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 芦叶船第二课时 语文S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892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5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 芦叶船第二课时 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 芦叶船第二课时 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 芦叶船第二课时 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芦叶船课题芦叶船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文是精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本课设计,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文章,让孩子们成为水乡的一员,亲身体验、品味、感悟,并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学前准备1.自制的小纸船。(师生)2.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

2、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

3、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学习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把握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

4、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

5、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2.组织听写词语。巩固字词,辨析近义词。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直立_ 特别_常常_ 渐渐_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20分钟)1.组织学生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品读课文,画出相关句段。2.同桌之间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段。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照样子,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例: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1)街道上,人来人往,像_(2)树上的柿子成熟了,像_三、总结全文,汇报交流。(用时:7分钟)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1.浏览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记叙了童年时代,“我们”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开到长江里。芦叶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还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7.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现“童趣”的?_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用时:8分钟)1.启发思考: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有怎样的童年生活?2.组织交流。1.小组内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8.我很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因为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时,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看到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带着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