导皇太子。建武二十年夏天,刘秀的头痛病越来越严重,就任命阴兴领衔侍中,在云台广室接受皇帝的临危遗命。等到刘秀的疾病痊愈,刘

156、秀就召见阴兴,想让他代吴汉为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臣不敢爱惜自己的身子,实在害怕损害皇上的圣德,不敢接受。”最真挚的语言发自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听从了他。建武二十三年,阴兴离世,卒年三十九岁。阴兴一向与他的堂兄嵩不能和谐相处,然而也敬重他的威严。阴兴重病时,刘秀曾经亲自前往探望,询问阴兴政事和大臣们的才能高下。阴兴叩首说:“我过于愚蠢不能够全部了解。但是私下里认为议郎席广、谒者阴嵩,都遵守行为规则,明察精审,要超过一般的公卿。”阴兴死后,刘秀想着他的话,于是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掌管禁军十多年,以谨慎自饬而被刘秀宠信。明帝即位后,封阴嵩为长乐宫的卫尉,

157、后又升职做了执金吾。明帝在永平元年下诏说:“原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率领禁军,跟从先帝扫平天下,应当凭借军功显赫而受封爵位,又依照皇亲舅父的惯例,也应该蒙受恩泽,但是阴兴都坚决辞让了,在街巷胡同里安身。并且亲自辅佐教导我,有周昌的正直;居家有仁义孝道,有曾参和闵子謇的品行。不幸过早的去世了,我十分的哀伤。贤能的人的子孙,更应该好好的抚慰。封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鲷阳侯,阴庆的弟弟阴博为强侯。”阴庆死后,其子阴琴继承了爵位。阴琴死后,其子阴万全继承了爵位。阴万全死后,其子阴桂继承了爵位。九、(2011浙江,1620,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

158、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责力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责力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责力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责力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责力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

159、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60、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明经第:考取。B.子无为嫌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D项,方:比拟,相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所字结构,表“的人”/所字结构,该句所谓的被动,是前面的“逮”解释为被动。所字结构为“所由(之)使也”;B项,副词,于是,就;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和。做这类

161、题的关键是熟悉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并且善于根据上下文明确句间关系、虚词的位置来分析判断。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责力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责力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不

162、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解答此类题的思路和方法: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只有整体阅读,才能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对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涉及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抓住题干,读准读全。读题目时,切忌走马观花。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设置干扰一般有这几种情况: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了解了干扰设置模式,有助于提高推断命中率。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163、 筹 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之”“者”“曰”等结合文言句式进行断句。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译文: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明确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如(1)中的“若”“无施”“焉”,(2)中的“抚”“无使”等;注意把握句式特点,如“无使劳而生怨”“不可不察”等都是省略句,译时应补出省略的部分。文言句子的翻译,

164、最基本的方法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人名、地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答案:(1)像你的才能,对于实行自己的主张没有不能做到的,哪里用得着赠送物品呢?(2)我希望安抚他们,不要让他们因为劳累产生怨恨。隋朝灭亡的教训离今天不远,(皇上您)不能不明察。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隋朝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郡昌乐县。他自幼失去父亲,孝敬母亲,尊敬兄长,凭借孝顺友爱闻名乡里。贞观初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试,

165、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责任并州长史,曾赞叹说:“张文瓘,就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不如他。”李责力入朝,张文瓘与二位同僚一同为他饯行,李责力拿佩刀、玉带赠送给另二位同僚,却没有送什么礼物给张文瓘。张文瓘带着这个疑惑请教李责力,李责力说:“你不要疑忌。像某某,为人处事犹豫不决,所以拿刀送他,希望他能够果断些;而某某放荡不受约束,所以拿玉带送他,使他今后能够遵守各种规章法令。像你的才能,对于实行自己的主张没有不能做到的,哪里用得着赠送物品呢?”因而极力向朝廷举荐。两次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一起在台阁任职,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

166、、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责力同为宰相。不久,担任左史事。当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蛮夷,在京城养战马一万多匹,国库渐渐空虚,文瓘进谏说:“称王者养育百姓,如果使他们安逸,社会就富足太平,如果使他们劳顿不堪他们就会反叛。秦、汉征讨四方,大肆建造宫室,至秦二世时国家就土崩瓦解,到汉武帝末年国家人口减少了大半。治理国家于未乱之时,保护国家在尚未有覆灭危险之时。人(一般)没有恒久怀念难忘的事,对仁政却常怀于心。我希望安抚他们,不要让他们因为劳累产生怨恨。隋朝灭亡的教训离今天不远,(皇上您)不能不明察。”皇帝认为他说的话很对,赐他绢帛锦缎百匹,因此,

167、减少养马数量数千匹。后来,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不久,又兼任大理寺卿。他上任后,不到十天,就把多年堆积下来的四百余件疑案审理清楚,真有罪者,按律治罪也毫无怨言。他曾患小的疾病,囚徒一起祷告,希望他赶快康复,处理政事。当时人们认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而宽恕,可比戴胄,后被任命为侍中,兼太子宾客。大理寺所辖各狱中在押的囚犯,听到张文瓘已调任,都低头痛哭,他竟这样地深得民心。他本性严厉正直,不能徇私通融,各部门的奏报都用心纠正驳斥,所以皇帝委以重任。有时生病请假,其他宰相上奏事情,皇帝一定会问:“这事与文瓘商量没有?”如果没有,皇帝就会说:“去和他商量一下。”奏事之人如果说:“已经与他商议了。

168、”所有的事情都会得到批准。十、(2011福建,2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虞集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

169、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

170、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某:我。甃结:砖块建筑。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D.起佐郡起:起任。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次:旅行途中的停留。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是单音节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考生想要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采用“代入法”,即把这个多义词的若干义项一一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断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171、。如本题A项中,将“次”的“排序”义代入原句“舟次彭泽”,明显讲不通。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 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陈述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这一要求,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为作者的使命,为作者登山的感受,为对李侯有大作为的肯定。只有、有直接关系。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

172、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虞集认为“彭泽县令失职所致”错。因为虞集只是问一下谁管辖此地,彭泽令面对破败景象,也想整理此地。解答本题,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间仔细辨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译文: (2)观其命亭

173、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注意“新”“题”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观”“少”等词的落实。解答本题,一要认真阅读,需要翻译的语句,确定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要认真对待,准确翻译;二要掌握“增”“删”“换”“补”“留”“调”等基本的翻译方法,三要注意字字落实,不能有所遗漏;四要草稿纸上先翻译,试译后调整语序使句子通畅。参考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他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参考译文:延祐五年,我接受圣明的天子的命令,到临川去召请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泊在彭

174、泽。第二天攀登小孤山,看到这座山奇特险峻,浩然之气油然而生。试想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从前在半山腰有一座亭子,站在亭子里天下百川就好像从脚下流过,一眼就看尽了广大的世界,坐在这里就可安然接受它,并度过这一天。石阶盘旋着往上去,它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护栏很坚固,攀登的人忘了自己身处险境了。这是宋代江州太守厉文翁修建的,离现在已有六十二年,而看守这亭子的人存心不诚,亭子也就一天天地倾圮。每攀登一个石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到达牧羊亭上,发现

175、到处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这时彭泽的邑长县令都在,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守的人,却说:“这不是彭泽管辖的地方。”于是大家都失意地离去。第二天经过安庆,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就把上面的事情告诉他。他说:“这是我们安庆的地盘,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一柱的名字,将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也不能摇动它。它遮天蔽日的气势,即使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力量都使出来,也都将被驯服顺从,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座峰,谁能抵挡这些强大的势力呢?自己想想那高峻特立的新亭,已在我眼中了。你

176、当替我记述这件事。”李维肃,真定人,几十年来在朝廷为官,历任郎官,可以说是有资历的老臣,他文雅很有才能,凭正直有骨气自负,很被当时人妒忌。过了很久,被任为郡里佐官。有人对此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不理这些。(我)体察他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再说一个小小的亭子,对郡里的政务并没有多大害处。他到达郡里没有十日,就知道这事该做,就把它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道,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十一、(2011山东,91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

177、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

178、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

179、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上下文,

180、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B项,渝:改变,违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两个“则”都为连词,那么。A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对,向”;第二个是介词,可译为“与,和”。B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连词,表顺承。D项“之”,第一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181、。这类题一般有四句出自课文,这就要我们平时注重对课本的学习,不要好高骛远。扎实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根本。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罚,薄赋敛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B.C.D.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说的是减少刑罚赋税,说的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

182、本的思想。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是什么,这是筛选信息的前提和目标,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项。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组情况,再确定答案。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

183、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错。管仲并没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了如何称霸天下的政治主张。正确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尽量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考虑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译文: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译文: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184、则必从其本事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以”(用)、“惧”(使害怕,恐吓)、“止”(使停止,禁止)是重点,还需注意其中的状语后置句。(2)句中“则”(那么)、“正”(务正)是重点。(3)句中“霸王”(成就霸王之业)、“举大事”(兴举大事)、“本事”(根本事情)是重点。翻译文中的句子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译出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现出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参考答案:(1)(治理百姓

185、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186、。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

187、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躬身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

188、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能根据时令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像流水一样。十二、(2010广东,59,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

189、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

190、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上:皇上,指朱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语诸将曰语:谈论。

191、B.委尸填满沟壑委: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识:标志。D.噫!我固无恙恙:祸患。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采用语境推断法及词类活用辨析法,可知“语”为动词,译为“谈论”不合语境,应译为“告诉”;B项属干扰项,本词词义生疏,可用代入法,放入语境,本处是说“尸首多得填满沟壑”,由此看“放置”不合适,应译为“堆积”;C项从语境看是“认出他们的父亲兄长弟弟都在阵中”,由此可知“标志”不可,应译为“认出,看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之”均作

192、动词宾语,都是代词,且都代指“居庸关”。B项第一个为介词,结合语境分析,“利”为“有”的宾语,因此译为“被”;第二个为介词,后面是动词,因此应为“为(之)报仇”,应译为“替”。C项结合语境,主语均为动作支配对象,且均有“为”与“所”相连,故均为介词,表被动。D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在”。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3分)()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以理解全文为基础,

193、不可游离原文,要搞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本文看,作者是极力赞美朱棣的“料事如神”。是分析“居庸关”这一位置的重要性,是采取的战术。故排除A、B、C三项,选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

194、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述评结合,解答此题一定要仔细对照,同时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再者注意关键词的理解。C项信息在第三段,文中为“获贼间谍”,表述与原文不符。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 将 已 得 宋 忠 颇 有 喜 色 上 曰 宋 忠 本 庸 材 以 利 口 取 给 谄 谀 奸 恶 货 赂 得 官 才 掌 兵 柄 便 尔 骄 纵 此 辈 荧 惑 小 人 视 之 如 狐 鼠 耳 区 区 胜 之 何 足 喜 也 诸 将 咸 顿 首 称 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利用语法知识,抓住名词、代词,这些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在它们前后

195、往往要进行断句;再者注意“也”“之”“耳”“曰”等句末语气词,这些地方一般是句末结束词,也需停顿。答案: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译文: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补足省略成分,字字落实。第句注意“今天”“授予”均为古今异义词,且“以”后省略“之”;第句注意“河”古汉语中特指黄河,“鼓噪”为两个词“擂鼓、呐喊”,“其”代指

196、宋忠。参考答案:现在上天把(居庸关)送给我,不可以错失这个机会。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一起冲向宋忠的军队。参考译文: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抢劫掠夺,有居民偷偷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高路险,是使北平安宁的要害地方,一百人守住它,一万人也不能攻下来。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有利的地势被别人拥有,我们一定要夺过来。就像一户人家的后门,怎能允许扔给盗贼?现在,趁他们刚刚到那里,又加上对百姓抢劫掠夺,人们还没有真心归附,夺取它很容易;如果任由贼人占据不夺回,等到增兵把守,以后就难夺取了。”于是就命徐安去攻打居庸关,徐安攻下了居庸关,俞瑱逃到怀来,投靠了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使贼

197、人知道安抚团结民心,小心谨慎的把守这个关口,即使我们要夺取它,又怎能很快就攻占呢?现在上天把(居庸关)送给我,不可以错失这个机会。”于是命令吴玉把守居庸关。皇上告诉各位将军:“宋忠屯兵怀来,有攻打居庸关的形势,趁他还没来,我们可先去攻打他。”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难以与敌人争斗,攻打他不容易,应当坚守等待敌人来。”皇上说:“形势不像你们知道的那样。贼人刚集中在一起,他们的心不齐;宋忠易暴躁少谋略,凶狠又刚愎自用,趁敌人还没有稳定下来,攻打他一定能打败敌人。”癸未,皇上亲自带领精锐骑兵八千,束裹着铠甲快速进军。甲申,到达怀来。在这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说宋忠欺骗来自北平的将士说:投降的家人

198、都被皇上杀了,堆积的尸体填满了沟壑,应当替他们报仇。将士们听了以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这一情况后,就让那些投降将士的家人做部队的前锋,使用他们以前的旗帜,贼众远远地看见了旗帜,认出自己的父亲、兄弟、孩子都在,高兴地说:“噫!我本来没有发生祸患,是宋都督欺骗我,差点被他蒙骗。”于是放下武器来归顺。宋忠余下的将士,仓促间匆忙排兵布阵,还没有列好阵势,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一起冲向宋忠的军队,宋忠大败,逃进城中。我方将士也紧跟贼众进入城中,宋忠藏在茅厕里,被搜出擒获。又抓获了俞瑱,将孙泰斩杀在阵中,其余贼人都投降了。众将捉到宋忠以后,很是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是平庸、低下的

199、人,凭借能说会道的一张嘴,谄媚阿谀,奸诈邪恶,用钱物贿赂得以为官,刚掌握兵权,就骄傲放纵,这是迷惑人心的小人,只把他当做狐鼠罢了。战胜这样一个小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众将都点头说皇上说得对。十三、(2010安徽,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

200、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201、风、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 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ch):人名。绤(chx):葛布的统称。1.对

20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C.是岁,大有年年:收成。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据上下文看,这句话的主语是“远近蛮夷”“款”后面的动词“附”,应是“依附、投靠”之意,此处的“款”是修饰动词“附”的,解释为“诚恳、恳切”更合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要学会采用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这样可以迅速判断词语的用法,即词性。如C项“大有年”的“有”为动词,不难断定“年”为名词;D项“总兵讨之”的“总”作谓语,可见是动词。2.以下六句话

203、,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命所在收葬之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筛选信息的主体和行为,分析行为的内涵,结合排除法,作正确的判断,不属于惠民业绩。是勤于政务,是批评守令,是表现贺兰祥清廉。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B.贺兰祥少时就有

204、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出身贵族”错,贺兰祥“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并非出身贵族。“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错,应承接上文“特为太祖所爱”,是周太祖延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典籍。解答此类题,需要客观控制原文。

205、通过阅读原文,把握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哪些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这样就把握了文章的精髓。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译文: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译时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把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到位。如(1)中的“初”“乃”“迎”“致”,(2)中的“是”“重”“往”“安”,(3)中的“通好”“行李”“遗”。参考答案:(1)太祖

206、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宇文护都在晋阳,后来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都很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友好往来,使者往来时,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他的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时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疼爱。虽然常在军队里,周太祖却经常聘请儒士,教贺兰祥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宇文护都在晋阳,后来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

207、边来。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后又攻回到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进封爵位为公。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进封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代理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都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恳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

208、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他品性清正俭素。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友好往来,使者往来时,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把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

209、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政,贺兰祥与宇文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宇文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晋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

210、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十四、(2010辽宁,47,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

211、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

212、?”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做此题目,一是靠平日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合一,则问题迎刃而解。可将义项代入原文中,顺畅、合情理则对。本题中“荫”: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使太守身可以

213、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中,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题较简便快捷的方法。在本题中,不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是叙述当时的情况,陈述对象不一致,是百姓听了赵良淳的话后的做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

214、;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可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地方,做题时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先后次序颠倒和曲解文意的干扰。在本题中“让兵士逃生”,文中无根据,属“无中生有”。让众人散去的是入城后的元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15、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译文: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应注意:直译为主,准确译出关键词语,句式特点,还要注意整体的通顺完整。本题中关键词语:(1)“大言”“意”“戍”,(2)“环守”“尔辈”“投缳”。参考答案:(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参考译文: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曾

216、孙。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所到的地方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当初因凭借祖先功业担任泰宁主簿,多次升迁任职到淮西运辖,在官场沉浮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任分宁知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罚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咸淳末年,任命赵良淳做安吉知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御的方法,都加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

217、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活下去罢了。”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的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

218、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十五、(2009广东,59,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

219、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

220、,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221、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项,采用语法推断法,可知“奇”的主语是“柳开”,是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采用语境推断法,根据原文,“弛”应该是“松弛、松懈”之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222、项可以根据相邻词的词性来判断“其”字的含义。第一句“其”后的“先”字是名词,那“其”就是代词,代李迪,修饰“先”。第二句“其”后的“毋令往”的“往”字是动词,那“其”就是副词,表祈使,修饰“往”,“当,可”的意思。B项由“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可知第一个“之”是代词,代亡卒;第二个“之”连接了名词和动词,去掉后不影响句子的理解,所以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句的“以”前是代词“何”,应考虑是“以何”的倒装,“以”是介词“用,用来”。第二句的“发内藏库”的目的是“佐国用”,“以”字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竟然”的意思,第一个表示对陛下“欲为此计”的极不赞成,第

223、二个表示对太后的极其敬佩。解答这类题,一要认真审清题意要求,通读所给选项,将其代入原文中确定其意义和用法;二要认真分析语境,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推断,辨准其用法;三要结合所给选项,进行比较筛选,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3分)()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

224、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并非直接体现“胆量非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225、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强加因果,李迪是以“朋党傅会”被贬。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

226、国事,殆过矣。”译文: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译文:解析:(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也”表判断,可停顿;“仁宗初立”主谓完整,可停顿;“临”“挟”“有”的主语都是章献,是三个独立的句子,可分别停顿;“迪正色危言”主谓结构,可停顿;“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是一个句子,但因为太长可主谓分开停顿;“仁宗”“章献”“古人”三个名词领

227、起三个句子,分别停顿,“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太长可主谓分开停顿。(2)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本题注意补足省略的成分。第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许”“壮”分别解释为“允许,答应”,“赞赏”。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太后)对李迪说:“您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是错了。”皇帝下诏不许可,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参考译文:

228、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为躲避五代战乱,迁家到濮地。李迪为人深厚有才识和气度,曾经带着他所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感到惊奇,说:“您是辅臣之才啊。”李迪考中进士第一,提拔为知制诰。宋真宗亲临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做亳州知州。逃亡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官府派兵捕捉,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将所派士兵全都收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带领骁勇精锐士兵,将贼擒获,斩首示众。曾经休假,忽传诏命(让他)在内东门应对,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物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当时连年蝗旱灾害,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就可以放松赋税征收,百姓就不劳苦了。皇

229、上说:“朕想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应当拿出钱帛几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对财物(的使用)不分内外,希望陛下下诏令赏赐三司,来表示恩德,何必说借。”皇上很高兴。当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章献很怨恨他。天禧年间,升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罪责,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参政,将寇准贬至雷州,用李迪朋党勾结的罪名,贬至衡州。丁谓派人逼迫他,丁谓事败,李迪任河南知府。来京城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对李

230、迪说:“您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家国大事,大概是错了。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李迪掌管徐州,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对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上下诏不许可,但是很赞赏他的志向。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章献皇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臣不敢窥伺觊觎;而仁宗君主之德日成,章献皇太后也保全美名,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儿可以

231、见到。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

232、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

233、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该解释为“散布、宣传”。如果解释“布”为“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境推断和“教

234、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该为“散布、宣传”。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治烦以简,狱无系囚每去官,辄无私宅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A.B.C.D.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要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做到整体上的把握,掌握事件及发生对象,反映出的品质特征,或者作品的思想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排除筛选的解题方法,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这里要表现的是“孙谦为政清廉”要注意筛选出不合这一要求的句子。是谈治政的方法和效果,再说孙谦的竭尽忠诚。找出这两项后再使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3.下列对原文

235、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236、。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往往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做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译文: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译文: 解析:本

237、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推断主要实词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第(1)句中要注意“嘉”“礼异”“效”三处;注意在语境中去推断:嘉清洁(品行),所以要译成赞许,赞扬;(甚)礼,可以判断出,礼应该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厚待、礼待;异,是高祖的一种看法,应该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他)不一般,很奇特;效,前面的词是自,自效,不可能是自己仿效自己,所以否定了仿效的词义,那么应该是成效、效果,作动词,引申为验证、证明。第(2)句中要注意“笃”“舆”“厅事”三个词的解释。“笃”可以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刘病日

238、笃”句,结合语境可以译出“重,病重”的意思;“舆”,语境中后面有“送”表明这是一种送的方式,所以作状语,解释成“用车”;“厅事”可以联想到课本中口技中的一句话“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厅事应该为大厅、厅堂之意。参考答案:(1)到任以后,梁武帝赞赏他清白廉洁,厚礼对待他,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2)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刘融。参考译文: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县人。他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在他十七岁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刺史,委任他为左军行参军。他以处理事务得当见称。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就暂时寄居在历

239、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乡里父老都称赞他敦厚和睦。他又出任句容令,清廉谨慎,博闻强记,县里百姓把他称为神明。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侍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任用他为司徒参军,并向宋明帝提到他。明帝提升他为明威将军、巴东与建平二郡太守。这二郡在长江三峡地区,地方官一直是以武力来进行镇压。孙谦将要上任,明帝命令他招募一千人为兵,统兵赴任。孙谦说:“蛮獠不服从命令,是由于对待他们失去义节,何必烦劳兵卒差役,以耗费国家资财。”他坚决推辞不受。到郡后,他广施恩惠,推行教化,蛮人与獠人十分感动,争相献上黄金与珍宝,孙谦加以抚慰劝喻,让他们回去安居乐业,所献的东西一无所受。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孙谦也都将他们释放回

240、家。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在他治理下,郡中安定,他的威信大增。齐高帝建元初,他担任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以至狱中没有等待判决的囚犯。到他离职时,百姓以他在职时不受百姓的礼物,装载缣帛等物追着要送给他,但他一无所受。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车棚居住。齐明帝在密谋废立太子时,想用孙谦为亲信。让他兼卫尉,给他甲兵百人,他不愿参予宗室内乱,就擅自遣散甲兵,明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不再重用他。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年龄已衰老,但他还是尽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起先,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他来到后,遂不

241、见老虎的痕迹。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又出来伤害居民。孙谦担任郡县官时,经常勤于劝说百姓进行耕作养蚕,务于使地尽其利,因此,收入常比邻境多。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到任以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梁武帝笑着说:“我使用你的智慧,而不使用你的气力。”孙谦自少至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廉洁奉公。他生活俭素,夏天没有蚊帐,但晚上睡觉却没有蚊虫来骚扰,别人都很惊奇。他年过九十,但身体强壮,与五十岁的人相仿,每次朝会,他都比众人先到公门。他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作的超过一般人很多。他的从兄孙灵庆曾在他家养病,他外出前及

242、归来后都要去探问孙灵庆的起居情况。一次,孙灵庆说:“先前喝的水冷热不调,现在还口渴。”孙谦退出后,便将妻子送回娘家。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以接待刘融。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进行殡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天监十五年,他死于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模拟试题A组2013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一、(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叡(ru),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政,梁黄门侍郎。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事,载随问应答,曾无疑滞。及长,博涉文史,沉敏有

243、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侯景之乱,元帝承制以为中书侍郎。寻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随都督王僧辩东讨侯景。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元帝以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军讨景。及大军东下,载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栅口,与僧辩会于梁幽。景平,除冠军将军、琅邪太守。高祖诛王僧辩,乃遣周文育轻兵袭载,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文育攻之甚急,载所属县卒并高祖旧兵,多善用弩,载收得数十人,系以长锁,命所亲监之,使射文育军。约日十发不两中者则死,每发辄中,所中皆毙。文育军稍却,因于城外据水立栅,相持数旬。高祖闻文育军不

244、利,乃自将征之,克其水栅。仍遣载族弟翙赍书喻载以诛王僧辩意,并奉梁敬帝敕,敕载解兵。载得书,乃以其众降于高祖。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翙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引载恒置左右,与之谋议。徐嗣徽、任约等引齐军济江,据石头城,高祖问计于载,载曰:“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高祖从其计。天嘉元年,以疾去官。载有田十余顷,在江乘县之白山,至是遂筑室而居,屏绝人事,吉凶庆吊,无所往来,不入篱门者几十载。太建中卒于家,时年五十八。(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

245、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为建威将军寻:不久。B.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军讨景衔:衔接。C.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婴:围绕。D.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致:获得。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寻”联系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难断定正确。B、C项“衔”“婴”均带宾语,可判断为动词,但“衔”作“衔接”讲属于以今义释古义,应是“接受,奉”之义;“婴”联系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也可判断为正确的。D项“致”在句中作“齐将之首”的谓语,作“获得”讲正确。本题极易误选A、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

246、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均为副词,于是,就。A项介词,把,让/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向/介词,被。解答本题要注意虚词在文中的具体用法,不能只凭形式上的一致来判定异同。本题极易误选B、D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载小时候很聪明,学习专心致志。他十二岁时随叔父拜见刘显,对于刘显的提问,他对答如流,显示出非凡的学识。B.侯景之乱时,韦载随都督王僧辩东讨侯景,元帝授予韦载许多官职来协助作战。韦载和王僧辩不负众望,终于平定了叛乱。C.高祖想诛杀王僧辩,就派周文育先袭击韦载,遭到韦载的顽强抵抗。后来韦载在族弟的劝说和梁

247、敬帝的敕令下投降了高祖。D.高祖很重用韦载,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韦载商量,且对他言听计从。韦载因病辞官回乡后,就大兴土木,建造宅院。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韦载商量,且对他言听计从。韦载因病辞官回乡后,就大兴土木,建造宅院”夸大其词,曲解文意。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译文: (2)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翙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译文: 解析

24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词“是”“军”“于”,省略句式,语句通顺。(2)句得分点词:“即”“以”“监”“部”,语句通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力求字字落实,谨防漏译、误译和望文生义。参考答案:(1)这时王僧辩驻扎在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人各自拥兵自保,观望着王僧辩的成败。(2)高祖对他厚加抚慰,就让他的族弟韦翙担任义兴郡郡守,他率领的将帅,也因材施用。参考译文: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祖父韦叡,任梁朝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亲韦政,任梁朝黄门侍郎。韦载小时候很聪明,学习专心致志。十二岁时,随叔父韦棱拜见沛国刘显,刘显向他询问汉书中的十件事,韦

249、载随问应答,不曾迟疑不决。长大后,广泛地涉猎文学、史学的著作,沉静敏捷有器量。被征召做了梁邵陵王法曹参军,升迁为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侯景之乱时,元帝仿照先前的制度任命韦载为中书侍郎。不久又任他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跟随都督王僧辩向东讨伐侯景。这时王僧辩驻扎在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人各自拥兵自保,观望着王僧辩的成败。元帝任命韦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并遵奉命令告诉悉达等人让他们出兵讨伐侯景。到大军向东进时,韦载率领三郡的兵从焦湖出栅口,与王僧辩在梁山会合。侯景之乱平定后,韦载被任命为冠军将军、琅邪太守。高祖要杀王僧辩,就派周文育率领轻装部队袭击韦载,还没有到却被韦载

250、先发觉了,韦载于是绕城自守。周文育进攻得很急,韦载所在县的士兵全是高祖原来的兵,大多数人善用弩,韦载收得几十人,用长锁链拴着他们,并让自己的亲信看着他们,命令他们射击周文育的军队。规定十支箭不能射中两支的人就要杀死,结果每发都中,所射中的都死了。周文育的军队稍稍退却,韦载趁机在城外建了水栅,双方相持几十天。高祖听说周文育军战事不利,就亲自率军征讨韦载,攻破了他的水栅。于是派韦载的族弟韦翙送信来把高祖诛杀王僧辩的本意晓谕韦载,并奉梁敬帝敕书,嘱咐韦载解除士兵抵抗。韦载得信,于是带着自己的部众向高祖投降了。高祖对他厚加抚慰,就让他的族弟韦翙担任义兴郡郡守,他率领的将帅,也因材施用,招致韦载常在左右

251、,与他谋议事情。徐嗣徽、任约等人带领齐军渡长江,占领了石头城,高祖向韦载询问计策,韦载说:“齐军如果分兵先占据三吴的路,掠夺东面的地方,那么大势去矣。现在可以紧急在淮南即侯景旧堡垒筑城,来疏通东面道路上的周转运输,另外命轻兵断绝他们的粮运,使他们前进没有能掠夺的东西,后退没有能资助的东西,那么齐将的首级,很快就可以获得。”高祖听从了他的计策。天嘉元年,因为疾病辞掉官职。韦载有田地十多顷,在江乘县的白山,到这时才筑室而居,断绝人世间的事,邻里有喜庆祝贺和凶丧凭吊的事情,从不来往,不入篱门几十年。太建年间死在家中,享年五十八岁。二、(扬州第一学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完白山人传包世

252、臣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

253、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赞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

254、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适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注: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孤露:父母死亡。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分书:书法的一

255、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匮:空乏。B.鬻篆于贾肆鬻:卖。C.遍赞于诸公赞:介绍。D.而余适去东台适:到,往。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语境解释含义,一般采用代入验证法,判断正误,如D项“到,往”与“去”连用,显然不妥。“适”修饰“去”,应作“恰好”讲。本题极易误选C项。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今日得见上蔡真迹!”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

256、一!”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含意,可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表明其篆法宗师,不能说明其造诣;只是表明他常以卖字为生,亦不能代表其造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

257、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文言文阅读题,可先做此题,因为这类题一般要求选错误的一项,这就意味着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大意。要注意同原文仔细比照,比较其细微差别。“未能进入辕门”错。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译文: (2)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译文: (3)吾

258、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眇:少,很少;顾:但,而;工:精致。(2)句得分点:诣:拜访;(编修张惠言)(他)省略补出;“于市侧荒寺”介宾结构后置。(3)句得分点:屈:使屈。“屈先生”直译为“使先生受委屈”。这句的意思是说,因为我竭力恳求先生,改变了先生原本的心意,这使先生受了委屈。可意译为“我竭力恳求先生”。卒:终究。“乃肯来都”前省略主语“先生”。解答本题,除了注意圈画关键实词、虚词外,还要特别注意句中的省略句、倒装句和词类活用。参考答案:(1)(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

259、精致。(2)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3)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参考译文:山人,是安徽怀宁集贤关人。姓邓,字石如,名琰,因为避当今皇上名的第二个字,就用字来与人交往,改字为顽伯。集贤关在皖公山下,所以又起号完白山人。(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精致。成年时,父母双亡,就因刻石游历各地。山人性情正直、孤傲,没有什么合乎心意的朋友。山人写篆书和进行篆刻的方法,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师,他的分书刚健秀美,

260、敦厚质朴,变化无可比拟,结构章法非常严谨和谐,浑然一体,山人自己说:“我的篆书比不上李阳冰,但我的分书不逊于梁鹄。”我绝对相信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山人在梅氏家客居八年。学成之后,梅氏家更加贫困无法再让山人客居。山人于是像从前一样穿着草鞋四处奔波,游遍了名山大川,凭借写字篆刻养活自己。山人游历黄山到了歙县,在商店卖自己的篆刻作品。武进编修张惠言在歙县修撰金榜家教书,编修原本对秦篆有深刻的研究,被修撰器重。编修看见山人在集市上卖字,回家对修撰说:“今日得以见到上蔡(李斯)的真迹!”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修撰当即备礼招待

261、山人。山人客居在修撰家,编修就跟从山人学习篆法。一年后,修撰在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前称赞山人,文敏请山人用四种书体写千文横卷,字的直径为一寸,(山人)一日写成,曹文敏惊叹称绝,准备了五百两白金为山人祝寿。乾隆庚戌年的秋天,皇上八十岁生日。文敏(早)在六月入京都,竭力邀请山人一同前往。山人独自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驴,在文敏之后三天出发。文敏乘着车马带着随从,因为山东发水转道耽搁,与山人在山东开山相遇。当时山东巡抚以下的朝廷命官在郊外迎接文敏,山人骑着驴经过辕门,守门的卫士大声呵斥阻止他进入。文敏坐在堂上远远地看见山人,急忙走出,(马上)请他进来邀请他坐上座,并向诸位官员广泛地介绍,说:“

262、这是江南高士邓先生,他的四种书体都是国中第一!”诸位官员于是大为惊讶,为他准备车马随从。文敏说:“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于是带领诸位官员,送山人到辕门骑上驴离去,才进堂中入座。山人常常来往于江淮之间,卖书法作品来供给差旅费用。我在嘉庆七年在镇江结识山人,与之交往并跟随他学习了十多天。第二年又在扬州相遇,山人去泰山游玩。到嘉庆九年的秋天,山人由山东到常州,经过扬州没有入城。等到十一月末,才知道我和翰风都客居扬州。翰风是编修张惠言的弟弟,我当初就是从翰风那里听说山人的名字。当时山人收到家信被催促回归故里,于

263、是买船回扬州,到天心墩拜访我,而我恰好才离开东台(回扬州)。山人等我到十二月初八,于是对翰风说:“年末了,距离家乡还有千里,我等不及慎伯了。”于是解开缆绳(乘船离去)。第二天我回到扬州。山人回到故乡后未再出门游历,就在第二年的十月死于家中,终年六十三岁。三、(辽宁五校协作体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久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睿宗立,

264、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不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茂焉,朕用嘉之。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殊不平,见于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

265、”帝许之。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散职,有怨言。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乖崖分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顷王室不造造:建立。B.乖崖分之节乖:乖巧。C.知军国事知:掌管。D.诏有司鞫治鞫:审讯。解析:B本题考查

266、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乖”应该解释为“违背”。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一个实词往往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本题“造”“乖”“知”,要根据语境来解释,实词的积累在平时。解答本题容易以今律古,选A或C。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不早计,后且噬脐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是刘幽求的建议,不是功劳;是皇帝讲的以前的事;是刘幽求与张暐定计策。解答本题,一要排除与传主无关的内容,如说的

267、是皇帝;二要排除虽与传主有关,但与题干“功劳大”无关的内容,如。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他劝说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时,也要把武三思杀掉,彦范等人不听从,后来果为武三思所害。B.睿宗赞赏刘幽求功勋卓著,赏赐他二百户,子孙可持续继承封国,并把赦免死罪的文字刻在铁券上,来表彰其功劳。C.刘幽求自认为功劳大,功劳在众臣之上。看到窦怀贞担任左仆射,崔湜做中书令,他心中特别不平,就借机与张暐密谋,诬告崔湜谋反。D.姚崇平日里忌妒幽求,告发其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卢怀慎等说幽求轻肆不恭,致使幽求被贬官。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

268、类题,考生理解原文时,往往缺乏“对位”意识,即缺少将人物与其言行一一对照的观念,如此才会张冠李戴。如本题中C项“诬告崔湜谋反”不对,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策是事实,幽求并非诬告。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淄王入诛韦庶人,幽求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译文: (2)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按照字字对应、句句落实的原则,在明确大意的基础上,应着眼于直译。(1)句得分点:“诛”“是”“一”;(2)句得分点:“阴”“且”“太上”。(1)句中“一”,(2)句中“与”极容易译

269、错。参考答案:(1)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幽求参与重要谋划,这一天夜里号令诏书都出自刘幽求的手。(2)崔湜等人都是太平公主的朋党,他们日夜密谋,如果不早做打算,将产生大的危害,皇帝将不能够高枕无忧了。参考译文:刘幽求是冀州武强县人。圣历年间,参加殿试中第。调任为阆中县尉,刺史对他不加礼遇,刘幽求弃官离开。不久之后,被授为朝邑尉。桓彦范等人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却不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你们这些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不早为之谋划,以后将再也做不到。”他们不听从,不久以后,五位王爷都被武三思罗织罪名而处死。临淄王入宫诛杀韦庶人,幽求参与重要谋划,这一天夜里号令诏书都出自刘幽求的手。事后,幽求凭

270、借功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参与掌握国家机密的军政大事,睿宗登基,刘幽求被晋升为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加五百个封户。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的身份而被罢免政事。不到一个月,迁到吏部,授予侍中之职。皇帝的诏令说:“不久前因为王室没有建立,中宗满足于职务被韦皇后取代,外戚余孽专权祸乱,将损害国家,我与诸位王公都差一点殉难。幽求处在危机之时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扶助推举诸君,协同忠义之士,镇压消灭了为首的坏人,使国家得以再次存留。这全部仰赖幽求,他的功劳很多,我因而嘉奖他。应该增加实际封赏二百户,子子孙孙继承封国不断绝,特赦免十次死罪,将文字刻写在铁券上,来表现他的功劳。”先天元年,担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

271、门下三品官,监督修撰国史。幽求自认为对国家有功劳,功劳在诸位大臣之上,愿望未得到满足。当窦怀贞当了左仆射,崔湜担任中书令,幽求内心特别不平衡,怨愤表现在脸面上。不久崔湜等人依附太平公主,有反叛的计谋。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下计策,派张暐去报告玄宗(当时是太子殿下)说:“崔湜等人都是太平公主的朋党,他们日夜密谋,如果不早做打算,将产生大的危害,皇帝将不能够高枕无忧了。我请求率领羽林军去除他们。”玄宗答应了。事情还没有发动,而张暐漏话给侍御史邓光宾,玄宗害怕,就向睿宗列举报告了幽求的罪状。睿宗认为幽求等人是属官,弹劾上奏而疏远离间皇亲,论罪该处死。玄宗秘密地发布命令袒护他,于是将幽求流放到封州,把

272、张暐流放到峰州,光宾流放到绣州。第二年,太平公主被杀,皇帝当天就召回他恢复旧职,执掌军国大事,还分封户籍,赏赐一件锦衣。开元初年,晋封为尚书左丞相,兼任黄门监,不久以太子少保的身份被罢免。姚崇平时就忌妒他,就上奏幽求郁闷不快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皇帝下诏让有司审讯惩办他,宰相卢怀慎等人上奏道:“幽求轻佻放肆对人不恭敬,有失大臣礼仪,违背超越合适的仪节。”第二天,被贬谪为睦州刺史,削去实际封赏的六百户。调任到杭、郴二州,幽求恼恨悲愤,死在道路上,终年六十一岁,赠谥号为礼部尚书。四、(荆州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山魈祖冲之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之,见一材头,

273、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

274、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选自述异记)注:山魈(xio):传说中的山间妖怪。穷渎(d):小沟渠。簖(du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材头:木头,木材。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向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B.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C.此物转顿请乞放顿:顿时。D.去家转近去:距离。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比”“去”“顿”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文言词语。顿,顿首,磕头。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当复何计,但应就死

275、耳我乃山神,当相佑助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后寂然无复异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清楚,答题才能准确。其次是找到所给句子在原文的位置,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分析,做出选择。制造假象;设计中伤 ;利诱王某;黔驴技穷,见其绝望;重在写王某能识破其伎俩;灰飞烟灭,被消灭。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

276、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

277、吓王某”此说有误,山魈现出原形是情非得已,主要是为了寻求逃脱。解答本题,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梳理与传主相关的人、事,并概括体现出传主性格特点的事情;(2)找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然后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文意。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译文: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译文: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翻译前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勾画出关键实词和活用词,注意“内”为通假字。(1)句得分点:“明”,第二天;“败”,破裂。(2)句

278、得分点:“内”,通“纳”;“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3)句得分点:相,你,偏指一方;“全”,使完好。参考答案:(1)隔一天再去看,见那块木头又在围栏中,蟹簖又像先前那样给撞坏了。(2)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绑在扁担头上回家,说:“到家我就用斧子把你劈开,烧掉。”(3)把笼子打开放了我吧,我就是山神,你放了我,我能帮助你,让你的蟹簖完好无损,每次都装满螃蟹。参考译文: 南宋元嘉初年,有个姓王的富阳人在小河里插了竹簖抓蟹。第二天去看,发现一个二尺来长的木头在蟹簖中,蟹簖断裂,螃蟹都跑光了。王某就修好蟹簖,把那块木头取出来扔到河岸上。隔天再去看,见那块木头又在围栏中,蟹簖又像先前那样给撞坏了。王某

279、就又修好蟹簖,取出木头,次日早晨再去看,看见的竟然跟前两天的一模一样。王某开始怀疑那块木头是什么妖物,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绑在扁担头上回家,说:“到家我就用斧子把你劈开,烧掉。”离家还有三里地时,听见蟹笼子里沙沙有声,回头一看,原先的木头变成了个怪物,人脸猴身,只有一只手一只脚。怪物对王某说:“我天性爱吃螃蟹,最近几天我下水弄坏了你的蟹簖,实在太对不起你了,希望你能原谅我。把笼子打开放了我吧,我就是山神,你放了我,我能帮助你,让你的蟹簖完好无损,每次都装满螃蟹。”王某说:“你祸害了我,前后不止一次,自己罪该一死!”那妖物转而磕头,请求放掉它,王某回头看它,不作应答。怪物说:“你姓什么叫什么,我

280、想知道。”怪物问个不停,王某就是不应答。离家越来越近了,怪物说:“既不放我,又不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还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等死了。”王某到家以后,立刻堆积柴草点起火来焚烧木头。烧了之后,静静的,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的事。原来那个怪物就是民间所说的“山魈”。传说:山魈如果知道了人的姓名,就会伤害那个人,所以那怪物再三问王某的姓名,正是想害了他以逃脱自身。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 食 如 故 非 牛 不 闻 不 合 其 耳 矣 转 为 牛 虻 之 声 孤 犊 之 鸣 即 掉 尾 奋 耳 蹀 躞 而 听。(汉牟融理惑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

281、句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句末语气词“矣”“耳”后的停顿,二要注意结构相同的句子。“牛虻之声”“孤犊之鸣”。答案: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参考译文:公明仪为牛弹奏曲名是清角的音乐,牛依旧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见,而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转而弹奏出牛虻的声音和一头牛犊的鸣叫声,那牛马上摇摆尾巴,竖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细地听。五、(威海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隗(wi)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少仕州郡。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歆死,嚣归乡里。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闻更始立而莽兵连败,乃与兄义及上邽人杨广、冀人

282、周宗谋起兵应汉。嚣止之曰:“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崔不听,遂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嚣辞让不得已。曰:“诸父众贤不量小子。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众皆曰:“诺。”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事毕,移檄告郡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驰命四夷

283、,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嚣乃勒兵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将攻安定。安定大尹王向,莽从弟平阿侯谭之子也,威风独能行其邦内,属县皆无叛者。嚣乃移书于向,喻以天命,反复诲示,终不从。于是进兵虏之,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而长安中亦起兵诛王莽。嚣遂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等七县,皆下之。更始二年,遣使征嚣及崔、义等。嚣将行,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望以书辞谢而去。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明年夏,赤眉入关,三辅扰乱。流闻光武即位河北,嚣即说更始归政于光武叔父良,更始不听。诸将欲劫更始东归,嚣亦与通谋。事发觉,更始使使者召嚣,嚣称疾不入,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

284、守。更始使执金吾邓晔将兵围嚣,嚣闭门拒守;至昏时,遂溃围,与数十骑夜斩平城门关,亡归天水。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节选自后汉书隗嚣列传,有删改)注:更始:汉朝时期汉更始帝刘玄的年号(公元23年到25年)。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一:统一。B.嚣辞让不得已让:谦让。C.以徇百姓徇:示众。D.遣使征嚣及崔、义等征:征伐。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辨析CD项的“徇”和“征”。这两个词均属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徇”有顺从的意思,也有“示众”“巡行”等意思;“

285、征”有“征伐”义,也有“征召”“应验”“求,取”等意思,D项“征”即为“征召”之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史奉璧而告(哙)起,立而饮之B.嚣乃勒兵十万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C.嚣乃移书于向赵尝五战于秦 D.因会客王遵、周宗等勒兵自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修饰。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介词,给;介词,和。D项副词,趁机;介词,通过,经由。本题极易误选D项,原因是分不清是介词,还是副词。二者的区别是: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据此可判断该选项不同。3.下面

286、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隗嚣有领导才能的一组是()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驰命四夷,复其爵号安定悉降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 A.B.C.D.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紧扣“直接体现”四字;是否与隗嚣有关;是否体现“领导才能”。体现方望的谋略;间接体现;没有认清更始的真实意图,试图归顺汉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隗嚣年轻时很有名气,在州郡里做官吏,王莽的国师刘歆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刘歆死后,隗嚣返回乡里。B.隗嚣聘请平陵人方望做他的军师,并听从方望的建议建立高祖庙,

287、以臣子礼祭祀先祖,以此顺应民心。C.隗嚣起事后发出檄文告知郡国,表示要遵循高祖时的旧制度,学习孝文帝的传统德政。如有不听从命令的,就用武力平定。D.赤眉军入关后,传言光武帝在黄河以北即位,隗嚣谋划让诸将劫持刘玄去投降光武帝,事情败露后,刘玄派兵包围了隗嚣。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重点,然后再具体分析选项表述的正误。D项错在“隗嚣谋划让诸将劫持更始帝刘玄向东投降光武帝”,原文是其他将领想要劫持刘玄向东投降光武帝,隗嚣也参与了他们这个谋划。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译文: (2)虽

288、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译文: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谨防顾此失彼,即注意了关键实词、虚词,忽略了古今异义词(其实、以为)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翻译中若遇到双音节词,便要考虑其是否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主观臆断,以今律古;至于文言句式,要学会抓住标志,如(1)中的“也”,(2)中的“见于”。(1)句得分点:兵、辜、判断句;(2)句得分点:虽、以汉为名、其实、被动句;(3)句得分点:以为、知、固。参考答案:(1)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遇此劫)呢!(2)虽然想用复兴汉室

289、的名义行事,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么能被大家信服呢?(3)方望认为刘玄的成败还不可预料,坚决阻止他去,隗嚣不听。参考译文: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县人。他年轻时在州郡做官吏。王莽的国师刘歆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刘歆死后,隗嚣返回乡里。他的叔父隗崔,平素性情豪爽,能博得众人的拥护。听说刘玄已立为天子,而王莽的军队连连失败,于是便与哥哥隗义以及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谋划起兵响应刘玄。隗嚣制止说:“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遇此劫)呢!”隗崔不听劝阻,于是聚众数千人,攻打平襄,杀死了王莽的镇戎大尹,隗崔和杨广等人认为起兵之事应该拥立君主来统一众人的思想,他们都说隗嚣一向有声

290、望,又喜好经书,于是大家共同推举隗嚣为上将军。隗嚣辞让不过,说:“承蒙诸位父老众贤看得起晚辈。必须采纳我的意见,我才敢听从你们的意见。”众人都说:“是。”隗嚣已经立为君主,派遣使者前去聘请平陵人方望,让他做军师。方望来了以后,劝说隗嚣:“您想上承天命下顺民心,辅助汉室而起兵,今日立为皇帝的人在南阳,王莽还占据长安,虽然想用复兴汉室的名义行事,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么能被大家信服呢?应当赶快建立高祖庙,以臣子礼祭祀,这就是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于先祖的神灵。”隗嚣听从了方望的建议,于是在县邑东面建庙,祭祀高祖、太宗、世宗。隗嚣等人都自称臣子主管祭事,祝史手捧着玉璧祷告神灵。盟誓完毕,发出

291、檄文告知郡国:“遵循高祖时的旧制度,学习孝文的传统德政。如有不听从命令的,就用武力平定它。派遣使者飞奔到四境的少数民族,恢复他们原有的爵号。班师回朝,检阅军队,反复告知百姓,各安其所,安居乐业。”隗嚣于是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雍州并杀死了雍州牧陈庆。准备攻打安定。安定的大尹王向,他是王莽堂弟平阿侯王谭的儿子,他的声势气派能风行于他管辖的区域,属下的县都没有反叛的。隗嚣便发书信给王向,告知他天命的归属,反复教诲指示,王向最终还是不听从。于是隗嚣进兵将他俘虏,在百姓中示众,然后把他杀掉,安定全部投降。这时长安城中也有人起兵杀了王莽。隗嚣于是分别派遣各位将军攻打陇西、武都等七县,都攻下了这些地区。更始二

292、年,刘玄派遣使者征召隗嚣以及隗崔、隗义等人。隗嚣打算前往,方望认为刘玄的成败还不可预料,坚决阻止他去,隗嚣不听。方望便写了书信告辞而去。隗嚣等人便到了长安,刘玄让他担任右将军。第二年夏天,赤眉的军队入关,三辅混乱。传言光武帝在黄河以北即位,隗嚣就劝说刘玄把政权移交给光武帝的叔父刘良,刘玄不从。其他将领想要劫持刘玄向东投降光武帝,隗嚣也参与了他们这个谋划。事情败露后,刘玄派使者召见隗嚣,隗嚣假称有病不去,乘机会同门客王遵、周宗等人,统率兵马自我坚守。刘玄派执金吾邓晔带领军队包围了隗嚣,隗嚣关门抵抗;到黄昏时,隗嚣便突破包围,带领数十骑兵连夜斩杀平城门守将,逃命回到天水。重新招募聚集兵众,占据原来

293、的地盘,自称是西州上将军。等到刘玄失败了,三辅耆老士大夫都投奔归附隗嚣。六、(厦门3月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

294、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

295、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选自战国策,有改动)注:致命:致辞。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甲:盔甲,代指军队。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96、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质:抵押。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诚:确实。C.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典:恩典。D.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矫:假托。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成分分析法,如A项,“质”在句中作谓语,为动词;C项,“典”带宾语“主东地”,应为动词,主管。本题易误选A、B项。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臣有傅,请追而问傅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楚东地得以保全,三个臣

297、子的献计是重要原因;昭常的守卫和秦人的援助都是三人计策的具体运用,也是原因。是太子就是否向齐献地以返回楚国欲问计于老师;是子良入齐后齐国的反应;是结果,不是原因。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C.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就能维护国土完整。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而返。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

298、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昭常假托王命”有误。昭常是奉了王命的,子良说他假托王命只是托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译文: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1)句得分点:三子,三位先生,三个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句意不通顺者,可酌情扣分。(2)句得分点:隘,阻挡;出,使出;仁,仁道,仁义。句意不通顺者,可酌情扣分。参考答案:(1)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2)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

299、。参考译文: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500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

300、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

301、”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

302、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七、(湖南怀化期末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真州东园记

303、欧阳修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砺,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

304、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

305、阳修记。注:的砺:明亮鲜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当:应当。B.图其所谓东南者来以示予示:指示。C.吾于是信有力焉信:相信。D.而又协于其职协:共同。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题干,这类题一般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而本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其次意识定位于大都有错误上,用代入法判断正误。A、D项均处于谓语位置,应为动词;B项由“图其所谓东南者”不难判断“示”不是“指示”的意思。A项,地处、处于;B项,给看;D项,协调、配合。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因其暇日不如因而厚

306、遇之B.凡图之所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其为吾书其大概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乃为之书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趁着。B项,助词,“所”字结构/表被动;C项,介词,替/动词,谋划;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表判断。文言虚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根据语境,结合全句意思来准确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所以流连忘返。B.作者欧阳修从昔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

307、可以改变环境。C.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B项,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D项,作者并未亲到东园,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解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一般来说,这类题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而本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译文: 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译文:

308、 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得分点“敞”使宽敞,扩建,“辟”,“圃”。句得分点:“宾客往来者”定语后置,“私”,岂哉。句得分点:“记”活用,“孰”。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注意联系上下文,句中关键词语,注意有无活用词及特殊句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参考答案:扩建东园中心,把它作为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它的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园子。四方往来的宾客,我们在这里与他们同享欢乐,难道仅仅是偏爱我们三个人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参考译文: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

309、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玩。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中心,把它作为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它的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园子。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

310、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跟踪鱼儿游动,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

311、方往来的宾客,我们在这里与他们同享欢乐,难道仅仅是偏爱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庐陵人欧阳修作记。八、(温州十校联合体期终联考)阅读下

312、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连处士墓表欧阳修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313、,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

314、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以处士为法法:标准,规范。B.卒而反葬应山反:反而,却。C.悉散以赒乡里赒:周济。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可运用代入法,即把释义代入原文,如果上下文贯通,符合原文语境,那么一般而言是正确解释,反之则是错误的。B项的“反而,却”代入原句显然不妥,应为“返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家焉斯天下之民至焉B.尝

315、以事之信阳乃夜驰之沛公军C.因不复仕进不如因而厚遇之D.其二子教以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谦词,于此/句末语助词;B项,均为动词,“到去”;C项,连词,因此/介词,趁机;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先确定虚词在语句中的功能,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如B项“之”分别带宾语“信阳”“沛公”等,可断定为动词,“到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B.连舜宾

316、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C.连舜宾曾于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意,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其与文意是否相符。有时选项的错误往往在于一个细微的地方,如C项“他的仆人告诉他”就是对“告以处士”望文生义地理解。4

3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考查阅读添加新式标点的古典书籍的基本功。文言断句是以阅读理解为前提的。如果断开后,文意能连贯顺畅地解读,就说明断句是正确的。本题断句时要注意主语“处士”“应山之人”分别领起的部分;另要注意不同的谓语,如“居”“省”“卒”“归”“迎哭”“负”“还”等。答案: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注:此处可断可不断)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说明:处为可断可不断)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318、者欤!译文: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其欤”“躬”“信”。(2)句得分点:“岁饥”“粜”“卒”,补出“连处士”。“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解答本题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实词必须翻译出来,如“躬”“信”“粜”“卒”等,活用词“市”,固定句式“其”“欤”等也必须体现出来。参考答案:(1)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2)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

319、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

320、且他的父亲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给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

321、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有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连处士在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

322、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九、(广东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环翠亭记宋濂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323、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

324、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注: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偾:毁坏。爬梳:梳理、整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以“环翠”题其额额:牌匾。B.既完其阖庐完:修缮。C.足以克负先志负:辜负。D.

325、今征于仲孚征:验证。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解题手法看,判断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的正误,首先应重视所学课文的文言实词的具体含意的掌握,通过课本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记忆,积累实词,最终形成迁移能力。如“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宁许以负秦曲”的句子,“负”应解释为“承担”。C项与此相同,应解释为“承担”或“怀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A项助词,定语标志;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因为;介词,给。D项连词,表结果或目的;连词,

326、表修饰。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解析: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仅是指昔时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并未涉及由亭榭的兴废,而卜占时世之盛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

327、。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错断、漏断、多断皆算错,扣完为止。“暇日”与“怡情”间可断可不断。每错2处扣1分。答案: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

328、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译文: 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得分点:“江右”“名宗右族”“甲第”“相望”“在在”为重点词语。句得分点:“构”“非特”“卜”。参考答案: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第连接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参考译文: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顺着临川县城直向西

329、走,就是罗家山。太平时世,有一个字叫仲孚的人,曾经遵照父亲的吩咐,种植了万竿竹子,并且在竹林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每当大雨过后,晨光熹微,空旷澄净,竹林掩映,好像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好像要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来临。虞文靖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人的俗念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至正年间,发生了壬辰动乱,战火不断,不止亭子被毁,连万竿竹子也被砍伐得一竿不剩。经过的人都为它们存在的短暂而感叹不

330、已。等到真龙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了清明。仲孚挈同他的妻儿从山中归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后,又修复亭子还原旧样。接着又在四周栽种竹子,竹子的枝芽也就丛生茂密了,三年后又生长成一片竹林。寿陵县中和仲孚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到仲孚那里去,举杯依次给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第接连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他们的楼台占据幽静美好又高爽干燥的地方,风景没有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遭到毁坏就没有再修复的了;有楼台用尽心思修建的也只是摆脱房屋摇摇欲坠的样子;有整修治理好的却没有时间搬迁去或无法安居。这座亭子虽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后代。让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

331、后人引路,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陈闻先生的,他说,不能没有东西给后人看,于是就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我为此写一篇记。唉!前人给园子题名的文章,说从亭台楼榭的兴起废弃,就可以预测时世的盛衰。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这因为皇帝威力如天,拨乱反正,天下太平已经有十几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他的生活,那么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就可推知;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的

332、生活就可推知。这样看来,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连续三代的太平昌盛,的确是可以期待的啊。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乐意为天下人说这件事,因为这并不只是记载一件事。仲孚的名叫仲丽,嗜爱学习又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一致地称赞他。十、(深圳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艺祖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

333、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

334、。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帅被擒,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其数,遂下滁州。(节选自宋代王铚默记卷上)注: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噍类:jio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擐:hun套、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扼:控制,把守。B.令翼日再出翼:同“翌”。C.问诸村人诸:众多。D.无敢蹑其后者蹑:追随。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诸

335、:兼词“之于”。A、D项均带宾语,释作动词是正确的;B项联系“翌日”一词,不难看出“翼”同“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夺门以入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所以问计于君也C.且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D.再乘胜而出三纵而三擒之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连词,同“而”,表承接。B项,介词,在;介词,向。C项,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要。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既主帅被擒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C.与晖遇于清流关

336、隘路D.我师绝归路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省略句,省略“于”;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作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

337、攻下了滁州。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如A项中“滁州城”应为“清流关隘路”。5.翻译下面的句子。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译文: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译文: 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得分点:争讼,诣,决曲直。句得分点:虽,乃也(判断句),抵。句得分点:方,骄,休(使动用法),得志。参考答案:村民中有什么官司和纷争的,大多到赵学究那里让他评判是非。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条小路,(它)是在山的背面,可以通过(这条路

338、)直接到达滁州城下。他们刚刚打了胜仗,因而会气骄意盛,会解下铠甲,让士兵休息,一定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如愿以偿(或把对方打败)。参考译文:宋太祖赵匡胤为周世宗臣下时,功业最初并没有突显。当时,江南李璟割据一方,国力非常强大。他听说周世宗亲征到淮水岸边,(他认为)滁州是个险要之地,一面阻遏周军,一面也可以增援寿州,便派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率兵十万驻守滁州。赵匡胤率领几千周军与皇甫晖相遇于清流关一条狭窄的路面上,周军被打得大败,皇甫晖整军回到滁州城下休息,约定第二天再战。赵匡胤的军队再次聚集到清流关下,又担忧皇甫晖再次率兵杀到,他向周围的村民打听,听说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做教书先生

339、的赵学究(赵普)很有谋略,村民中有什么官司和纷争的,大多到赵学究那里让他评判是非。太祖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学究本来就知道对方是赵点检赵匡胤,迎接会见他,礼节隆重。太祖多次向学究问计,说:“他们已经胜利,我方已经失败,只是我担心他会再次出兵前来,这就是向您问计的原因。”学究说:“既然这样,如果将来让他日后再休整军队,再次乘胜出击,我们军队就没有退路,就不再有活着的人了。”太祖问:“那应该怎么办?”学究说:“我有一条奇计,正是所说的借败势成转为胜势,转祸为福。清流关下有一条小道,没有人会从那里走,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条小路,(它)是在山的背面,可以通过(这条路)直接到达滁州城下。此时正是西

340、涧里的水大涨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军失败之后,必定不敢绕到他们的后面来。如果能从山的背面的小路上下去,再率领士兵从西涧渡河到城下,夺得关隘,进入滁州城,他们刚刚打了胜仗,因而会气骄意盛,会解下铠甲,让士兵休息,一定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如愿以偿(或把对方打败)。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如果来日他们整军出城,那情况就不可能实现了。”太祖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学究指明路的方向。学究也不推辞,就派人作向导。马上下令誓师,趁夜从小路快速行军。三军跨马从西涧渡河过去,逼近滁州城,皇甫晖果然没有任何防备,太祖的军队夺得城门,进入城内。入城之后,皇甫晖才得到消息,马上率领亲兵穿上铠

341、甲和太祖的军队展开巷战,多次想要逃跑,多次被擒住。主帅皇甫晖被擒,城中的人都说周的军队将要进城。城中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于是就攻下了滁州。B组20112012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一、(2012安徽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

342、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343、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闲:捍卫。诐:偏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A项,“治”“乱”对举,不应是“治理”的意思。“治”指天下太平,“乱”指天下动荡。B项,“惧”作谓语,C、D项均带宾语,解释作动词义都是正确的。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344、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秦亦不以城予赵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驱猛兽而百姓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所+动词/为所,表被动;B项,介词,把;C项,语气副词,可不译/代词,他;D项,连词,因而/连词,而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

345、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应为“没有周公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译文: (2)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译文: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落实句中重要字词的翻译。(1)“好辩”意为“喜欢论辩”,(2)“代作”意为“代代产生

346、”,(3)“息”意为“停止(传播)”,“著”意为“彰显”,“是”意为“这样”。参考答案:(1)别人都说您喜欢论辩,请问为什么?(2)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代代产生)。(3)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彰显,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参考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论辩,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代代产生)。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

347、无处安居繁衍;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苑囿、池塘、草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地方,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世道衰微,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下犯上作乱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是关于天子大事的。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通过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通过春秋啊!“圣明的国君再也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只为自己,这是目无国

348、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大概像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彰显,这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我对此很忧虑,才出来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传播。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行事;对行事有害,就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心生忌惮。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的行为,批判荒唐的

349、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哪里是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啊!能够表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二、(2012河南中原六校联谊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凌虚台记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

350、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351、”既以言于余,退而为之记。古文观止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特:只。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D.公曰:“是宜名凌虚。”名:名字,名称。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丽:依附,靠近。C项,相寻:连续不断。D项,命名,称作。2.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

352、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便登高远眺。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认真比照原文,辨别选项说明的正误。C项对应的原文是“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对照之,不难发现其错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的感叹。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

353、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无中生有。4.翻译。(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译文: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虽、损益,物理;(2)句得分点:犹、恃、人事。参考答案:(1)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2)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

354、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参考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拄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

355、(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到了台上的人,都恍恍惚惚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囊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

356、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后来为他写了这篇记。三、(2012东北四校三月一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357、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列传。冀用寿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

358、,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

359、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注: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裁能书计裁:通“才”。B.商以让冀让:退让。C.融自刺不殊殊:死。D.讽洛阳令收考授讽:暗示。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联系文意可知,让

360、:责备。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少为贵戚,逸游自恣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时间(任职)先后,防止故意颠倒。所陈述的事情,均在梁冀封为大将军之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B.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

361、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梁冀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然后让吕禹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仇家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译文: (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62、的能力。(1)应注意两处省略,介词结构后置和“被”。(2)“疾”译为“痛恨”,“因”译为“经由、通过”,“白”译为“劝说”。参考答案:(1)(他们)各自派遣自己的宾客去登记属县富人的名单,然后给这些人安上其他的罪名,把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让(他们)出钱赎出自己,给钱物少的人甚至被处死或流放。(2)梁不疑喜好儒家经典,善待士人。梁冀私下里十分痛恨他,就通过中常侍劝说皇帝,让他转任光禄勋。参考译文:梁冀,字伯卓。他两肩上耸,眼睛像豺一样竖立,斜眼视人,眼光总是直勾勾的,说话口紧闭又含糊不清,勉强能写字计数。他从小就是显贵皇戚,四处游乐,自我放纵。章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梁冀在任期间残暴

363、放纵,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的父亲梁商亲信的宾客洛阳县令吕放,稍稍和梁商说了梁冀的一些缺点,梁商因此责备梁冀,梁冀就派人在路上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他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梁商去世还没有下葬,顺帝就任命梁冀为大将军,任他的弟弟侍中梁不疑为河南尹。到顺帝去世时,冲帝还在襁褓之中,太后掌控朝政,诏命梁冀和太傅赵峻、太尉李固总领尚书事务。冲帝又死了,梁冀就拥立了质帝。质帝年幼却很聪慧,他知道梁冀骄横,曾经在群臣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听了,非常痛恨他,就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质

364、帝当天就死了。然后他又拥立汉桓帝,并屈杀了李固和前任太尉杜乔,天下的人都叹息恐惧,这事在李固列传里有详细的记载。梁冀听从妻子孙寿的话,剥夺了许多梁家人的职权,对外给人一种谦让的感觉,实际上抬高了孙氏宗亲的地位。他们当中假托他人名义担任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等官职的有十几个人,都十分贪婪残忍、凶暴荒淫,(他们)各自派遣自己的宾客去登记属县富人的名单,然后给这些人安上其他的罪名,把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让(他们)出钱赎出自己,给钱物少的人甚至被处死或流放。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孙奋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大怒,就向郡县告状,指认孙奋的母亲是他过去守

365、库的奴婢,说她偷了十斛白珠、一千斤紫金,反叛主人,于是就把孙奋兄弟抓起来拷打,打死在狱中,把他们一亿七千多万的财物全部没收了。元嘉元年,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就召集朝中全部公卿,共同商议对待他的礼遇。于是有关官员上奏说梁冀可以入朝不小步快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同等的仪礼规格梁冀还觉得他们奏请的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他专横行事,玩弄权势,一天比一天凶残放纵,各种大小的机要事务,没有一件不是先征询他的意见才做出决定的。梁不疑喜好儒家经典,善待士人。梁冀私下里十分痛恨他,就通过中常侍劝说皇帝,让他转任光禄勋。又暗中指使众人

366、共同推荐他的儿子梁胤做河南尹。梁不疑因为兄弟之间有裂痕,感到很可耻,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中,和弟弟梁蒙一起闭门自守。梁冀不想让他们与宾客来往,暗地里派人穿着便服到他家门口,记下和他们来往的人。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第一次上任前,拜谒梁不疑,梁冀就暗示州郡的人以其他的事情来诬陷他们,结果他们都被剃光头发遭到毒打并被流放到北方去。马融自杀未遂,田明就死在路上了。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通过小黄门徐璜,向皇帝陈述出现了日食等异常灾害,责任在大将军。梁冀听说后,暗地指使洛阳令逮捕了陈授,在狱中将他拷打致死。桓帝因此发怒了。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全部变卖,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

367、姓一半的租税。开放梁冀的林苑,让贫民在里面安身立业。奖赏诛杀梁冀有功的人,封赏了尚书令尹勋及以下共十几个人。四、(2012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徐文长传袁宏道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

368、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道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369、。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信:任凭。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饵:招待。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论:判罪。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370、。饵:诱捕。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恣臆谈谑,了无忌惮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皆达之于诗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是说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是说徐文长才思敏捷,是说徐文长因狂疾自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

371、,最终心怀怨愤而死。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所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他事将他以杖刑处死。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应是“和尚行为不轨,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译文: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译文: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译文: 解析:

372、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客辄;(2)句叱、耻;(3)句得分点:数奇、已、囹圄。参考答案:(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做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与之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参考译文:徐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能中举。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约定:“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

373、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诸路军队,威震东南,部下将士在他面前都是跪着说话,匍匐进退,不敢仰视;而作为下属的一个秀才,文长却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非常自负,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用来诱捕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是和他周密商议后才施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中写短函迅速告知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闹事者绑进衙门,一齐斩首,全军都极其震骇。有一个和尚依仗着有钱财而行为不轨,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宗宪提起,

374、后来胡宗宪借其他事把和尚以杖刑处死。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之处,多和这相仿。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于是尽情地游山玩水,游走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一切令人惊讶的情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当时所谓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做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与之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可悲啊!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作诗题咏,暗地里叫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持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气韵刚健飘逸,那件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

375、节中流露出婉媚的姿态,超拔飘逸,富有情趣。文长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继室,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他才得以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既往。晚年愤慨更深,癫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他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都会发出响声。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最终心怀怨愤而死。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像先生这样的。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

376、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章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才没有什么是顺利的啊。可悲呀!五、(2012日照3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简肃薛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

377、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妇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

378、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注: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1.对下

379、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显:显达。B.务施贷以赒乡闾务:致力于。C.破奸发伏,逆见随决破:揭穿。D.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夺:强取。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夺: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进,而且。B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转折,却。C项,都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D项,副词,才;判断词,是。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悉除故时王氏

380、无名租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表现其谦让有德;表现其性格刚毅,不附和别人;表现其有责任心。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

381、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错误,应为“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译文: (2)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译文: (3)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狱,案件;成书,裁定的文

382、书;活,使活,救活。容易出现的失误是:对“狱”“书”两个词的含义理解不准确;“活”的使动用法没能解释出来;后一句的意思误解为“为四名有冤屈的人洗刷冤情”或“被冤枉还活着的有四个人”。(2)得分点:顾,回头;略,丝毫,一点点;止,停止,作罢。容易出现的失误是:“顾”的理解不正确,或译成“看”“顾虑”,或未作解释;“略”误译成“稍微”,或忽略不译。(3)得分点:疾,患病;数,多次,屡次;引,拉;属,嘱托。容易出现的失误是:“疾”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不出;“引”翻译不正确,译成“穿”“看”“拿”等;“属”未考虑通假现象,有的译成“心有所属”。翻译句子要注意以下三点:(1)句子翻译要直译,在具体答题时,力

383、求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等,不可遗漏。(2)注意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要解释准确。(3)对部分不易确定的实词含义,应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并放入句内看其是否顺畅和合乎事理。参考答案:(1)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已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2)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3)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参考译文:简肃薛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

384、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货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士王严而名列第二,因此乡邻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已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因为别人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大理寺丞、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

385、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有个老妇人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儿子申诉自己因贫穷不能赡养老母。薛公拿出自己的俸钱给那个人,说:“用这个去生活并赡养你的母亲吧。”于是母子二人母慈儿孝。人们都认为薛公是个有仁义善施恩的人。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悠闲快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揭穿隐藏未露的坏人,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薛公

386、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薛公入朝谢恩,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心存感激并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

387、群臣,哭泣着说:“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才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六、(2012深圳宝安中学高三热身

388、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板。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

389、,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而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

390、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榜人:船夫。椒:山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距离。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懂得。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治:准备。这类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391、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动词,“到”;代词,“这”。B项,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C项,同“以前” “以上”的“以”,表界限;介词,译为“用、拿”。D项,表因果;表修饰。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3.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392、,莫辨瀛海齦腭摩天,崭绝中断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B.C.D.解析: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尚未登山,是传说。做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游成。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

393、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第一次不是由于船夫的欺骗;B项,友人并未阻挠;C项,原文是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394、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句末语气词,如“也”“哉”;二要抓结构相似的句子,如“始焉欣欣”“继焉索索”。答案: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可断可不断)(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译文: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

395、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时,不时,时时,经常;名,叫出,说出。之,到;探历,探访游历。参考答案: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初八,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

396、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

397、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

398、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

399、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七、(2012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

400、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

401、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

402、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注:帑:tn,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倨:傲慢。B.当为我具大车一乘具:准备。C.坐草场火系狱系:牵累。D.九人,素善捕盗者素:向来。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将所给四个实词意义分别代入原句理解即可。系:拘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403、同一组的是()A.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尝终日而思矣C.吾令汝为贷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D.公乃持砝码语章曰今君乃亡赵走燕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应仔细区别每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A项,连词,而,表因果;连词,表目的关系。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C项,都是介词,给。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却。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公心怪之,判案如故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相吐舌曰:“安得办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

404、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需对照原文细心甄别,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劫持尚未真正发生。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表现刘相不明真相。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面对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

405、的身体摆脱控制。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解析: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照原文,仔细比对就会发现张佳胤不仅仅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同时也站在自己表面的利益上来打动对方,因为对利益的考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常识,这样对手才会觉得他说的话合理,从而更加相信他。如“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译文: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译文: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

406、脱走。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译时不要将重点词语漏译、错译或应该用直译却用了意译。如“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轻视”、“不注重”等,不能译成“丢掉”“放弃”。另外注意把握“俟”“就”“竞”“间”等词的含义。参考答案:(1)你们图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而看轻我的生命呢?(2)等我们骑上马离开后,就把您释放了。(3)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纸中裹着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跑开。参考译文:张佳胤在滑县任县令时,大盗任敬、高章假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径直走上公堂的台阶,面朝北面站立,张佳胤心里感到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任敬厉声说:“这

407、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县官就这么傲慢地对待朝廷派来的使臣吗?”张佳胤的脸色这才略有改变,离开了座位来迎接他们。任敬说:“有圣旨在身,恕我们不能施礼了。”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不是拘捕你,是要抄没耿主事的家。”当时滑县有个耿随朝任职户曹,因草场失火案而囚禁在监牢。张佳胤心里十分怀疑,便把他俩请入后堂。这时任敬扣住张佳胤的左手,高章推着张佳胤的后背,一同进入内室,坐到炕上。任敬掀开胡子笑着说:“您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吧?我们从霸上来,听说您府库里有万两银子,希望您借给我们一用。”于是同高章一起拔出了匕首,放在张佳胤的脖子上。张佳胤毫无惧色,不

408、慌不忙地说:“你们图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而看轻我的生命呢?即便你们不拔出匕首,我一个孱弱书生又能把你们怎么样呢?再说,你们既然自称是朝廷派来的使者,为什么轻易暴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如果让别人偷看到了,可不是对你们有利的事啊!”两个大盗认为他讲得有理,就把匕首收进了衣袖中。张佳胤说:“滑县是个小地方,哪能有这么多银子?”任敬拿出了他们的记事本,上面如数记载了府库银两的存量,张佳胤就不再辩白,只是请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连累了自己的官位。张佳胤又反复给这两人讲明利害关系,讲了好半天,这两人说:“我们同伙一共五人,你应该给我们五千两银子。”张佳胤感谢说:“太好了,只是你们两人

409、的钱袋能装得下这么多银子吗?再说你们又有什么办法走出我这衙门呢?”两个大盗说:“你考虑的确实有理。应当给我们准备一辆大车,把银子装在车上,我们仍旧按照奉圣旨逮捕犯人的老规矩,给您戴上刑具,不准许有一个人跟从你,如果有人跟上来,我们就先刺死你。等我们骑上马离开后,就把您释放了。”张佳胤说,“你们要是白天押着我在大街上走,县城里的人必定要阻拦你们,即便杀死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不如夜间行走方便。”两个大盗互相对视后,认为这个办法好。张佳胤又说:“府库里的银子容易辨认,这对你们也没好处,城里有许多富户,我想如数从他们那里借出这五千两银子。这样,既不会连累我这个县官丢了官职,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两

410、个大盗更是觉得他的主意高明。张佳胤吩咐高章传话,召小吏刘相前来。刘相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刘相到了后,张佳胤就对刘相编瞎话说:“我不幸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灾祸,如果被他们抓走,用不了几天就得死。如今锦衣卫来的官员很有能耐,能解脱我,我心里十分感激他们,我想准备五千两银子作为谢礼。”刘相吐了吐舌头,说:“哪儿去筹集这么多银子?”张佳胤暗中踩了一下刘相的脚,说:“我常见本城中的有钱人富而好义,我派你去给我借贷。”于是拿过纸笔,写上某大户应当出银子多少两,某中户又应当出多少,一共开列了九个人,正好凑足五千两的数目。这九个人向来都是捕盗的能手。张佳胤又嘱咐刘相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在这里,这九位应当衣冠整齐地前

411、来拜见,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了银两,就故意装出一副穷相。”刘相领会了他的意思,出了衙门。张佳胤取来酒食,自己还先动手吃喝,以消除这两人的怀疑,并且告诫这两名大盗不要贪杯,这两个大盗对他更加相信了。酒喝到一半,刚才张佳胤招呼的九个人各自穿着鲜亮的衣服,打扮成富翁的样子,用纸裹着铁的兵器,亲手捧着,陆续来到了门外,编瞎话说:“您所借的银两已经送来了,只是我们贫困,实在拿不出您要求的那么多银子。”一边说,一边还作出苦苦哀求的样子。两名大盗听说银子送到了,而且看到来人都像富豪的样子,不再怀疑。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一个处于主位

412、,一个处于宾位,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于是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肯为你的官长看看够不够分量吗?”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纸中裹着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跑开,大叫捉贼。任敬起身去扑他,没扑到,便在厨房中自刎。人们活捉了高章,经严刑拷问,又获知王保等其他三名强盗,立即下令逮捕,三人已逃亡到了京师。张佳胤上呈公文,陈述此事,指挥使陆炳把这些强盗全部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八、(2012黄冈高三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张之洞传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413、。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填。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

414、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

415、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注: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进士,廷对策不循

416、常式廷:朝廷。B.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声息:音信消息。C.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辐辏:集中。D.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绝:超过。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此题涉及到了词类活用。廷: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廷试时”。2.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B.C.D.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照文章内容,逐句筛选即可。是“朝士的言

417、论”;表明张之洞的清廉刚正,而不是表现他“敢于大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B.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C.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D.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解析:B本题考查归纳内

418、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主张科举取士”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分析也不符合原文主旨,属于无中生有。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译文: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取”意为“录取”,“游”意为“成为”,“途径”意为“做学问的途径”。(2)“河北”是指“黄河以北”,“辙”意为“道路”,“骖”意为“车马货物”。参考答案:(1)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2)一旦

419、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之 洞 短 身 巨 髯 风 仪 峻 整 莅 官 所 至 必 有 兴 作 务 宏 大 不 问 费 多 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把握语意,根据句意合理断句。答案: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参考译文:张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

420、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割让伊利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创建枪炮厂,开办矿务局。上疏请求大规模训练水师,每年提拨专款购买军舰。又成立广雅书院,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展开。当时海军衙门奏请修筑京通铁路,台谏官员纷纷陈述铁路之害,请求停办

421、。翁同龢等人请求在边远地区试着修筑,以便于用兵;徐会沣请求改修德州至济宁之路,以利漕运。张之洞建议说:“修路之利,应以疏通各地物产、造福百姓生活为最重要,征兵运饷次之。现在应该从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经河南到达湖北汉口镇。这是干线枢纽,中国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黄河以南,向东联接安徽、江苏,向南接通湖南、四川,万里之外的音讯消息,短时间内便可通达。其利之处有几个方面:铁路处于腹心内地,不担心会引敌而入,是第一利;铁路所经之处原野广阔,容易避开坟地房屋,是第二利;铁路沿线工厂多车站多,做工和经商的人可以舍弃旧行当,得

422、到新生计,这是第三利;以一条铁路带动八九个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货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粮饷的来源,这是第四利;京师附近有意外事变,安徽、湖北精兵一个早晨便可聚集,这是第五利;太原富产铁煤,如果运输便利,则开采必然就多,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战争,向京城运粮的依然可畅通无阻,这是第七利。有这七利,分段分年来修筑便可建成。”得到皇帝圣旨批复同意,于是有了把张之洞调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产铁,江西萍乡出产煤,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大别山下开设炼铁厂,资助修建铁路的费用,同时创办枪炮和火药厂。从此湖北财务赋税称得上富饶,土木工程也一天天兴旺起来了。当时国威刚刚受挫,朝中之士每日商议变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张

423、之洞提出:“废除八股文,并非废除四书五经,因此,文体仍然必须端正,命题之意必须严格。否则,国家重视教化的宗旨便显不出来,必定导致不读经文,背离正道忘却根本的后果,这并不是小事啊。现在应该首场考试史论及本朝政法,第二场考试当前国家大事,第三场以考试经书要义结束。分别随场决定去留,层层顺次录取,这样便可减少流弊。”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出任督办商务大臣,两次代理两江总督。有一个道员偷偷地代替商人送二十万两银子给张之洞祝寿,请求在海州开矿,张之洞立刻上疏弹劾罢免了这个道员。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醇亲王载沣代理国政。讨论建立海军,张之洞说设立海军经费不足,可延缓建立,经过努力后,他的意见仍未被采纳

424、。他称病辞职,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官员和百姓都震惊悲恸。被赐予太保衔,谥号文襄。张之洞身材矮小,胡须浓密,风度仪表严峻整洁。任官所到之处,一定有工程兴建。务必使规模宏大,而不管费用多少。爱护人才并好客,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文人学士都争先恐后地和他交往。担任地方高级官员几十年,到逝世时,家中却没有增加一亩田产。九、(2011江苏连云港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帆山子传袁枚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

425、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

426、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注:嗢噱(w ju): 笑谈,笑话。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的踪迹。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结合上下文文意辨

427、别词义。B项中的“遗迹”是旧事,往事的意思。“迹”意为事迹。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椭狭零星,手自摹拭A.B.C.D.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的办法,也就是选项中提供的几个句子,首先找到和题干的要求最相符或者最不相符的句子,根据这些句子在四个选择项中出现与否来排除。这样可以加快答题的速度。本题中表现其思想不受束缚,言其善谈,言其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

428、,言其爱洁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把握住全文的主要意思,并且要注意选项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故意拔高等

429、现象导致选项与原文出现较大的偏差。C项“帆山子有仁爱之心”错,原文“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译文: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译文: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卒”的解释,“为所”的被动解释为重点,(2)“为学”“务”“究”“设教”的解释成为理解这句话的关键。(3)“假馆”“可”几个词都要解释准确,才能使整个句子翻译得合理。参考答案:(1)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2)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应人

430、的性情来实施教化。(3)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参考译文: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是他的别号。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应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他的论说痛快透

431、彻,大概就像这样。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

432、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他如此风趣。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洋溢的人。他七十四去世。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呜呼,真仁爱啊!十、(2

433、011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

434、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有

435、删改)注:谖:通“萱”,草名,传说可以使人忘忧。瘿: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惩:更改。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临:面对。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凑:汇合。D.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惩”应解释为“惩戒”。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连词,均表顺承;A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并列;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代词,表疑问;C项,介词,可译为“在”/介词,表比较

436、,可译为“比”。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节取了其中的意义的,并非只为好玩。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它的形体被践踏,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而人的节,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于是才有了一个标准。解析;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即使它的形体被践踏”于文无据。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兰取其芳,谖草取

437、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译文: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译文: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得分点:故、补出省略动词;(2)句得分点:抱、以、诚;(3)得分点:名、徒。参考答案:(1)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中却不染上污秽。(2)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我又怎会不高兴呢!(3)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而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难

438、道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吗?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为了)节取其中的意义,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中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比作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好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品行,建立功业方面是有帮助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称它为“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显得)淡泊而没有向外钻营谋私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

439、种植物,体质柔弱,中间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的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枝干和叶子仍然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面临关乎大节的事情时不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心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它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我又怎会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经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生长的地方,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

440、。所以得到这个中和之道.植物就可以生长得十分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会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植物,而戕害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也)称为节;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变故,一个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了一个适中的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泰伯就做对了,季子就没有做对;坚守道义始终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一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植物),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上说:“在做事前计划好,就不会产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情,处理起来就能应对自如。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而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难道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