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稿 课题名称:项脊轩志 教材版本: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学校: 辉县市高级中学 教师姓名: 王玉田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 教材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文章特色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即文无定格,只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二、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
2、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从而体会作者“一往情深,疏而不散”的文章特色。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对现实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忽略对亲情的感悟,本文平淡感人的细节,会让学生有所触动,同时,朴实无华的文风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也会有所启发。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研读重点段落。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的亲情之美。3.学习以细
3、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手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研读重点段落。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的亲情之美。四、教法学法(一)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语文的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因此我拟定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 诵读教学法。“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本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讨论教学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完善优化自
4、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细节的把握,感情的理解更加深刻。2、 点拨教学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地做出点拨,才能让学生突破疑难,准确理解细节所传达的感情。(二)说学法1、 自主学习法2、 讨论探究法关于学法,我认为,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就没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基础上,合作探究,互相交流,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阅读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3)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以一则谜语导入本课,谜面是 “衣锦还乡”,猜一位明代散文作家。(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谜语
5、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二)预习检测(4) 通过检查学生字音,(落实)学生预习情况。(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只有课前充分预习,才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有利于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三)初读感知(5)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设置了一下点拨式问题: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作者住在这里,喜在何处?通过诵读,得出结论景胜怡情3.作者住在这里,悲在何处?通过同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物是人非(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结构,领会散文“形散而神不
6、散”的特点。)(四)诵读体验(18)1.同桌互读,找一找:找出寄三世之遗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同桌互读,对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有初步的体验,便于下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2.分组诵读,并探究: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小事来展现人物形象,传达真挚情意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边读边分析,抓住细节,来体会作者平淡描写中的动人之处。3.分析再读,归纳手法。(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寄托深情。(2)善于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这一环节,既能检测学生课堂的听讲情况,培养学
7、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五)拓展练习(6)(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以上艺术手法的掌握,因此我设置的拓展练习题是:让学生运用本课归纳的艺术手法来品读寒花葬志)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震川文集)问题:运用本课归纳的艺术手法来品读寒花葬志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可以回扣教学重难点,又精当明旨,令人回味无穷,突出了归有光散文“事细而情深”的特点。(六)布置作业(1)运用本文学过的艺术手法,把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写下来。本节课的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这节课学到的艺术手法应用到作文实践当中。 因此,我布置以下作业,运用本文学过的艺术手法,把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写下来。这样一来,通过写作训练,触发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之心。六板书设计(语文板书要力图简明概括、布局合理。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易于学生把握文章主体部分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