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011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整合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国政治制度经历的第一次转折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2郡县制(1)形成及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

2、现了郡、县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2)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

3、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违背了时代潮流。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

4、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话题:老话题新关注,人才选拔,古今一理2014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依旧火爆,“千人争一岗位”已不是新鲜事。从现实的公务员制度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理解古代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及监察制度,对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认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的重要性,这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热点之一。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2)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3)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2有

5、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3荐举制与科举制荐举制与科举制最大区别在于荐举制

6、是由他人推荐,以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荐举制时代有条件出任官员的人数有限;而科举制时代,随着门阀贵族的衰落、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条件有资格出仕任官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安排的员阙却是有限的。所以,科举制的目的,除了选拔治理国家需要的人才外,还在于淘汰或黜退大量的有任官资格的人。(2013高考福建文综卷)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

7、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涉及的社会现象。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题干材料只体现了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A项只体现了材料中部分学子的情况;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C1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余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科,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A孝、廉的选官标准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科举考试的办法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汉代选拔

8、官吏注重人的品德,张衡认为“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是“损本而求末”,他认为选拔人才仍要强调人的品行,A项正确;B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C项为隋唐科举制度,排除;D项显然不符合汉朝选官标准。答案:A2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许多文官派系,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官员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解析:本题材料中“姻谊”指姻亲情谊;“乡谊”指同乡的情谊;“年谊”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情谊。答案:C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

9、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二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2)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材料三清廷为了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处

10、以极刑,且殃及亲属。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考官7人,流放100余人。唯其如此,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梁启超说,“科举,法之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政”。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据材料三说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解释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第(1)问“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回答时必须结合材料,从唐朝选官制度上升到对唐代政治制度的评价。第(3)问由材料可知,魏

11、源和梁启超都赞同科举制的公正性;依据材料说明理由即可。答案: (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选官标准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熟;但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其不足的地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有道理。理由:清政府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