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讲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2)成立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3)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1956年,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领域成就国防科技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
2、业领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
3、作者的艰辛努力。(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2)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航空航天事业: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
4、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探究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美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
5、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做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自卫。(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1)目的: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时代特征:国
6、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以家国情怀感悟从奋起直追到赶超世界
7、的新中国科技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提示】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
8、”战略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成功选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
9、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制度并
10、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杂交水稻“南优2号”的成功选育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C每秒运算速度过亿次的计算机诞生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D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
11、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4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指出了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促成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D启发了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2号”C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12、,故C项正确。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有上甘岭龙须沟东方红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等。(6)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文化凋零(1)背景:196
13、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2)表现破除“四旧”,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遭到批斗。文化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当时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2)表现: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表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4、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国家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2)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发展(1)表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2)作用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
15、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发展(1)表现:“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2)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教育发展(1)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5
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多项重大举措。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2)成效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高校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到2013年,全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是1977年高校招生人数的26倍。
17、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图示法记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现代教育的发展史料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国共产党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史料二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
18、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史料三19492008年中国的教育(1)史料一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哪一件重大史实?有何历史意义?(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思想。由“模仿苏联教育制度”可得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论;由“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
19、合性大学”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可得出是为了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人才。(2)史料二反映的是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史实;史料二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说明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严格考试制度”等体现了对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从1949年、1978年、2008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看变化趋势。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1)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
20、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了人才。(2)史实: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中止的高考制度。意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3)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提出;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1)19491956年,
2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事业。(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3)19661976年,“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全面快速发展。以家国情怀感悟现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材料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
22、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摘编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并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提示】意义: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关系:教育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其进步也必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间的关系
23、(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
24、度在全国基本确立B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2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
25、和红色经典C“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文艺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非样板戏,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可以得出,这八个戏都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3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标志着()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C1976年,“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
26、命”的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展开的,故D项错误。4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战略BA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7、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新时期的理论创新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1953年,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2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
28、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1邓小平理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两个凡是”的思想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过程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
29、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2)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30、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3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
31、新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一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折点。(2)四大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八次会议: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探究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史料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
32、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有哪些。史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
33、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探索前进的指导思想。解读史料应抓住史料中三方面的关键信息:第一段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第二段中讲述的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第三段中讲述的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认为,要大胆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不要纠缠姓“资”姓“社”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与历史地位(1)主要特色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联系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
34、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2)历史地位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是当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家国情怀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小康战略”的提出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
35、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正式确认“温饱(到1990年)小康(到2000年)基本现代化(到2050年)”三步走的发展路径。摘编自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提示】时代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
36、的前途和命运。(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思想束缚亟待突破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B由材料中“我准备坐牢”可知,当时社会舆论并非呈“百花齐放”之势,“两个凡是”的思想仍然影响很大,故排
37、除A、D两项;1978年5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开始涌动,但受到了“左”倾思想的阻挠,故选B项。2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由材料可知,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这符合了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8、故D项正确。3邓小平时代中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表明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
39、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用来解决港、澳、台中国内政问题的,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4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D“延安13年”是指1937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
40、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指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综合上述分析,故选D项。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命题角度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全国卷2019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教育为工业服务的特点全国卷2017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全国卷2017现代中国的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新中国科技教育的特点方面,“双百”
41、方针和重大理论成果很少涉及。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多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源。3从命题特点看:高考命题侧重于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教育发展的特点(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
42、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虽学习苏联,但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练点2: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
43、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高考制度恢复与高等教育普及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转换思维试题形式上是考查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建设问题练点2隐含热点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
44、复40周年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3:艺术与现实的关系(2017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因此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练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
45、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因此出现了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3独特视角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气象,即农民对知识的渴望鲜活素材图片史料,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气息练点4历史现场新中国成立后所
46、面临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所采取的军事、经济上的封锁;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国家意志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在巩固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道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
47、献,故A项正确;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退步,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
48、有对市场经济的相关提及,故排除C项。3(2019德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了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了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B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强化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故选B项;普及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故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校院系的调整,故排除D项。4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
49、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由材料“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可以看出改后的名称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5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
50、。这一变化()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D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仍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并没有体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6(2019泸州诊断)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A抵制错误,解放思想 B整顿党风,统一思想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 D力挽狂澜,改革开放A材料提供的时间均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