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1、“一五”计划: 19531957(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三大改造: (1)内容: 资本主义商业: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创举:和平赎买 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
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内容: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集中体现中共探索的初步成果;是探索的良好开端。考点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考点要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伟大的历史转折)1、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重
3、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4)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1)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标志着改革开放揭开序幕;(4)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僵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2)过程:率先进行改革的是安徽、四川。(1978年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3)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分配上坚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4)意义
4、: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全面开始的标志: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政企分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1992 年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城市经济得到发展。考点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要求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
5、8年,海南省;意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位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等);(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3)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要求理解“南方谈话”;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内容: 提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6、,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意义: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2、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讲话、十四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内容: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意义: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北京(1)内容: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理论创新:A、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B、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C、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 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举邓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迈入新世纪。