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体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体液就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 体液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C. 人体细胞生活细胞内液中D. 人体1/3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做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A错误;B、体液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B正确;C、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C错误;D、在人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
2、2/3 ,细胞外液约占1/3 ,D错误。故选B。2. 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 组织细胞B. 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 各级动脉和静脉D.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故选D。3. 下列有关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A. 泪液、尿
3、液和组织液均属于细胞外液B. 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C. 尿酸、氨基酸、胃液中的盐酸均可在细胞外液中找到D. 淋巴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泪液、肠液、尿液等都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量
4、较多的是蛋白质,B正确;C、胃液中的盐酸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通过B选项可知,淋巴和血浆二者成分和含量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B。4.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O2浓度比的O2浓度低B. 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C.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均可以在中找到D. 图中的成分回流受阻会造成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存在物质转换关系,通过图示可以推断出为内环境,为血浆,为淋巴,为组织液,为细胞内液。【详解】A、氧气在细胞中被
5、消耗,由于氧气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过程,所以图中组织液的氧气浓度比细胞内液的浓度高,A错误;B、人体的新陈代谢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液中,B错误;C、血浆中不会出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胞内蛋白,C错误;D、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得组织液增多,使得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5. 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 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C. 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2反应D.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
6、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B错误;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C正确;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D错误。故选C。【点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7、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6.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无机盐与蛋白质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葡萄糖、胰岛素等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血浆成分稳定,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不稳定,机体仍然不能达到稳定,错误;淋巴
8、细胞主要在淋巴液中,但随淋巴循环最终汇入血浆中,所以淋巴细胞又生活在血浆中,正确;蛋白质、Na+和Cl一等都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刺激相应的细胞做出反应而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正确;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下,血浆PH仍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酸碱变化,错误;内环境成分中含有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尿素;也有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泌的神经递质,同样有由消化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更有细胞合成分泌的代谢物质如血清白蛋白、激素、抗体等,正确。故选A。【点睛】总结内环境的成分:水;蛋白质;
9、无机盐;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其他如抗体、神经递质等。注意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如载体;胞内酶:如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消化酶。7. 组织水肿是人体内组织液增多所导致的。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血浆蛋白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B. 组织水肿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C. 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
10、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
11、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人体的组织水肿与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有关,B正确;C、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8.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直接进入a、cB. 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的成分C. 构成了内环境D. 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会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毛细血管,b表示红细胞,c表示组织细胞,d表示毛细
12、淋巴管;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表示淋巴。【详解】A、淋巴要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由a进入组织液,然后才能进入c,A错误;B、血浆中含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等,它们都是血浆的成分,B正确;C、由分析可知,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C正确;D、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无法回流至淋巴管,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水肿,D正确。故选A。【点睛】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准确判断ad和表示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 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 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B. 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C. 乳酸与碳酸氢
13、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14、B错误;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碳酸钠和碳酸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D、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10.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大量丢失钠离子,可能会造成机体脱水B. 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 正常人体通过出汗散失大量热量,体温明显下降D. 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剧烈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通过各项调节过程,保持机体的体温、血浆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识记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和稳定的定义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5、详解】A、人体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大量丢失钠离子时可带出许多水分,从而引起机体脱水,A正确;B、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对进入其中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一定程度下调节pH的相对稳定,B错误;C、人体通过出汗散失热量进而对体温进行调节,使得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D、血液中的氧气在剧烈运动的时候供应不足,但肌肉细胞仍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A。11. 以下有关神经元及兴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会有离子进出B.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 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其兴奋【答案】A【解析
16、】【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这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B、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有特异性,C错误;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A。【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 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过程中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 内环境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
17、电位减小C. 突触后神经兴奋时Na+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 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细胞未受刺激的时,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刺激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在反射过程中,刺激从感受器开始,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到效应器,其刺激来自神经细胞的一端,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离体时,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间的一个点,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A错误;B.Na+浓度的大小与动作电位有关,一般不会影响静息电位,即使考虑静息电位,当细胞膜外Na+浓度增大,膜外正电荷增多,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变大,B错误;C.突触
18、后神经兴奋时Na+通过钠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是被动运输的过程,C正确;D.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作用到突触后膜上,不进入血液运输,D错误。故选C。【点睛】易错警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一般是指神经纤维离体情况下,在神经纤维的中间的某点刺激时会双向传导,但在体内的反射过程中,必须是单向的。13.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
19、】C【解析】【分析】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典型的条件反射。【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现象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 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神经中枢,C错误; 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故选C。14. 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
20、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刺激腓肠肌,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D. 刺激M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答案】C【解析】【详解】A、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B、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C、刺激腓肠肌兴奋传入神经大脑(神经中枢)M点电流计左电极(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右电极(指针又发生
21、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腓肠肌,因此该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C正确;D、刺激M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次级N点,局部电流只能引起一次的电流计偏转,D错误。故选C。【点睛】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15.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
22、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膜内K+外流,A错误;B、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错误;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
23、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故选D。16. 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 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 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轴突末端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瞬间增大促进了过程即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故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膜需要融合,故B正确。过程是钠离子内流,但不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是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故C错误。过程是将
24、神经递质重新摄入到突触前膜内,所以可以避免神经递质一直存在突触间隙中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D正确。【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17. 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当a处受到刺激时,有3个电位计发生偏转B
25、.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C. 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0D. 兴奋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传导速度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有神经节的B是传入神经。【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当a处受到刺激时,最右侧的电位计不会发生偏转,而其余3个电位计都会发生偏转,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B右侧细胞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B正确;C、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膜内外有电位
26、差,C错误;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会有电化电的转化,在神经元内都是电信号,所以在神经元之间传导速度慢,D正确。故选C。18. 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兴奋传到时,引起处Na+通道打开,Na+涌出B. 兴奋传到时,乙酰胆碱以主动转运方式分泌C. 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不影响兴奋传递D. 处的乙酰胆碱与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兴【详解】A、兴奋传到时,引起处Na+通道打开,Na+内流,A错误;B、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B错误;C、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影响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神经递
27、质的释放,C错误;D、处的神经递质与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细胞膜产生电位变化,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D。19. 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此过程涉及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B. 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C. 该过程涉及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双向传递D. 此过程涉及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A、该过程有神经调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A正确;B、该过程是神经和激素
28、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血压能恢复正常,B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D、神经调节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涉及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D正确。故选C。【点睛】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知识: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20.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饲喂添加
29、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B. 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早日出栏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D. 长期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高一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功能,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A正确;B、给肉牛饲喂生长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没有对应的受体,不能促进肉牛快速生长,B错误;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因为代谢降低而减少,C错误;D、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
30、素会因为负反馈调节而使含量较正常人低一些,D错误。故选A。21.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
31、饮水)。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是拮抗作用。【详解】除激素外,CO2参与呼吸调节,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A正确;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支配,B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抗利尿激素)调节,C正确;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D正确。22. 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显示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趋势(曲线1)和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曲线2),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
32、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Na浓度决定B. 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代表静息电位C. 曲线ef段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多需要消耗能量D. 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详解】A、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大小均由膜外Na+浓度决定,A错误;B、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为0,不是静息电位,B错误;C、曲线e-f段钠离子含量增多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的,属于协助扩散
33、,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3. 某人在沙漠中迷路,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状态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
34、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C错误;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缺水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稳态的过程。24. 如图是人体内某激素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由图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B. 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
35、合体,穿过核孔并作用于核内DNAC. 该激素能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信号分子与细胞内的受体蛋白结合,通过促进细胞核内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详解】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与细胞膜内的受体结合,故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并作用于核内DNA的转录过程,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该激素能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图示过程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还
36、有直接交流方式,如精卵细胞的结合,还存在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的类型,D错误。故选D。25. 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B. a、b、c均靠体液传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C. 激素c分泌增加,对器官甲、丙均有抑制作用D.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表示垂体,乙表示甲状腺,丙表示下丘脑,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根据前面的
37、分析可知,图中器官甲为垂体,A错误;B、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B错误;C、寒冷或紧张时,激素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甲垂体、丙下丘脑分泌激素a、b有抑制作用,C正确;D、器官丙为下丘脑,下丘脑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D错误。故选C。26. 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激素增多能使机体耗氧量增加B.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 生长激素可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D.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以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答案】B【解析】【分析】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
38、在体液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它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叫激素,激素的作用广泛而复杂,调节机体物质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生长发言,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增加,A正确;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没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错误;C、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从而促进生长发育,C正确;D、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分泌的雌
39、激素可以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D正确。故选B。27. 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素质,下列关于长跑过程中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 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 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C. 途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未明显降低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关D. 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答案】A【解析】【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加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同时甲状腺激素等分泌
40、增多,该调节过程是神经和体液调节。【详解】A、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A错误;B、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B正确;C、长跑过程中,耗能增加,血糖浓度有下降的趋势,故血液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以维持血糖平衡,C正确;D、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从而使下丘脑兴奋,故应及时补充水分,D正确。故选A。【点睛】考查神经调节、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
41、节、神经调节的过程,结合相应问题准确作答。28.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 沃泰默实验的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分析】沃泰默的实验:实验处理预期结果实验结果盐酸注入小肠上段分泌胰液分泌胰液盐酸注入血液不分泌胰液不分泌胰液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将盐酸注入小肠上段不分泌胰液分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
42、小肠粘膜等处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作用,A错误;B、沃泰默实验的其中一组对照组(即将盐酸注入血液),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B正确;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等处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故选A。【点睛】了解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尤其分泌促胰液素的器官及其靶细胞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9.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促进等过程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
43、程D. 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A正确;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过程,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C错误;D、在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过程,D错误。故选A。30.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 曲线b的上升
44、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u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中的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增加血糖消耗速率,据此可判断图中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详解】随着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曲线a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A项错误;胰岛素可促进肝脏细胞、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并把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B项正确;
45、当胰岛素浓度为40u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是3.8mg/kgmin,,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项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项错误。二、填空题3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中填字母,“ ”上填文字)(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a、d、f分别表示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共穿过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
46、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_内存在着_物质。(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增多的液体是_,将导致_。【答案】 (1). 2/3 (2). 淋巴、血浆、组织液 (3). 蛋白质 (4). 无机盐、蛋白质 (5). (6). edcfg (7). 4 (8). g (9). 不会 (10). d (11). 缓冲 (12). 组织液 (13). 组织水肿【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详解】(1)细胞
47、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2/3;血浆与淋巴、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包括d为血浆、a淋巴和f组织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细胞有氧呼吸吸收利用氧气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血液中的O2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因此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过的途径: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其中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结构。CO2在细胞内线粒体产生,所以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组织细胞。(3)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即使喝入大量的食醋,其pH也不会明显下降。(4)若一个人长
48、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关系,识记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组成成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因素,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以及pH值的维持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结合内环境的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计算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的穿膜层数,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32. 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
49、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_。(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若刺激c点,图中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_(填“双向”或“单向”)。(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内流减少,导致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
50、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 (1).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2). 负电位正电位 (3). 膜外 (4). 钠离子顺浓度内流 (5). d (6).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ad (8). 单向 (9). Ca2 (10). 神经递质 (11). 降低 (12). 增加【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1)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
51、梢及其支配的鳃;反射发生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顺浓度内流。(2)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ad都会感受到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3)从图上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要去除习惯化,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是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反射弧五部分功能的理解,以及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
52、过程、方向及原理。33. 下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这一过程属于_调节;当兴奋传至突触后膜时,该处的信号变化是_。(2)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Y代表的_和_分泌增强,其分泌活动与图中调节途径_密切相关。(3)人在青春期时,体内性激素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是图中X_分泌的_增多;维持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机制是_。(4)若图中的M代表血糖,在调节途径三中Z代表的激素主要有_,在激素的作用下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是_。当血糖上升时,_细胞释放的胰岛素,能够_,从而降低血糖。【答案】 (1). 神经 (2). 化学信号电信号
53、(3). 甲状腺 (4). 肾上腺 (5). 一、二 (6). 垂体 (7). 促性腺激素 (8). 反馈调节 (9).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10). 肝脏 (11). 胰岛B (12).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同时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人体内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详
54、解】(1)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战栗,属于神经调节;突触后膜的信号变化从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2)在寒冷环境中,分泌增多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因此Y代表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和肾上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过程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即途径一和途径二。(3)图中X表示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维持激素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4)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为肝脏,当血糖上升时,胰岛B细胞释放的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及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