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477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语文园地六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园地六来源:学,科,网 语文园地六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1.“感谢和安慰”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胜似亲人”的习作训练。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习作的

2、另一个角度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最好还要写写自己的感受。 3.“我的发现”的阅读方法训练。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4.诵读古诗过故人庄的积累训练。 5.朗读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训练。 1.训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一是训练学生围绕“感谢”和“安慰”进行交际,表达中能突出重点。二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或对往事进行回忆整理并能进行有序表达的能力,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2.了解、实践由字明词、由词析句的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3.朗读并背诵古诗过

3、故人庄、自读自悟成语故事杏林春满,强化积累,渗透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古诗、成语)情感。【重点】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难点】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尝试习作。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教学时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体现训练的综合性,将“我的发现”和“成语故事”整合起来进行练习;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结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性训练,

4、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出去”。这样设计并实践,可以确保训练目标的实效性。 2.“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哪些人曾经帮助过自己?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怎样帮助自己的?当时自己的心情如何?遇到过需要安慰的人吗?他遇到了怎样的挫折与不幸?你打算怎样安慰他?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生练习安慰别人时,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卡罗纳的老师在安慰他时的语气、态度。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时应引导学生评价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之后请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让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内容,进行模拟练习。最后,选择几组到台前表

5、演,师生共同评议。评议时应关注表演者的语调语气、动作表情等方面。如果能把学校或班上发生的真实事例引入教学,让学生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3.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图中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然后根据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及周围的环境来判断她们的身份、年龄,想象她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其次,应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想开去,想到画面之外去。因为图画不可能表现出每一个细致的情节,必须要借助想象才能使生动的画面浮现出来。教师要启发

6、学生透过画面多想一想,如:小姑娘为什么要给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吗?她们是怎样认识的?小姑娘一直这样照顾老奶奶吗?老奶奶搂着小姑娘会说些什么?为什么说她们胜似亲人?仔细观察画面,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习作会比画面反映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生动。 4.“我的发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话,看一看他们有什么新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小林的方法是先查字典,知道词语在字典里的意思之后,再结合上下文,体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小东的方法是先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大概意思,再查字典加以验证、补充,从而对课文中的词语有更深的感受。这些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5.“日积月累”

7、要求学生积累古诗过故人庄,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 6.“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搜集类似于“胜似亲人”的习作(最好老师写12篇范文);准备“胜似亲人”的挂图。【学生准备】搜集12首课外积累的古诗或12则成语故事。来源: 5课时第课时 1.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感受人间真情,学会安慰。【重点】 让学生面对面感谢,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

8、。【难点】 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1.播放PPT课件:“语文园地六”几个不同颜色的字动态地显示在画面上。 2.老师边播放课件边表述: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六”,在这个“园地”里,我们将学习“感谢和安慰”;走进“胜似亲人”;认识会读书的“小林”和“小东”;再次亲近“古诗”和“成语”(老师边说边点击鼠标,各板块分别呈现在画面上。)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贵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语文园地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一个基本的学习目标。一、明确要求 来源: 1.师:同学们,我们先走进“感谢和安慰

9、”。 2.自读材料。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看看它给我们提了些什么要求。你是怎样理解的? 3.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4.全班交流。 (1)你怎样理解“感谢”?你“感谢”过别人吗?别人“感谢”过你吗? 学生交流后明白: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感谢”帮助者;“我”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我”就应该去“感谢”别人。 (2)你是怎么理解“安慰”的?你“安慰”过别人吗?别人“安慰”过你吗? 通过交流,学生知道:当别人受到了意外打击或者伤害时,心里非常痛苦,这时候,我们应该去“安慰”他(她)。同样,当你因为多种原因感到伤心和痛苦时,别人也会来“安慰”你。来源: (3)回顾前面学过的课

10、文,说一说:假如小钱和那位捐赠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会怎么说?假如你看到了卡罗纳,你会怎么说?(老师指名部分学生说一说。)设计意图读书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它集合了信息的自主搜集、分析、集成和表达等。通过自读相关材料,学生明确了“口语交际”的主题范围,并在老师的提示下理解了什么是“感谢”和“安慰”,这样有利于下一步训练。二、分组交流 1.回顾一下,我们在口语交际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可明确以下几点) (1)声音洪亮、使用普通话;先想后说,通顺流利;表情自然,仪态大方;情节完整,突出重点。 (2)听的时候要专注,学会抓重点和要点。 2.师:请大家独立思考自己想说的内容。 说“感谢”或者

11、“安慰”均可,根据自己的经历决定。当然,说自己“感谢”“安慰”别人或者别人“感谢”“安慰”自己也可以。 (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3.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要求人人都表达,个个都要说。当然,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巡视,多采用鼓励、指导、肯定的方式来激励、引导学生。设计意图分组交流是确保训练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本环节重在给学生人人表达的机会。另外,口语训练的规范性非常重要,说要尽量说规范,听则要听仔细。三、模拟表演 1.学生自然分成两人一组。 2.小组内协商确定好模拟表演的内容(或“感谢”或“安慰”)。 3.进行故事情节的准备或再造并进行训练。 4.两人一组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12、模拟对话。来源:学|科|网 5.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全班学生观摩后进行适度评价。 要求: (1)做好场景布置。 (2)鼓励学生自荐上台表演。 (3)学生模拟表演后,师生要共同给予评价。(从多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4)通过点评式鼓励,可给时间让学生再想象、加工一下,力争表现更形象、具体。确保一组比一组表演得具体。“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

13、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设计意图将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人有话说、有机会说,丰富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

14、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通过今天的“口语交际”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分别从方法上、知识上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2.请大家回去以后,把今天课上发生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同时将“口语交际”训练引申到课外,提高了口语训练的广度和效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