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89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与名师对话》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练习: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时跟踪训练22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二)一、选择题1(2015泰安模拟)“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解析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答案B2(2015江西上高二中模拟)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

2、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列宁并没有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只是强调了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故答案选B项。答案B3(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

3、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 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 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列宁不断探索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粮食税以外还实行商品交换,起到调节粮食税不足的作用。答案B4(2015菏泽模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C新经济政策的

4、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解析“退一步”指的是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进两步”指的是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B、C、D说法错误;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故选A。答案A5(2015湖州模拟)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解析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苏俄

5、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才进行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正确;B、D不是根本原因,故B、D错误。答案C6(2015贵阳摸底)“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B勃列日涅夫改革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析从“在斯大林格勒等地建拖拉机厂”,可知“我们”是指苏

6、联,A是指欧洲走向联合,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中“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不符,故B错误;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故D错误。答案C7(2015临汾月考)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

7、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答案B8(2015山西诊断)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解析根据材料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知,这势必影响到苏联各个领导层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争斗,故选B。这一改革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

8、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造成思想的混乱,故A、C错误;这一改革使僵化的国家体制受到冲击,故D错误。答案B9(2015南京摸底)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的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

9、济政策,故B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错误。答案A10(2015河南洛阳高三一模)1928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28%,到了1933年已降至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97%下降到20%,零售商业则从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由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题干中到1933年私有经济下降,零售商品比重降

10、到零,说明苏联改变了原有的新经济政策,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1925年已经完成,故排除B项;本题没有涉及生产力,故排除C项;私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除,故排除D项。答案A11(2015广东广州高三一模)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政府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并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这一有利时机”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措施。“斯大林模式”实施期间,西方爆发经

11、济危机,苏联借此从西方低价大量购买国家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工业化建设。本题的题眼是“低价”,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危机的爆发,生产停滞,产品价格下降。这一有利时机是指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推行时经济危机还未爆发,故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故排除C项;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盛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排除D项。答案B12(2015江西九江模拟)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

12、性计划经济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A项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措施;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中的内容;D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答案C13(2015河南新乡高三调研)“(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

13、视民生改善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公有制基础上的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它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题的题眼是“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说明苏联的“一五”计划注重工业发展而忽视民生,故D项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工业化,故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没有引进资本主义,更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C项。答案D14(2015河南洛阳高三一模)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

14、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俄国革命对各国历史具有普遍意义B美苏冷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C苏联模式对西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D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淡化解析苏联的模式是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的。本题题眼是“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说明苏联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理论对西方的借鉴作用,故C项正确。俄国革命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性质,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冷战和意识形态斗争,故排除B、D两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192

15、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全集33卷材料三材料四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

16、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的原因。(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注意解读图表中的数字信息:以1933年为分界线,说明美国的失业率受19291933年

17、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结合胡佛政府与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政策回答。(2)根据信息“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判断此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即可;第二问考查新经济政策中的“新”的含义和其理论意义。(3)首先判断是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然后说明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归纳材料“保护自由竞争”“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即可。答案(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

18、7年逐渐降低)。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共同影响: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16(2015山东日照

19、一模)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

20、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材料二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

21、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材料一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体农庄制度之下,单一的公有制和统得过多、过死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是这一体制的重要特点,体制僵化,

22、管理模式僵化,必然损害经济发展;在集体农庄中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第(2)问“特点”的认识,表面上看是混乱,前后矛盾,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特点”的归纳包含了两个层次。分析“影响”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旧体制,另一方面又跳不出旧体制的框框。答案(1)联系: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2)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