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必考加试)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1.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2.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3.城市化特点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b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5.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6.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考点一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必考)考点梳理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b)(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2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意义: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带动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b)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
3、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变缓。(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一部分国家有“虚假城市化”特点(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一部分国家有“滞后城市化”现象(印度等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b)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
4、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到52.6%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考点突破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加速阶段)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有巨大反差城市人口比重大
5、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左右)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则“滞后城市化”较严重;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压力大;造成生态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
6、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乡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 (2017台州中学高三统练)读我国部分城市近年来年均人口增量变化情况图(万人),完成12题。1图示城市中()A东部城市人口数量先增后减B西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C中部城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D东部城市人口增速减慢2引起图中城市人口增量变化的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增加 B产业升级和转移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质量变差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能力。上海、杭州、苏州属于我国东部城市。图中三个城市2000
7、2010年均增量均较大,而20102015年均增量均减少,说明人口增速减慢,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重庆属于我国西部城市。图中该城市20002010年均增量小于20102015年均增量,说明人口增速加快,但难以体现人口不断增加。故B项错误。C项,武汉、长沙属于我国中部城市。图中两个城市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均增量基本一样,说明人口数量保持稳定。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变化的影响。读图可知,在20102015年,我国东部城市年均人口增量减少,西部城市年均人口增量增加。根据所学知识,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促进
8、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但也导致大量来自西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不得不“返乡”就业,使得西部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答案1.D2.B考点专练(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我国20102012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完成12题。1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人口数量增加C城镇规模不断缩小 D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原因之一是()A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B第一产业比重大幅提高C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务工人员向第一产业回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D正确。第2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劳动力增加密切相关。答案1.D2
9、.C(2016浙江衢州二中4月选考模拟)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为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3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B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C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4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A B C D解析第3题,考查区域城市化特征。根据图示信息,甲图城市化水平接近80%,为发达国家,乙图
10、城市化水平低于50%,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4题,考查城市化特征。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3.C4.B5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年份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4.4753.82.8717.0196010.3234.25.72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
11、7.6439.67.9870.29.6629.2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1)上表说明,1950198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_,增长速度_;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1)70%快趋慢加快(2)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考点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考加试)考点梳理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d加试
12、)(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改变了下垫面原有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环境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居民就业方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景观特征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放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地方文化改变地方文化,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加试)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加试)考点突破1城市化带来不利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
13、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企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
14、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思考(1)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有什么区别与联系?(2)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衰败吗?提示(1)城市化是人口由乡村、郊区流入城市;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市区流向郊区、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的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中心地位不断增强;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的商业制造业等外迁,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城市外围出现新区或卫星城。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化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二战结束后迅速发展,目前只有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
15、城市化扩展的一种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似与消失、接近于一体化基础上的。一些大城市中存在空气混浊、噪音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而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大城市的居民到乡村和小城镇居住,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例1(2015浙江省7月学考)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C地表径流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2)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16、”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增强城市热岛效应A B C D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了下渗,地下径流增强,地表径流减弱,植物蒸腾增强。第(2)题,海绵城市中储水工程可以为城市绿化等提供水源,从而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减小地表径流,从而可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答案(1)B(2)A例2(2016金华模拟)近年来,大城市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读我国直辖市“机动车辆数和主城区道路里程”表,回答(1)(2)题。直辖市机动车辆数(万)主城区道路里程(km)北京537.16 206天津258.93 234上海272.34 400重庆101.23 600(1)据
17、表推测,堵车最严重的城市是()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2)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有()发展公共交通禁止购买私家车建立体道路网错峰上下班大力修建公路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考查学生具备能够从图表中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由图表可知,每个城市中每辆车的平均道路里程数北京为最低,所以北京为交通最拥挤的城市。第(2)题,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购买私家车;建立体道路网;错峰上下班等。答案(1)A(2)D考点专练1(2016浙江嘉兴市高二期末)城市发展过快经常导致暴雨后出现“看海模式”,下列各图所示做法有利于减少城
18、市内涝的是()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好天然水系、天然湖泊、城市道路使用石子和网格植草砖铺地等措施,有利于城市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城市内涝。答案D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统。据此完成23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下列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A增加 B减少 C减少 D增加3“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城市用水量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A B C D解析本题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
19、响。第2题,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水分蒸发、下渗和地下径流。故D项正确。第3题,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使城市可利用水分增加,促进水资源的利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故C项正确。答案2.D3.C图甲为某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蒸发量和地下径流比重统计图,图乙为该城市地表径流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41970年、1990年、2010年的地表径流变化特点,与图乙中的径流曲线对应正确的是()A B C D5该城市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降水量减少 B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率低解析第4题,从图甲看出,随时间推移城市蒸发量和地下径流都在减少,可
20、推断地表径流增加,因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地表径流量达到最高的时间提前,故线代表2010年,代表1990年的,代表1970年的。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地下径流量减小,这是因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地面进行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而形成的,故B正确。由题设及图得不到该地降水量下降的信息,故A错误;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下径流,但不会影响地表径流,故C错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大小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无关,故D错误。答案4.B5.B6下列关于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大B城市化过程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广泛渗透C城市化的
21、推进使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D城市化过程使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答案C7下列选项,属于城市环境问题的是()A土地沙化严重 B土壤肥力下降C农药化肥污染 D交通拥堵严重答案D8上海市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浦东新区的共同目的是()A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B转移市中心的污染企业C扩大城市人口、用地规模 D建立新的工业、交通中心答案A课时训练 (2016浙江温州市3月选考测试)下图为我国石家庄市70年来建成区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推动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城市人口众多 B社会经济发展C城市用地增多 D城市建筑剧增2推断该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
22、是()A商业用地 B工矿仓储用地C住宅用地 D交通运输用地解析第1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知识。在城市最主要的三大功能区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答案1.B2.C读“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A甲、丁 B乙、丁C乙、丙 D甲、丙4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四国中甲国城市人口比重最高,因此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快为丙国。第4题,图中四国,甲国所示城市人口比重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23、答案3.D4.A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与表示发展中国家,与表示发达国家),回答56题。5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A B C D6196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可能是()A发达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B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C发达国家的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D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差异逐渐减小解析第5题,正确读图是关键,发达国家二战以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速度慢,比重低。为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故选C。第6题,城市化过度发展会带来严
24、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等现象,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慢,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畸形发展的城市经济使城市化快速发展,超过发达国家。答案5.C6.C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7图中四个大洲分别为()A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B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C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D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8乙大洲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A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建设滞后B经济发达,逆城市化现象突出C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低D对外开放,人口大量外迁解析第7题,根据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分析可知,北美洲和欧洲以发达国家为主,城市化水平高,
25、城市化速度慢;亚洲和非洲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速度快,但水平偏低;和非洲相比,亚洲的城市化水平更高,速度更快。第8题,乙大洲为非洲,人口增长较快,由于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答案7.A8.C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9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10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解析本题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
26、意图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9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10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答案9.C10.A(2017台州2月评估卷)TOD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下图为TOD模式示意图。完
27、成1112题。11“城市无限制蔓延”主要是指()A“滞后城市化” B城市化发展快C城市郊区化 D“虚假城市化”12TOD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A治安混乱问题 B环境恶化问题C就业困难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容易判断该模式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结合该模式是一种社区开发模式,分析“城市无限制蔓延”是指城市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导致城市郊区化的现象。第11题,根据材料,TOD模式是一种为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实行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减少了城市面积向郊区的扩展、延伸。所以“城市无限制蔓延”是
28、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指城市郊区化,C对。“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不协调,A、D错。城市化发展快不能体现无限制蔓延的问题,B错。第12题,根据材料,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说明该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问题,D对。治安混乱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就业困难问题,不是主要目的,A、B、C错。答案11.C12.D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
29、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第13题,城市建设使地面硬化面积增大、绿化面积减小,地表径流汇集由于没有植被等的阻碍,速度加快。再加上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减少,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14题,城市建设后,地面硬化面积增大,阻碍了降水下渗,使大气降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湖或海洋。答案13.D14.C15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自1990年至2001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出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差异。第(2)题,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形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且周边经济发达,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南沿海,地理环境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