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姓名: 班级: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
2、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是社会根源。点睛: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A. 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C. 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 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表明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故BC项排除;D项表述正好与史实相反。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抓住经济基础
4、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进行分析,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本题(C)项干扰性大,要注意体会和区分本质属性。3. 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 )国别项目俄国英国德国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铁路总长(1861年)1 500俄里15 000俄里10 000俄里A. 农奴制盛行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 俄国科技落后D. 垄断组织尚未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纪中叶和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A。B不符合事实,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波及俄国;C不是根源;D产生于19
5、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考点:俄国农奴制点评:19世纪中叶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衰退B. 起义频繁C. 兵力不足D. 机构臃肿【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6、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等问题,即机构臃肿、士兵巨多,故D正确;北宋经济相对于前代来说是进步的,故A错误;起义频繁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故B错误;北宋实行养兵法,兵力巨多,故C错误。5.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这
7、一制度的实行,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原来的为豪强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故均符合题意,排除ABC,选D。6. 孝文帝的重儒措施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重儒的措施主要有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C正确。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表述错误,排除ABD项。【详解】7.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它说明
8、了( )A. 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 改革并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C. 改革具有极大的局限性D. 大批农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答案】C【解析】【详解】由漫画信息可知,亚历山大二世在“文明”的口号下,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体现出改革的俄国仍然实行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俄国的民主,这是局限性的体现,故C正确;漫画体现的不是改革者付出巨大代价,故A错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故B说法错误;从漫画人物穿戴上看,被流放的不是农民,故D错误。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
9、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都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革,两人最后的结局实质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故C正确;吴起、商鞅严刑少恩不是实质问题,故A错误;两人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故B错误;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是成熟的,故D错误。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B
10、.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题干材料“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统治。所以应选D。A、B、C只是一些具体原因,但根本目的还需从巩固统治这方面来考虑。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0.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D.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
11、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11.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
12、,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A. 节流增收B. 打击富豪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抑制兼并【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然而”,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市易法”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策”,即“摧制兼并”,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政策”,这才是其“真正本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财政政策”予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市易法”,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A 项错误;B、D 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故
13、C正确。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详解】12. 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 变鲜卑贵族为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
14、【答案】A【解析】【详解】孝文帝改革中,姓氏汉化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A正确。13.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农耕经济的繁荣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的
15、没有关系,排除。【详解】14.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从爵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制;二是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正确。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这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故答案选B。15.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旧制度衰落与新
16、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的争霸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各国的变法与改革,导致旧制度逐渐被新制度取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西汉时期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的A、B、D项。16.“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B. 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处置C. 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D.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答案】
17、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签署农奴“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法律上的自由,不再隶属于农奴主。农奴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土地,但实际上,农民“解放”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为了赎买份地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背负沉重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因此,农奴的“解放”仅仅表现在法律方面,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身自由。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二一九法令”颁布后,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农奴开始享有部分公民权利,但是,农民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在土地
18、上,不经村社同意不得擅自离开。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17.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B. 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C. 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D. 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答案】
1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圈,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AB项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材料的意思,比较片面;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可知“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
20、聚敛财富的手段。18.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 农民重新接受地主盘剥和奴役 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但也带有浓厚的局限性,如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重新接受地主盘剥和奴役等,故正确;农奴制改革没有加剧农村社会分化,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19.1861年,一农民有一诉讼案件,将A. 实行公开审判B. 可以请律师C. 按等级进行审理D. 可由陪审团陪审【答案】C【解析】根据
21、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司法改革的内容是: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理。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照旧制度审理案件,故本题选C,排除ABD。20.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B. 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 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
22、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因此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21.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 推行县制B. 法令严酷C. 奖励军功D. “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商鞅颁布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这体现了商鞅变法中法律严酷,
23、故B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涉及县制。故A项错误;奖励军功是强兵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D项,“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22.“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 (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 (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
24、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定义可知,“时代意见”就是指“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结合选项比较可知:“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符合“时代意见”的特征,即“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描写的是孝文帝改革后,商业、丝织业发展,社
25、会生产进步,国家富裕,财政收入增加的状况,是当时人的认识、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C项,该项是同时期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D项,该项是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23.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D.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
26、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力主学习汉话,从自己到官员都要学习,并且按年龄,对符合条件拒不学习的官员进行降爵黜官,C项正确;A、B两项对材料理解片面,材料中是按年龄区别对待,排除;D项不准表述不符合材料的规定,表述绝对化,排除。故选C。24. 现在有些国家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资助其发展生产,在我国古代就有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出现于( )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李悝变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并要求熟练掌握ABD各自变法的内容。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
27、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内容25.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青苗法、募役法D. 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河淤开亿顷”指的是和水利有关的农田水利法,故选A;“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与将兵法、青苗法和免役法无关,排除BC
28、D。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李日华六砚斋笔记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
29、,而不能以行于天下。朱子文集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请回答:(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3
30、)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答案】(1)原因:济困助贫;抑制豪右。条件:在地方取得成功;任职宰相。(2)原因: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3)因素:措施得当;以民为本;善于用人;完善制度。【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中“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等信息可得出青苗发抑制了豪右,济困助贫,第二小问结合“及为相”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有了硬指标,官员
31、们就要用手段”“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需要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阐释,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成功与否的原因,可以从改革措施的是否得当、是否以民为主、是否善于用人、制度的是否完善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名师点晴】选考题,一般都不难,需要学生能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是主要考查的方向,因此解答选考题,一是准确阅读史料,二是准确提炼有效信息,三是综合分析归纳,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详解】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
32、留了鲜卑族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2: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材料3: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纳税农民的
33、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材料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中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依据材料3,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具体原因。(3)依据材料4,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人多地少、土地分配不足的现象;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归私人所有;皇帝赏赐土地增多,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总量不断减少。(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
34、化进程;有利于北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共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和材料二信息“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得出:按人口分配土地。(2)“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 “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纳税农民的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得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人多地少、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皇帝赏赐土地增多、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总量不断减少。(3)“影响”,依据材料四信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
35、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得出: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等。2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
36、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以上均摘自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3)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改革的必然性决定的。(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农同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又拥有私产。(3)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得出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改革的必然性决定的。(2)根据所学可得出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农同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又拥有私产。(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