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周代“当时人们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建制A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家国一体具有离心力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
2、众心里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4乐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而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礼相异乐相同 B体现等极差异 C维系社会团结 D注重道德教化5.汉语中“父母”“婆媳”“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语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主仆”不能说成“仆主”,“父母”也不能说成是“母父”。该现象
3、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6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7.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8.汉武帝规定
4、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A. 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 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 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9.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A. 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 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C.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D.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10朱子
5、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巳。”这一分工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1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
6、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13“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中书省节制1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 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15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7、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16.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只有部分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与前朝在政府内部公开的奏章不同,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的重要机构。奏折制度的出现A有效杜绝了皇权的旁落 B保障了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17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这一观点A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B与唐宋王朝走
8、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C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1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19“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
9、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202016年1月5日,在传言张献忠“江口沉银”区域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除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后形成证据链证实了张献忠在当地“千般沉银”的民间传说。对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传说开展历史研究B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C民间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D民间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2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
10、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22我国古代皇权有两个涵义,一个是制度上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另一个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是相对的。据此推知,康乾盛世时期A制度上皇权加强,人事上皇权削弱 B制度上皇权削弱,人事上皇权加强 C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加强 D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削弱 23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
11、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24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12、2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14分)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
13、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8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6分)27(20分)阅读材料: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
14、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薝曝杂记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8分)(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4分)(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28有人认为,隋唐科举制用统一的标准
15、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不失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消灭;自此法行,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而清末维新人士严复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4分)(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12分)哈密市八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答案BBBCBBCDB题号101112131415161718答案DBDDCCDAA题号19202
16、122232425答案CBCCBBB二、 非选择题(共50分)26.(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4分)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分)(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6分)27.(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8分)(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2分)(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17、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分)(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的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28.(1)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分别对科举制度前期和后期所起不同作用的评价。(4分)(2)进步性:科举制度打击了士族势力;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古代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推动儒学文化传播;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等。(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得8分,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局限性: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标准不科学;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得4分,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