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930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1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必修1):7.1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课时 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 (2010年龙岩质检)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 B苏联C日本 D德国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和“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根据材料意思可以判断出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遏制共产主义。答案:B 2 (200

2、9年江苏四市三调)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发布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这幅画揭示了 A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实质B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源 C美苏间军备竞赛的本质D苏联霸权主义野心 解析:“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揭示了 “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答案:A 3 (2009年江苏卷)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

3、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答案:C 4 (2009年济南二模)“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C建立北约组织 D实施马歇尔计划解析: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答案:D 5. (2009年深圳一调)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重要,民族关系复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争斗的重要地区。二战后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家是 A南斯拉夫 B希腊C罗马尼亚 D保加利亚

4、解析:希腊是北约成员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了华约;南斯拉夫两者都没有加入。答案:B 6 (2010年广州测试)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它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A BC D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答案:C 7 (2009年南通一调)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B

5、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1955年签订的华沙条约,根据该条约形成了华沙条约组织,加之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战后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答案:B 8 (2009年福建质检)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解析:“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出现。A是冷战在政治上表现;B是冷战在经济上表现;C是冷战在军事上表现。答案:D 9.(2

6、009年漳州模拟)右侧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解析:主要考查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图片反映的是美苏两极格局下的欧洲。(图为原子弹)在这种背景下,法德达成共识,意图通过联合,来探求新的发展道路。是多极化出现的重要因素。答案:C 10 (2009年浙江高考押题卷)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A B

7、C D解析:签订条约的国家中有德国,说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条约文本由不同国家分工制作,体现了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共同体的前身,标志着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但仅仅是经济联盟,此时还没有结成政治联盟。答案:A 11. (2009年沈阳质检)观察下图,对20世纪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数量变化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B.西方国家已经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扼制政策C.第三世界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D.所有亚非拉国家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解析:该题目为图表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中第三世界力量变化的认识。A选项和B选

8、项在图表中无法体现,D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观察图表不难发现,在20世纪的6070年代,A、B、C三条曲线都呈上升趋势,这与C选项表述一致。答案:C 12 (2009年南京二模)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定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

9、制权。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解析:上述三段材料分别展示了欧洲走向联合、美苏两大集团的对立。美苏没有完全控制世界,北约和华约处于冷战状态,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是1955年华约成立,故A、B、D错误;材料表明,虽然美苏依然处于冷战状态,但新的力量(欧洲联合)已经孕育。答案:B 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

10、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 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三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也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

11、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三反映的相同观点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概括、综合分析与说明问题的能力。要正确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及对外援助法

12、的关系,解题时要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教材中有关内容来回答。答案:(1)苏联。“冷战”政策。(2)相同观点: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3)错误观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是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二战后,随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美国开始实施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该计划扶持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根本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1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

13、。此种格局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出观了新的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地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平衡。材料二 社会主义力量越出了苏、蒙二国范围。在欧、亚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调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力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自然地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材料三 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蓬勃发展。新兴国家都有反帝国主义和殖

14、民主义的共同斗争愿望。都对反映大国强权政治的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极其不满。要求改变此种不合理状况。 以上材料均引自当代国际关系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有何特点?“都团结在苏联的周围”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新兴国家的共同点对他们后来的斗争有何影响?并举例说明。(4)材料一、二所述状况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材料三所述状况又对此格局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从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切入,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对峙、对抗,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北约与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

15、团的对峙对抗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答案:(1)新特点:美国全面干涉欧洲事务并控制欧洲;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缓和,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原因:美国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同时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使它们感受到压力。(2)特点:出现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原因:在这些国家掌握政权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历史上都得到苏联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地理位置上这些国家都靠近苏联并连成片。(3)影响:反帝反殖反霸的共同要求,使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新兴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地走到起,为共同的目标而斗争。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南南合作等。(4)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新兴国家的团结斗争,使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