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五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国古代,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C项正确;“薄地破棉袄”证明农民的生活并非富裕安逸,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并未提到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B、D两项错误,排除。 2如下图所示的工具,
2、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 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A.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B.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C.冶金业得到迅速发展D.使用灌钢法炼钢成为可能【答案】C【解析】由揙冶甚速可知,这一工具与冶金有关,推动了冶金业的迅速发展;A、B两项与材料不符;D项时间上不符合史实。 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说明坊市界限仍未打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
3、是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始终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而有唐代的商业活动“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的现象,表明此时商业交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坊市界限仍未打破,故D项正确;鼓、钲为商业活动开始和结束时的敲击警示工具,非主要的经商工具,A项错误;商业交往的形式及经商的人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两项。 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B.C.D.【答案】
4、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解题时需注意各种经济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中;“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反映了牛耕开始出现,表明此时为春秋战国时期;“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此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表明此时为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唐代越窑青瓷的精美,故D项正确,A、B、C三项排序错误,排除。 5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A.“海禁”政
5、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故而出现材料中“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的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为明清时期出现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一项政策,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体现,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是自然经济在政治上的反映,B项错误;在自然经济主导下,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活动,因而商品经济未获得繁荣的发展,D
6、项错误。 6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即“闭关锁国”,是指限制海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海外贸易,D符合题意。 7“(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
7、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为限制对外交往,实施“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的发展。故该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B、C三项表述正确,排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8、故答案为D项。 8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提出。促使社会上出现这一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对外贸易相当发达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主导下,历代政府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
9、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与材料信息无关,A项错误;明清时期为限制对外交往,实施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腐朽,但此时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 9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
10、输业的发展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衰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而列强对中国商品倾销加剧,使中国愈加深入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中“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的信息则表明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三大改造”,才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故C项正确;A、B、D三项组合错误,排除。 10张謇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注重发展民族工业B.大力发展重工业C.注重民生D.注重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
11、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放开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实业救国”思潮激励下张謇投身实业,其企业以“大生”为名,表明其关注民生,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重复表述,排除;大生纱厂为轻工业企业,B项错误;D项信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1“一战”期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A.橡胶工业和军工业B.化工业和卷烟业C.面粉业和纺织业D.纺织业和化工业【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鸦片战
12、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工业发展的政治前提,故A项正确。先天不足、封建专制的束缚、思想解放程度影响阻碍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B、C、D三项,答案选A。 13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
13、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放开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而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故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B项正确;中一战发生于1914年,故A、C、D三项组合错误,排除。
14、 14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有这种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实业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题干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起伏不定,在夹缝中生存。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实业救国道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受压制而最终走向失败。故本题选B。 15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只能买一
15、个煤球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B.战争造成物资匮乏C.美国的野蛮经济侵略D.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后期,为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掠夺,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故而出现材料中现象,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
16、会条件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不仅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故A项正确;B项为其政治影响,排除;C项为其在思想上的影响,排除;D项是对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
17、描述,排除。 17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人民公社化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D.改革开放开始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制度,经过三年时间的经济恢复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于1958年,A项错误;1954年宪法通过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义
18、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未完成,C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错误。 18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发展非公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A项正确;1993年11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19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福州属于这一格局中的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D.经济技术开发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福州属于其中的沿海开放城市,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20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
21、识可知,由“革委会”得出其发生在“文革”时期;“麦秸能打鼓”“麦秸做扁担”是浮夸风的表现,这发生在“大跃进”时期;反映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可得出正确的排序为,故选B。 21读下图,分析导致1957年到1962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自然灾害严重C.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D.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
22、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故A项正确;1959、1960、1961这三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先是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后又改称“三年困难时期”,自然灾害是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大跃进”政策的失误,使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的破坏,B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局面,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的工业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故D项错误。 22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
23、到来的标志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A项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C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5、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D项错误。 23目前,中国市场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这一现象表明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材料中外国商品中文名称影响程度的扩大,表明我
26、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故D项正确;中文并非国际通用语言,A项错误;外国品牌并非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B项错误;中文品牌的产品并非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C项错误。 241980年,上海某企业因为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但需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这个例子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A.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发
27、展工业必须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而当时苏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因此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材料信息充分体现了此时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二、综合题:共3题 25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
28、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3)根据材料二,请回答商鞅主张实行什么经济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商鞅上述思想?材料三
29、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4)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答案】(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原因: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4)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第(1)问,材料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
30、生活方式的典型写照,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特点,除此之外,小农经济还有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特征,据此即可作答。第(2)问,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随之出现的生产关系调整,即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据此即可作答。第(3)问,由材料“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的信息可知,商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代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即是商鞅“重农抑商”思想的反映,据此即可作答。第(4)问,由材料“募旁邑民为佣”的信息可知,此时已经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存在,据此即可作答。 26“案例研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
31、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荣氏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6年,又投资创办了申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百年创业传奇(1)分析1912年到1922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
32、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材料二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F2可能是哪些因素?【答案】(1)答: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民国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政府发展实业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侵略。(2)答:F1: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F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瓦解自然经济;政府鼓励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家“实业救国”思潮。【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问,民国初年,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实业救国
33、”思潮影响下,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及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故而荣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据此即可作答。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以判断,F1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力量,F2为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力量。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故此这些因素应属于F1;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过程中,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政府的鼓励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及实业家“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此这些因素应属于F2,据此即可作答。 27
34、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
35、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 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
36、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2)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3) 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答案】(1)政策: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
37、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主要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2) 进展: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足: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社姓资 的束缚)。(3) 意图: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认识: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从所有制、权力、地位等各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与当时党的政策有关。第(2)题第一小问比较材料一、二,从经营方式、农民权力变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政策的实行区域、思想认识等角度归纳即可。第(3)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从背景、内容、方向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要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