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751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配套练习: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八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C)A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解析:“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2、美苏关系之中”,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产生冲突,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而学者王玮提及的“门户开放”原则与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属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C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未解读学者时殷弘的看法,故A项错误;B项未提及苏联的影响,故排除B项;D项的表述只是对学者时殷弘看法的简单概括,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2.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演讲中抛出欧洲复兴计划,还提出欢迎苏联参与该计划,条件是苏联要配套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由此可见该计划的最初目的是(D)A扶持西欧恢复经济以对抗苏联B资本

3、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C帮助西欧和苏联恢复战后经济D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解析:二战后的欧洲经济衰败,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故选择D项。3.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B)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

4、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项排除。4二战后德国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D)A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B波茨坦会议的决定C柏林墙的修筑D美苏两大国的冷战对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大国的冷战对峙,是导致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最主要原因,D项正确;德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与德国的分裂有关,但不是最主要原因,A、B两项错误

5、;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使德国的分裂和冷战有了标志性建筑,不是德国分裂的原因,而是其后果, C项不符合题意。5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B)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解析:由材料“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材料反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A、C两项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项。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

6、“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A)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B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D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解析:从材料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可知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的表现,故A项正确。7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国家类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33个低收入国

7、家505618353219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153040464519个发达国家6440345462A8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解析:通过表格内容,19个发达国家中,1980年第三产业占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了19%,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B项。8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用于军费;21.6%用于社会保障;19.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4.1%用

8、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1%用于科研。据此判断此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C)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解析:从材料所示的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情况来看,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支比较大,故C项正确。9美国全国妇女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成立后一直到21世纪初,组织了大量的争取妇女权益的游行示威活动。这说明(A)A美国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B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C美国妇女已经获得了普选权D资本主义的社会矛

9、盾无法缓和解析:美国全国妇女组织长期组织大量争取妇女权益的斗争,正是美国妇女受歧视现象长期存在的客观反映,故A项正确。妇女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是妇女运动斗争的目标之一,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游行示威,不是普选权,故C项错误;无法缓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10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D)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10、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斯大林时代的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故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政策的贯彻情况,并非政策本身,排除B项;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可知,C项说法片面,排除。11.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D)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

11、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依据材料“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上是要扩大企业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于建议的讨论为以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C两项排除。12.20世纪50、6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做法是(B)A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变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20世纪50、60年代,东欧各国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此,一

12、些东欧国家领导人意图通过改革,变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3“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导致最终剧变。”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A)A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要实行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与本国建设实际不符,故主要教训是A项。14“尼赫鲁”“纳赛尔”“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时用到的关键词,由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C)A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B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C亚非拉国家的

13、独立与振兴 D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解析:尼赫鲁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纳赛尔是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代表,故选C项。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地区针对自身出口农矿产品的单一经济结构,开始推行大规模工业化,统一对外税率,制定共同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有力地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经济发展必须(B)A致力于经济自主和发展民族工业B促进国家合作,发展进口替代工业C大力推进地区政治和经济一体化D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解析:材料中主要讲述了拉美国家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制定统一对外税率和共同的工业化发展计划,改变原来出口农矿产品的单一经济结构,故B

14、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拉美国家摆脱外国控制发展民族经济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拉美国家的政治一体化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内容,而且材料讲述的是拉美国家改变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福特上台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政府的威信和使美国摆脱经济的困境。正如公众所期望的那样,“人们希望福特政府能够愈合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后的美国创伤”。福特上任三天后,他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强调恢复对政府的信任和战胜通货膨

15、胀的必要性,提出压缩预算,减少政府开支,以紧缩的财政政策支持治理通货膨胀等主张,表明了他在经济方面奉行的稳健的方针,他把经济问题看作是国内最重大的问题,使他赢得了公众的好感,8月的民意测验表明71%的美国人支持福特的政策。9月,福特政府又发起了“立即打击通货膨胀”运动,但这个运动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了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事实证明,在1974年下半年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只有持续减税和持续开支,才能减弱衰退的影响。摘编自论福特政府1976年改革调整计划和美国经济的发展材料二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改变了过去30多年来税率越

16、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十个

17、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摘编自当代世界五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特政府改革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福特政府的经济改革。(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5分)答案:(1)背景:政府诚信的下降;美国经济处于困境、“滞胀”;越南战争的影响;前任政府政策未能解决经济困境。评价:提升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并未使美国经济走出困境,未找到正确的改革措施。(2)相同点:都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不同点:里根政府强调减税和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政府强调发挥自由市场

18、机制,推行企业民营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福特上台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政府的威信和使美国摆脱经济的困境。正如公众所期望的那样,人们希望福特政府能够愈合越战和水门事件之后的美国创伤”,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政府诚信的下降;美国经济处于困境、“滞胀”;越南战争的影响;前任政府政策未能解决经济困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立即打击通货膨胀”运动的双重作用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分层即可概括出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潜伏着的危机逐渐显露,19

19、491953年,粮食平均产量49.42亿普特,每公顷平均产量770公斤,而19101914年,平均产量43.8亿普特,每公顷单产700公斤。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材料二(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五年一度“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

20、济体系。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材料三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标志,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此,史学界存在“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提法,有人认为二者表述的为同一历史事物,有人认为二者存在区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粮食产量长期不能提高的原因,举出赫鲁晓夫采取的改革性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提法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

21、)原有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过激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农民失去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2)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造成思想混乱,政局动荡;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无序的市场经济,经济连年滑坡,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3)“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指的都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概念体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苏联模式”则体现了其已经上升

22、为国家意志;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采用“苏联模式”更为客观公允。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潜伏着的危机逐渐显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农民失去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基础、农业集体化、产业机构等角度切入分析。措施:结合书本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涉及农业层面的相关知识来阐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相关知识,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和国外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

23、颁布为标志,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得出“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都是指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由斯大林致力于推动实现的,随着这一体制优越性的不断释放,把苏联推向超级大国地位的同时,也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推向狂热乃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故“斯大林模式”概念体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但狂热的个人崇拜随着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的批判以及高度集中体制弊端的不断暴露,逐渐减弱。而“苏联模式”是通过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实现的,这意味着“苏联模式”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得到国家立法保证,直至苏联解体。综上所述,采用“苏联模式”更为

24、客观公允。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摘编自吴于

25、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材料一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2)概括材料二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5分)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解析:第(1)问,解答本题首先

26、需要正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影响,结合一战后的世界发展的史实来分析。第(2)问,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二战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殖民地国家的反抗等方面分析。19(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

27、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评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1分)答案:答案1: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如: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

28、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答案2: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二战后,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时苏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的不断升级。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答案3: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论证:结合答案1与答案2。解析:材料一共涉及了三种观点:一种是因为苏联的扩张引起了冷战;另一种观点是说因为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造成了冷战;第三种观点是说冷

29、战是由美苏两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回答。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需要从苏联对东欧的控制苏联为主的国家结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从第二个观点分析则要从美国的冷战政策、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遏制苏联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行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认可第三种观点则要从二者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回答。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阅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二战后世界格局动态的观点。(

30、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一:观点: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呈现出均势。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力量受到战争的削弱,成为美国的小伙伴;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政治、军事力量得到不断加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大国;1945年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格局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示例二:观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受到冲击。评述: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所拥有的优势逐步被冲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两极格局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到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

31、剧变的发生,两极格局走向解体。示例三:观点: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相对稳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动摇。评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法等国力量受到战争的削弱,成为美国的小伙伴;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政治、军事力量得到不断加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大国;1945年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格局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洲经济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两极格局中美苏两国所拥有的优势逐步被冲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两极格局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到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两极格局走向解体。(“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的世界格局主要经历了两极对峙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阐述需要从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在这里要突出国际力量变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