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57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l 课程标准 省考要求 考点展示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2、曲折性。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测试要求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l 史论共享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

3、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

4、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l 考点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

5、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各地发动叛乱。(3)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目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 、 、 ,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实行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5.影

6、响:(1)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的反对,反映出党在主观上存在着试图 到社会主义的愿望。(3)战争结束后,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强。考点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额少于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2)工业:改变国有企

7、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 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 。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与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点(实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 来促进生产发展。4.意义:(1)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很快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体现了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

8、和创造精神.考点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标志 :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实践:(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4.评价:(1)功绩: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

9、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考点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内容: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垦荒和种植 运动。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影响: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切实际。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因此可以说是失

10、败的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内容:经济上:推行“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政治上: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 ”和“ ”,纵容自由化思想,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逐渐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领导地位。(1) 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l 重点难点突破一、建国初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关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1.关系:

11、“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以苏联为榜样,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设方面,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成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上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发动了“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农业上,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影响:这种体制忽视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

12、生。3.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上开始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二、以苏联的经济改革为鉴,思考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1.成功经验:(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2.注意问题:(1)改革目标要明确。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进。(2)改革信念要坚定。要从本国实

13、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向,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3)改革步子要稳妥。改革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l 考点达标演练一、选择题1.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2.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197

14、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3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准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

15、鼓励买卖自由4.“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术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D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

16、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7.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画,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

17、中的斯大林模式的不满8.2009年5月24号,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9.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

18、本原因是什么( )A斯大林模式 B开展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 10.列宁指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这强调了( )A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 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D燃料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11.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

19、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A B C D 1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13.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

20、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14.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15.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

21、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6.在一部苏联电影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两个农民受全村委托,外出买了一批粮食,运回村子途中被红军查获,他们开了一张收条给农民,然后把粮食全部没收。这部电影应是 ( ) A莫斯科保卫战 B攻克柏林C列宁在1918 D战争与和平17.有人说:1918 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对此事的判断及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不可信。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

22、宜B .不可信。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不可信。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卖 D .可信。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1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一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19.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23、。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20.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二、非选择题21.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24、问题。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25、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

26、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

27、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 “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4)上述材料可

28、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历史杂志材料四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

29、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南方谈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3)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举例说明斯大林上述观点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5)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24(2010年江苏高考题)

30、(11分)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专题七考点梳理人力、物力、财力、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直接过渡、粮食税、经济命脉、国家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农业和手工业、计划经济、物质基础、工业化、玉米、斯大林模式、

31、民主化、公开性答案:120 CDDBB BADAA ABDCC CBCBC21.答案:(1)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3)突出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措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22.答案:(1)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

32、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90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制度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23.答案:(1)严重缺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维护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工代赈等。结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特

33、点: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建立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4)一五计划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5)罗斯福新政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两者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斯大林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24.答案要点:(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 、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