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864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高考)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八省考前最后模拟预测冲刺卷(二)考试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注意事项:1. 请在答题前填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填写在答题卡(纸)上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质。在许多场合,当数字史学的项目用漂亮的可视化工具得到呈现,志得意满的讲述者描绘为得到这些数据如何辛苦后,他们往往被追问的问题是:然后呢?这些形象的呈现说明了什么

2、?是否经得起质疑?类似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进入到数字史学专家的研究视野。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虽然数字人文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不是说你在博客上发表研究成果,运营微信学术公众号,就说明你在进行数字史学研究。数字史学仍然有一定门槛,需要学者对数字工具有一定了解,甚至最好能够成为勒华拉杜里所谓的会编程的历史学家。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能还不够。他们只学会了运用绚丽多

3、彩的工具,但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另一方面,参加数字人文论坛的专家,都来自不同学科,他们只能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研究面上,可能提不出专业的问题,无法让数字史学的项目获得专业分析上的精进。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传统史学研究是论证驱动的,擅长分析问题,而数字史学研究者在数据驱动的思维指导下,花费大量精力去转换、提取、清洗数据,以为数据的获取就是研究本身,显然背离了史学研究的精髓。即使在公众史学领域大展拳脚的数字史学项目,也由于公众史学注重普及的特性,而在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然而,只要历史学还要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或者像学者指出的那样,新-

4、代史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出思想”,那么数据驱动就远远无法满足历史学的专业需求,数字史学专家若仅停留在“数据”的层面,这个学派的未来就难以为继。(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材料二: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

5、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

6、,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

7、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当下的数字史学项目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从专

8、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史学研究项目尚属于“草创品”。B.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年轻人,热情满腔,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够。C.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使其更加平民化。D.毫不拘泥形式的数字史学,具备了数字技术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前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掌握了数字工具,对编程比较精通,那么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数字史学专家。B.如果数字史学家在“数据驱动”的同时能够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数字史学还是有发展前景的。C.维

9、基百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平台,大量业余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D.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的一项是(3分)A.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B.中国知网上发表史学研究的成果C.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D.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史学交流对话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 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数字史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远的怀念

10、孙犁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第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

11、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县都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一个食堂吃饭。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 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到本县。滹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拄着双拐,下肢

12、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我只有在地洞住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

13、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里牺牲了。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下乡,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

14、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记下我们之间的友谊。听到远的死耗,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却发见了远的诗集三唱集。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却兴冲冲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

15、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发那样的诗。远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他终于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作吧。现在,不知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就随风流散,无处招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

16、的灵魂。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选自孙犁散文集)文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较有用的。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这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选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17、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对于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的外表而言,文章更加注重表现他“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B“我”只在地洞里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不堪,而远却在里面工作了两年。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 强,甘于奉献。C“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D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堪称盖棺定论,蕴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B听到

18、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这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C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D文本一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8、文本一开头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 如欲以“感情真挚,文字朴实”为题写一则远的怀念的赏析文字,请列出赏析要点并略作分析。(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

19、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史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

20、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

21、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骫wi:歪曲,枉曲。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C.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D.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11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B. 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C. 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D. 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B. 黄庭坚直率豪壮

23、,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C. 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D. 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庭坚被押送到宜州管制。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14. 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

24、6题。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注:梦中不识路: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起句自然,平平叙来,而眼前依依不舍的感情隐含其间。B.“易前期”点名分手的时间,比计划中更早的分别让作者十分伤感。C.颔联“同衰暮”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和友人都已年老,通过年老、年少时对待离别的感情和态度的对比,加深对了情感的表达。D.颈联“勿言”二句起承转作用,是从离别写到别时的酒宴。说明此次饯别

25、,不同以往。16. 有人评价本诗尾联“有画龙点睛之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们常用爱莲说中“ , ”两句来比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2)荀子劝学中说,刀剑要锋利,需要磨砺,人要成为“ ”的君子,就必须“ ”,强调了学习的意义重大。(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茶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

26、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

27、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0. 文

28、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是它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诸矛盾间的对立统一,使我国古代文化形成多元的统一体。在多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这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审美观念,也就不是清一色的。多种审美观念之间, ,有些甚至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是,他们又并存而为人们所接受。这正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艺学理论家, 。有的以入世的功利主义为主,但也不排斥忘世、出世的审美情趣

29、;有的比较重视忘我忘物之境和禅理禅趣,但他们并不排斥现实性和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在这一点上,理论家如刘勰,文学家如苏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就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整体而言,由于前面我们谈到的多元性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形成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请把上文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改为以“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为主语的单句。 (三)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

30、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编自清刘蓉习惯说)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

31、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A(B 项,原文“研究不够”为或然;C 项偷换概念;D 项于原文无据。)2D(强加因果。)3C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评分标准:答出 1 点给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举例正确即可。不做举例说明,此点不得分。 5示例一:同意。材料一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担忧, 态度近乎悲观。(3 分) 材料二作者综述了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史学的四大优势,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希望,态度乐观。

32、(3 分)评分标准:能从材料的内容归纳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与评价,指出两则材料不同的态度。意思对即可。示例二:不同意。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2 分) 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分析了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态度严谨客观。(2 分) 材料二从古腾堡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意义出发,综述了新媒体下数字史学的优势特性,对数字史学的普及充满信心。(2 分)评分标准:能从材料的出发点与针对性,指出两则材料立论前提及论述指向不同。意思对即可。 6.C7.A8.散文需要理解 需要通过想象去领会作者在说什么 不必过多担心牵强作者原意9.用“凤”去象征“你”,因为仰望中的凤岭而想起了“你”

33、一个作者心中美丽的形象。“你”的品质里有凤的精神,高傲引动着众多的追逐,冷艳又使一切邪念止步。 “长长翅正在欲收未收之时”,充满了生命和活力,象征着“你”的优雅和高蹈。 “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象征你的可望而不可及。 用醴泉象征了“你”的高贵品质。 陶瓶在象征作者自己的一腔挚意,陶瓶古朴、丑陋,长久无人理会,与生俱来孤独,但它却可以盛满甘冽的泉水,更可以去送美丽的女子。 “你”也可能象征作者寻寻觅觅所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抑或是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的一种象征。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0.C 11.C 12.D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

34、。(2)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14.张耒写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0. A 11. D“对朋友友爱”错,“友”应为“对兄弟友爱”。12. B“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错,应为“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词”。13. (1)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衣不解带。(2)(他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说这些没有事实验证。 14. (1)黄庭坚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2)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的诗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3)苏轼

35、认为黄庭坚的诗文“瑰伟之文,妙绝当世”。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就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惊异,以为他的才学一日千里。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调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留他再度担任此职。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依据分担盐税的政策法令向百姓征税,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而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

36、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昼夜察看母亲的面色(他昼夜服侍母亲),衣不解带。在母亲去世之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服丧完毕,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有很多诬陷不实之词。(他们)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住在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在实录中)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人看,说这些没有(事实)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

37、,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在黔州安置处分,攻击他的人还觉得让他待在好地方是执法不公正。黄庭坚后来因为徇私亲属的嫌疑,于是被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淡然自若,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又以吏部员外郎被召用,他都推辞不就任。请求担任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幸灾乐祸,黄庭坚再一次被削职为民,被押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

38、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而黄庭坚在文学创作方面尤其擅长诗歌,四川和江西的君子都认为黄庭坚比得上苏轼,并称“苏黄”。苏轼担任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15. B【解析】首联的意思是:追忆人生少年离别日,后会有期看得很容易。易:以之为易。前期:后会的日期。16. 尾联的意思是:梦中要迷失道路,好友是寻不见的,因而相思之苦仍消除不了。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通过用典的和反问,把真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酸楚的心理状态,精细地刻划了出来。这两句诗,把深厚的友情

39、表达无余,把不忍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感情的升华,是痛苦的倾诉,含蓄蕴藉,有画龙点睛之妙。17(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18.B(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A、C两项;B、D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D项后半句改换了主语,故选B。)19. A(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A项,比喻;B项,拟人;C项,夸张;D项,借代,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故选A.)20.修改示例: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搭配不当,“提出”不能与“格局与审美”搭配。)(修改一处1分,两处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修改正确,即可参照给分)21. 我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矛盾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常常是兼收并蓄的 22. 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使我国文学艺术历史形成了个千姿百态、风格流派多样的光辉灿烂的文艺百花园。23.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