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2011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2004年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较多地侧重于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点设置都在两个以上,分值均为6分,题型基本上没什么变化,难易也比较适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有
2、利于考生的发挥。2011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依然要遵循考试大纲和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不断积累中国古代诗歌知识及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不变应万变。(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访 隐 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踏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自己访隐者的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偏僻而幽静,生活
3、的闲适与隐逸。由此可推知,首句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若答成其他字,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打扫、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意境来分析鉴赏。(2010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4、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剖析原诗具体描述活动,归纳概括怎样描写即可。
5、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赏析。结合注解“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和主旨句“嘉树欲相依”可看出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然后依题干回答即可。从考试说明诗歌鉴赏的第一个考点来看,诗歌鉴赏大体可以分为分析意境型、分析形象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分析技巧型、对比鉴赏型。下面分别就不同类别题型的提问方式、提问变体、答题分析及答题模式进行分析。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分类答题指导(
6、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歌作出赏析。请分析该诗写景的妙处。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意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答题模式:指明该诗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诗中的“景”与“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用一句简洁的语句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思
7、考。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分析】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第一步)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第二步)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第四步)(二)分析形象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刻画(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提问变体:运用什
8、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2答题分析: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三点。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意义。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3答题模式:第一步,回答塑造什么样的形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
9、第三步,分析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或蕴涵的哲理等)。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诉 衷 情陆 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简要分析这首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答题分析】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第一步)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第二步)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壮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第三步)(三)分析语言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
10、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答题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3答题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答题分析】全诗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第一步)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第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
11、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第二步)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离情又不外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三步)这是一首送别诗,请简要分析该诗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四)分析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2答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分析该字
12、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第二步,分析好的原因或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及妙处;第三步,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离 亭 燕张 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低亚:低垂。【答题分析】“浸”有浸染之意。(第一步)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第二步)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第三步)赏析上
13、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五)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请分析这首诗在构思上的妙处。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2答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3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 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14、。【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答题分析】这首诗景中含情。(第一步)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第二步)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第三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六)对比鉴赏型
15、1提问方式:这两首诗(词)同样写到某某方面的东西,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却不同,请加以具体分析。提问变体:两首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何特色,请加以分析。2.解答分析:比较鉴赏是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方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答题难度比单一文本的阅读要大。考生应该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加以对比分析。3答题模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针对题目要求,选取答题点进行对比分析。关键是要分析“同”在哪里,“异”在何处,分别采用了哪些手法,各自的作用在哪里。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山 歌无名氏月子弯弯照
16、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答题分析】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第一步)第一首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第二首故意在前三句中三次重复使用了“灯”字:“灯前”,是描写白居易在夜晚读元稹的诗;“灯残”,是暗示他一直读到大半夜,油灯已经快要熄灭了;“灭灯”,是写他“眼痛”不能再读,“心痛”不忍
17、再读,即使灭灯不读,仍然孤寂地坐在无边的暗夜之中,苦苦思念着远方命运同样坎坷的知己。(第二步)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试作简要赏析。二、常见诗歌鉴赏答题误区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误区:1张冠李戴,答非所问。2以译代析,没有鉴赏。3笼而统之,以空对空。4筛选不全,漏答要点。5望文生义,牵强附会。6抛开文本,乱箭齐发。下面以2009年高考福建卷为例,分别对六个误区的病因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 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参考答题】诗
18、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参考答题】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病例1:(第一问回答)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病因分析:张冠李戴,答非所问。问题问的是为什么,回答时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厌听”的原因,而非直接套入表示情感的句子。病例2:(第二问回答)微残的云霞挂在天边,孤独的大雁声声悲鸣,潮水上涨,一轮新月不知我的心情,竟然已经升起,让人不由得心碎。病因分析:以译代析,没有鉴赏。题目要
19、求赏析,其实是要考查表达技巧中情景交融这一知识点,回答时应该紧扣融情于景的技巧展开,分析融什么情于什么景,而不是单纯翻译。病例3:(第二问回答)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一人、孤独在外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病因分析:笼而统之,以空对空。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而不是随便套入一些术语来应付,答题内容显得很空洞。病例4:(第一问回答)诗人一人在外,放眼望去,到处一片寂寥孤独,不由萌生思乡之念,所以厌听棹歌声。病因分析:筛选不全,漏答要点。为什么会触景生情?为什么会思乡心切?这些都是由于对长期漂泊生活的厌倦所致,所以重要原因和信息不能漏答。病例5:(第一问回答)冬天快
20、要到了,大雁飞往南边,只剩下孤零零一只大雁在声声哀鸣,云将尽,夜晚又至,孤独的诗人不知今晚借宿何方,心中烦闷,偏偏船工又唱起了歌,心中更加烦闷,于是便更加厌烦棹歌声。病因之五: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如果不能抓住主要内涵来答题,只凭借诗歌表面词语展开,难免牵强,不得诗歌要领。病例6:(第二问回答)本诗颔联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把诗人的情和自然界的景十分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令人感动。病因分析:抛开文本,乱箭齐发。不能紧扣文本,把有关的内容全部写出来,这是考试之大忌,这样的答案得分率十分低,且根本没有结合诗句,体现不出真实的鉴赏水平。鉴赏包括理解、分析、综
21、合、鉴别、评价,考查的切入点可以各不相同,但往往是“考查一点,关涉全篇”。要走出诗歌鉴赏答题误区,就要注意紧扣文本,读懂诗歌,看它写什么,怎么写的;题目问什么,怎么问;要我们回答什么,该怎么回答。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组织答案,要因题而异。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紧扣要求,吃透提示,表述准确,要点齐全,分析具体,组织有序,语言流畅。1词的下阕用回答的方式写出了使人忧伤昏暗的境况和要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决心,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2.(1)“憔悴”二字运
22、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荷花、荷叶随时光一同凋零一同残破的惨景。同时用语双关,表面上写荷花的凋零,荷叶的残破,写“菡萏”随岁月而“憔悴”,实际上是写南唐的内忧外患以及面临衰亡的国运。2.(2)荷花的清香已经消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又吹起了秋风。此两句融情于景,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清。3.(1)“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生机乍泄,更是早中之早。突显此梅之不同寻常。从音韵来看,“一”字读起来也更清脆响亮,诗味更浓。3.(2)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从侧
23、面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风递”,突出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禽窥”写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刻画了梅花芳香四溢、素雅芳洁的品性,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4以乐景写哀情。一、二两句写出洛阳满城春色、花香阵阵,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借助“游丝”“垂柳”这两个代表别离的意象和“孤馆”“月”这两个表现孤独与寂寞的意象,将旅途的春光与离愁结合起来,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的依依难舍。5(1)作者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将“梦”与“愁”这两种抽象的情感分别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移情入景,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
24、淡淡的闲愁。5(2)这是一首闺怨词。诗人以柔婉曲折之笔,写出主人公一种无名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诗人选取了“漠漠轻寒”“晓阴无赖”“淡烟流水”“自在飞花”“无边丝雨”等特色鲜明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索凄清的特有意境,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寂寞与哀愁。6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7(1)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7(2)“知何似”采用疑问
25、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8(1)本诗以菊喻人,颔联的“霜”与“香”写出菊花的不畏风霜和香气弥漫,结合“陶令”“高风”点出高洁之意,所以诗中描绘出了菊花不畏风霜,孤芳自赏,高洁芬芳的形象。8(2)“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发自己的情怀,“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林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林黛玉借菊花来抒发自己寄人篱下的凄苦,不被人理解的痛楚以及洁身自好、力保尊严的情感。9(1)“固”在这里是“本来”的意思,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这也正是刑天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根源。同时,诗人借此表明心志,隐含着自身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的“固”有之志。9(2)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对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决心的歌颂和赞扬,慨叹自己理想的无法实现。10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对写法”,也就是虚实相生的手法。杜诗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鄜州的月色;明明是自己怀念妻子,却不写自己,而设想妻子想念自己的情景。高诗也一样,自己思家却不从自己的角度入手,而设想千里之外故乡的亲人思念自己的情景。这种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