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A级基础达标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这一规定意在()A彰显主权在民的理念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C有效减少决策的失误 D增强民众法律意识解析:选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同时如果发现临时大总统有谍叛行动时,可以弹劾总统,这一规定意在通过国务员限制总统,进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均排除。2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
2、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解析:选C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这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故选C项。3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严格控制共产党员的从政比例,保证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创造性地实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这一政权()A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解析:选A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其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3、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一致,故选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排除B项;“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比例,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非指三权分立,排除C项;“三三制”政权中存在左派和中间派,并非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排除D项。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制度,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这一历程说明了()A人民代表的广泛性 B民主革命的历久弥新C苏联制度影响久远 D人大制度的传承发展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到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
4、产党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这说明人大制度在传承发展中形成,故选D项。5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B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C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解析:选C由材料中“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推断出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才正式诞生,排除D项。6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这反映了()
5、1950年4月14日峄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1951年5月16日峄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1954年7月7日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A.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基层社会进行了民主选举,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意味着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推进,故选A项。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6、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治建设在逐步完善,民主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在探索中前进,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举手段和方式,没有涉及民主程序,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
7、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解析:第(1)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不同来考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准确认识,依据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其体现的原则。第(2)问,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成
8、果与认识,依据教材知识,述说其成果,认识则从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B级等级高分练1下表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中华民国宪政党1912年3月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共和政体统一党
9、1912年1月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共和党1912年5月黎元洪防止小党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年8月孙中山、宋教仁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民主党1912年8月梁启超“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等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C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各类政党纷纷建立,这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的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
10、、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行政区划层级划分类似于政权建设,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故选B项;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排除C项;抗战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峙,排除D项。3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
11、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解析:选B协商民主是建立在维护公共利益这个崇高的价值目标基础上的,它要求协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把自身的特殊利益融入共识中,寻求一种考虑众多主体利益,体现公意的方案。在协商民主中,公共利益并非仅指“多数人”的利益,它还要考虑“少数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体现了“共和”精神,故选B项。4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
12、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王掌柜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走进茶馆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茶馆中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送进了监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要办工厂第二幕民国初年裕泰茶馆渐趋衰落,王掌柜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而“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茶馆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生意清淡,面积缩小,特务、巡警、兵痞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秦二爷的工厂被抢走,王掌柜的茶馆也被人霸占,常四爷、秦
13、二爷与王掌柜互诉不幸,王掌柜上吊自杀(1)茶馆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材料中三幕内容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根据材料简要指出茶馆的现实主义特征。(2)续写茶馆第四幕,内容包括场景设计和一段茶客对话。(要求: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历史为背景,紧扣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段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解析:第(1)问,第一幕,根据材料“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送进了监狱”可得出这一时期晚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面临末日危机;根据材料“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要办工厂”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根据材料“大清国要完”“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二爷要办工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
14、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第二幕,根据材料“民国初年”“茶馆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等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社会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第三幕,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秦二爷的工厂被抢走”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进行一党专制,统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第(2)问,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目要求续写茶馆第四幕,内容包括场景设计和一段茶客对话。题目要求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历史为背景,紧扣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段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例,因此可结合1
15、956年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第一届人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八大等史实进行展开。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答案:(1)第一幕:晚清政府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面临末日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第二幕: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第三幕: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2)示例:场景设计:初秋的阳光照进茶馆中,“莫谈国事”的标语已被“人民当家作主”的标语所取代,正堂中央挂着毛主席画像。茶客对话:秦二爷:(满脸笑容地走进茶馆说道)这年头儿让人高兴的事儿太多了,这不我昨天接到通知小茶馆很快就要接受改造了,咱自个儿也马上是为国家干活的人嘞,要是王掌柜知道这好消息保准儿笑得合不拢嘴。常四爷:(进了茶馆抿了一口茶,对秦二爷说道)我爱咱们的国呀,听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茶客一:(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常四爷,您给详细说说。茶客二:(顺手捧起茶桌上的报纸)我给你读读。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咱们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